哪些场合里的哪些人不能沾,那不是他们这种没背景的人能挤得进的圈子。<br />
祁炎没那么丧心病狂,也懂得明哲保身。<br />
他不在乎连珩的死活,可余景在他身边,祁炎不能看着余景因为连珩而把自己搭进去。<br />
“我知道了,”余景平静下心绪,“你走吧。”<br />
祁炎焦急道:“你知不知道这个医院外面有多少人盯着——”<br />
“弄死我对他们没好处。”余景打断对方的话,“谢谢你的提醒,我会注意一点——”<br />
他的话依旧没有说完,被走廊那头突然的哭泣给中断了。<br />
余景立刻转身离开,祁炎抓住他的手臂,被对方头也不回地甩开。<br />
力道很大,祁炎甚至都没反应过来。<br />
他愣在原地,看着余景大步跑远,没有留恋。<br />
“醒了醒了。”<br />
连母靠在连父的怀里喜极而泣。<br />
她双手合十,把各路神佛全都谢了一遍。<br />
余景听医生说着连珩具体情况,直到对方转身回去,这才后知后觉地感受到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br />
他后退到墙边的公共椅子上,按着扶手慢慢坐下去。<br />
心绪在这一刻翻涌起伏,有一瞬间想痛痛快快地哭出来。<br />
还好,还好醒了。<br />
连珩只是短暂地醒了一会儿,很快又陷入了昏迷。<br />
余景陪着连珩父母继续在病房外熬着,但这一晚总算是有了一点希望。<br />
隔天中午,连珩转入普通病房。<br />
本来一个挺英俊的男人,这几天被折腾得瘦脱了相。<br />
他时而清醒,时而迷糊。<br />
睁开眼时瞳孔没什么焦距,虚虚地盯着天花板。<br />
直到晚上才有了一点点的意识,眼珠子知道转了,也知道偏头看人。<br />
连母不在他面前流泪,想哭了就出去站在门口低声地哭。<br />
余景摸摸他的额头,连珩就乖乖闭上眼睛。<br />
他还发着低烧,这样贴着余景微凉的皮肤感觉很是舒服。<br />
余景把手拿开了,他微微蹙了下眉。<br />
日光灯太刺眼了,没一会儿眼皮打架,又昏昏沉沉地睡去。<br />
隔天一大早,余景跟连母一起回了趟b市。之前他只是拿走了连珩家里的一部分证件,还有另一部分,以及大多数的衣服都还在连珩父母家里。<br />
他们动作迅速,收拾完毕又去连珩家查漏补缺。<br />
中途,连母在翻衣柜时看见了搁在角落里的纸箱,她动作稍停,蹲身把箱子抱了出来。<br />
和当初的余景不同,她从箱子最里端拿出了打头的第一封。<br />
余景见状,好心提醒道:“阿姨,这些小珩不让动。”<br />
说到底也是个人隐私,而且还可能关系自己。<br />
连珩那些离经叛道的念头刺激父母一次就够了,没必要被拿出来反复鞭尸。<br />
可出乎意料的是,连母却异常平静,好似什么都知道一般摇了摇头,又把信封放回了纸箱里。<br />
她反倒抬头看向余景:“你应该看看。”<br />
余景不解。<br />
“看看吧,”连母把那一个纸箱抱起来交到余景手上,“他不会怪你的。”<br />
回医院的路程大约三个小时,余景坐在后排,还在纠结自己要不要真的去看。<br />
随便翻了翻最里面那几封,信封皱皱巴巴,是被人撕毁后又重新粘回去的。<br />
连母承认是她撕的,那会儿她看了这些信,有点接受无能,直接崩溃了。<br />
“我没想过他会喜欢男人。”连母现在已经可以非常平静的说出这句话来。<br />
余景低下头,多少有点心虚:“我也……没想到。”<br />
几年前惨烈的出柜,眼下就这么一句话简单带过。<br />
伤口已经结疤,他发现时早就不疼了。<br />
余景心上一沉,打开了第一封信。<br />
信封上的日期是在好几年前,算一算,应该是连珩刚工作的时候。<br />
开头没有问候语,末尾也没有署名。<br />
余景通篇看下来,发现这并不是一封信,而是一封遗书。<br />
那是连珩第一次执行任务。<br />
——调查一起凶杀案。<br />
案子没有那么危险,一切都按着步骤走,很快就成功抓捕到嫌疑人,圆满结束了。<br />
这封遗书写于抓捕犯人前的晚上。<br />
第一次写遗书的连珩明显不知道要写些什么,他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自己的工作,最后留了银行卡密码以及在他死后如何处理自己的私人物件。<br />
甚至只看第一封,余景都没觉得这是留给他的。<br />
接着是第二封。<br />
两个月后,一场人质挟持。简单的介绍完工作后,连珩说了些日常。<br />
【前几天局里进来一个走丢的小姑娘,哭着说要找警察叔叔。同事不会带孩子,推我过去,我抱着她找妈妈,她也不怕,说“警察叔叔在就没关系”。挺好,未成年的教育工作挺到位。】<br />
这话有点熟悉,余景曾经好像也这么和连珩说过。<br />
【可惜,你也不需要了。】<br />
他终于在字里行间找到了指代自己的名词。<br />
却是以遗憾收场。<br />
第三封。<br />
隔年的春节,市区轮岗防爆。<br />
遗书的内容逐渐熟练,连珩也不再像前两封那样掩饰自己的内心。
