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实出人意料。<br />
若报纸的制作工艺,掌握在公子高等人手中,这便意味着是皇室之物,他虽为大秦丞相,也不敢轻易妄夺皇室之物,不然一个对皇室没有敬畏之心的罪名,就会被御史安在头上。<br />
他虽不惧,却也不想沾麻烦。<br />
冯去疾冷冷的看着嵇恒,漠然道:“一面之词,岂敢轻信?”<br />
“就算真是为皇室掌握,也的确不该丞相府僭越,但这般能轻易引动成城中民潮之物,丞相府有权提前知晓。”<br />
嵇恒摇了摇头,淡淡道:“丞相有些太过高看报纸的作用了。”<br />
“这次报纸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br />
“一来,是新事物,引得了城中民众很大的热情跟好奇。”<br />
“二来,则是改制之事,深得人心,因而才让城中市民有这么高的情绪去讨论。”<br />
“而真正涉及到的废除世官制,底层几乎没有谈及。”<br />
“底层民众是很现实的。”<br />
“他们大多只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br />
“而对于新法的如此期待,这同样可以视为,民众对于现在的律令充满了不满,急切的想要改变,不然民众又岂会因为一些只鳞片羽,还不知何时落实的话,就如此兴奋激动?”<br />
“在我看来。”<br />
“丞相有些舍本逐末了。”<br />
“身为大秦丞相,面对汹汹民意,第一时间不当是阻,也不当是惧,正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算丞相府看到了那些报纸,也阻止了这些报纸下放,但底层的呼声就会消失吗?”<br />
“尔等真正要做的,难道不是顺应民意,积极推动改制变法吗?”<br />
“何以故步自封,甚至是掩耳盗铃?”<br />
听着嵇恒的话,冯去疾不以为然,冷笑道:“治国,我比你有经验。”<br />
“正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不易大动,改制变法之事,对于大秦而言,本就不合时宜,只是陛下亲信于你,这才冒险尝试,然大秦好不容易安稳下来,正是休养之际,却贸然卷入改制变法,稍有不慎,或者是变法出现问题,就很可能导致大秦安稳不再。”<br />
“我身为大秦丞相,岂能置若罔闻?”<br />
“目下就不适合变法!”<br />
“底层对现有法制有微见,这一直都存在,但就因为底层民众心有不满,就要去变动律令,那大秦的律令还算得了什么?”<br />
“朝令夕改,岂不乱套?!”<br />
“你或许认为你满腔热忱,都是为了大秦着想,殊不知,对大秦来说,安稳才是最迫切的,天下大争之世结束才十几年,而后又经历了一场五六年的叛乱,民众疲敝,根本就经不起折腾。”<br />
“而改制就意味着变法。”<br />
“底层民众好不容易才接受了秦律,这突然又要变法,这近乎是要将一切推倒重来,底层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折腾?这一番折腾下来,最终苦的还是那些底层黔首。”<br />
“你口口声声说着是为了天下。”<br />
“那当真是为了天下?”<br />
“我看是为了满足你的个人私欲!”“将个人欲望,凌驾在天下安危之上,钟恒你太自以为是了!”<br />
冯去疾怒目而视。<br />
嵇恒沉默。<br />
他淡淡的看着冯去疾,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br />
半晌。<br />
才接话道:“你说的没错,很大程度,的确是出自私心,我有私心,你难道就没有?”<br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br />
“底层民众的苦与不苦,从来都不在兴亡上。”<br />
“而在于官员的欲壑难填。”<br />
“索取无度!”<br />
“你阻拦改制,当真是为了天下?”<br />
“好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br />
“这么大的一顶高帽,你当真戴的起?”<br />
“人生在世,不过名利二字,你位及丞相,名利皆有。”<br />
“但人都是不满足的,所谓的改制,其实只是一种委婉的说法,真正的说法是变法。”<br />
“是革命!”<br />
“你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罢了。”<br />
“为了维护在旧有体系下的官僚利益,你当真在意底层的所思所想?”<br />
“呵呵。”<br />
“你真不知大秦现有律令的弊端?”<br />
“真不知底层对律令的抱怨?真不知天下苦秦之事?”<br />
“你都知道。”<br />
“但你根本不在乎。”<br />
“因为你的眼里根本没有那些。”<br />
“你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看重的是你冯氏的利益。”<br />