祁炎没那么丧心病狂,也懂得明哲保身。<br />
他不在乎连珩的死活,可余景在他身边,祁炎不能看着余景因为连珩而把自己搭进去。<br />
“我知道了,”余景平静下心绪,“你走吧。”<br />
祁炎焦急道:“你知不知道这个医院外面有多少人盯着——”<br />
“弄死我对他们没好处。”余景打断对方的话,“谢谢你的提醒,我会注意一点——”<br />
他的话依旧没有说完,被走廊那头突然的哭泣给中断了。<br />
余景立刻转身离开,祁炎抓住他的手臂,被对方头也不回地甩开。<br />
力道很大,祁炎甚至都没反应过来。<br />
他愣在原地,看着余景大步跑远,没有留恋。<br />
“醒了醒了。”<br />
连母靠在连父的怀里喜极而泣。<br />
她双手合十,把各路神佛全都谢了一遍。<br />
余景听医生说着连珩具体情况,直到对方转身回去,这才后知后觉地感受到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br />
他后退到墙边的公共椅子上,按着扶手慢慢坐下去。<br />
心绪在这一刻翻涌起伏,有一瞬间想痛痛快快地哭出来。<br />
还好,还好醒了。<br />
连珩只是短暂地醒了一会儿,很快又陷入了昏迷。<br />
余景陪着连珩父母继续在病房外熬着,但这一晚总算是有了一点希望。<br />
隔天中午,连珩转入普通病房。<br />
本来一个挺英俊的男人,这几天被折腾得瘦脱了相。<br />
他时而清醒,时而迷糊。<br />
睁开眼时瞳孔没什么焦距,虚虚地盯着天花板。<br />
直到晚上才有了一点点的意识,眼珠子知道转了,也知道偏头看人。<br />
连母不在他面前流泪,想哭了就出去站在门口低声地哭。<br />
余景摸摸他的额头,连珩就乖乖闭上眼睛。<br />
他还发着低烧,这样贴着余景微凉的皮肤感觉很是舒服。<br />
余景把手拿开了,他微微蹙了下眉。<br />
日光灯太刺眼了,没一会儿眼皮打架,又昏昏沉沉地睡去。<br />
隔天一大早,余景跟连母一起回了趟b市。之前他只是拿走了连珩家里的一部分证件,还有另一部分,以及大多数的衣服都还在连珩父母家里。<br />
他们动作迅速,收拾完毕又去连珩家查漏补缺。<br />
中途,连母在翻衣柜时看见了搁在角落里的纸箱,她动作稍停,蹲身把箱子抱了出来。<br />
和当初的余景不同,她从箱子最里端拿出了打头的第一封。<br />
余景见状,好心提醒道:“阿姨,这些小珩不让动。”<br />
说到底也是个人隐私,而且还可能关系自己。<br />
连珩那些离经叛道的念头刺激父母一次就够了,没必要被拿出来反复鞭尸。<br />
可出乎意料的是,连母却异常平静,好似什么都知道一般摇了摇头,又把信封放回了纸箱里。<br />
她反倒抬头看向余景:“你应该看看。”<br />
余景不解。<br />
“看看吧,”连母把那一个纸箱抱起来交到余景手上,“他不会怪你的。”<br />
回医院的路程大约三个小时,余景坐在后排,还在纠结自己要不要真的去看。<br />
随便翻了翻最里面那几封,信封皱皱巴巴,是被人撕毁后又重新粘回去的。<br />
连母承认是她撕的,那会儿她看了这些信,有点接受无能,直接崩溃了。<br />
“我没想过他会喜欢男人。”连母现在已经可以非常平静的说出这句话来。<br />
余景低下头,多少有点心虚:“我也……没想到。”<br />
几年前惨烈的出柜,眼下就这么一句话简单带过。<br />
伤口已经结疤,他发现时早就不疼了。<br />
余景心上一沉,打开了第一封信。<br />
信封上的日期是在好几年前,算一算,应该是连珩刚工作的时候。<br />
开头没有问候语,末尾也没有署名。<br />
余景通篇看下来,发现这并不是一封信,而是一封遗书。<br />
那是连珩第一次执行任务。<br />
——调查一起凶杀案。<br />
案子没有那么危险,一切都按着步骤走,很快就成功抓捕到嫌疑人,圆满结束了。<br />
这封遗书写于抓捕犯人前的晚上。<br />
第一次写遗书的连珩明显不知道要写些什么,他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自己的工作,最后留了银行卡密码以及在他死后如何处理自己的私人物件。<br />
甚至只看第一封,余景都没觉得这是留给他的。<br />
接着是第二封。<br />
两个月后,一场人质挟持。简单的介绍完工作后,连珩说了些日常。<br />
【前几天局里进来一个走丢的小姑娘,哭着说要找警察叔叔。同事不会带孩子,推我过去,我抱着她找妈妈,她也不怕,说“警察叔叔在就没关系”。挺好,未成年的教育工作挺到位。】<br />
这话有点熟悉,余景曾经好像也这么和连珩说过。<br />
【可惜,你也不需要了。】<br />
他终于在字里行间找到了指代自己的名词。<br />
却是以遗憾收场。<br />
第三封。<br />
隔年的春节,市区轮岗防爆。<br />
遗书的内容逐渐熟练,连珩也不再像前两封那样掩饰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