“一旦改制,你这个丞相,便要从朝堂退下,这对于你而言,对于冯氏而言,都是十分不情愿的。”<br />
“而且改制后,朝堂会变成何样,你心中没底,也担心冯氏的权柄,会遭到一而再的削弱,最终如司马氏、王氏一般,迅速的衰败。”<br />
“未知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恐惧。”<br />
“而你对大秦未来的一切充满了未知,因而极其抗拒变法。”<br />
“因为你注定是受害者。”“所以你抗拒变法是可以理解的。”<br />
“但变法是人心所向,岂是你一人能抵挡的?”<br />
“变法势在必行。”<br />
“我之所以不曾轻易说变法二字。”<br />
“是因为大秦朝臣都清楚,变法二字的残酷跟冷血。”<br />
“那是要死人的。”<br />
“所以我愿意做一定的退让。”<br />
“至少会给你们这些朝臣一定的体面。”<br />
“但这种体面是有限制的,若是丞相依旧死咬着不放,想要继续阻拦变法推进,或许……”<br />
“我只能请丞相淡出朝堂,乃至是远离朝堂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今民心在安定,在于休养,在这时,若不放开民众身上的束缚,还一味高压逼迫,那才是真正的适得其反。”<br />
闻言。<br />
冯去疾面色大变。<br />
他没有想到嵇恒还敢威胁自己。<br />
他可是大秦丞相。<br />
区区一个改制府主官,就敢叫嚣将自己驱离朝堂。<br />
他哪来的胆子?<br />
冯去疾怒极反笑,冷声道:“一派胡言,我作为大秦丞相,对天下之事了解的比你更多、也更透彻,我冯去疾是一心为公,绝无私心,这岂容你污蔑?!”<br />
“而且我冯去疾行的端、做得正,有什么怕的?”<br />
“反倒是你。”<br />
“本就来路不明,还各种瞎折腾。”<br />
“你才是想毁了大秦。”<br />
嵇恒淡淡一笑,负手道:“冯丞相,人有私心是正常的,若是人没有私心,那才不正常。”<br />
“但私心却是要为天下让道。”<br />
“我之前对你说的那番话,其实并不是警告,也不是威胁,而是心里话。”<br />
“大秦改制势在必行。”<br />
“就算你有心阻拦,也阻拦不了的。”<br />
“而且我有时间耗,眼下韩信对匈奴的追击不停,只怕不消一两个月,就可以传回捷报了,只是捷报内容是犁庭扫穴,还是比蒙丞相更进一步的封狼居胥,可就不一定了。”<br />
“到那时。”<br />
“韩信携胜归来。”<br />
“丞相可想好如何压制?”“只要大秦的军功爵制不变,韩信便会是当今天下最炙手可热的存在,也一定会位列三公。”<br />
“到时丞相你的坚持还有意义吗?”<br />
“你作为大秦丞相,已有不短的时日,其实也早就清楚,在这个位置,很多时候都身不由己,并不能由你主动去做事,而是为会身后的群体推着向前。”<br />
“韩信亦然。”<br />
“他是关东出身的将领。”<br />
“代表着关东六地数十万的官吏。”<br />
“如此庞大数量的官吏,一定会将韩信推到三公之位。”<br />
“大权在握的韩信,又岂会不投李报桃?”<br />
“朝堂关东出身的官员,在接下来几年,一定会越来越多,加之朝廷加重了对关东的扶持,不少官员定会得到更多的晋升空间,你固守的这套旧体系已经崩溃瓦解了。”
若报纸的制作工艺,掌握在公子高等人手中,这便意味着是皇室之物,他虽为大秦丞相,也不敢轻易妄夺皇室之物,不然一个对皇室没有敬畏之心的罪名,就会被御史安在头上。<br />
他虽不惧,却也不想沾麻烦。<br />
冯去疾冷冷的看着嵇恒,漠然道:“一面之词,岂敢轻信?”<br />
“就算真是为皇室掌握,也的确不该丞相府僭越,但这般能轻易引动成城中民潮之物,丞相府有权提前知晓。”<br />
嵇恒摇了摇头,淡淡道:“丞相有些太过高看报纸的作用了。”<br />
“这次报纸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br />
“一来,是新事物,引得了城中民众很大的热情跟好奇。”<br />
“二来,则是改制之事,深得人心,因而才让城中市民有这么高的情绪去讨论。”<br />
“而真正涉及到的废除世官制,底层几乎没有谈及。”<br />
“底层民众是很现实的。”<br />
“他们大多只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br />
“而对于新法的如此期待,这同样可以视为,民众对于现在的律令充满了不满,急切的想要改变,不然民众又岂会因为一些只鳞片羽,还不知何时落实的话,就如此兴奋激动?”<br />
“在我看来。”<br />
“丞相有些舍本逐末了。”<br />
“身为大秦丞相,面对汹汹民意,第一时间不当是阻,也不当是惧,正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算丞相府看到了那些报纸,也阻止了这些报纸下放,但底层的呼声就会消失吗?”<br />
“尔等真正要做的,难道不是顺应民意,积极推动改制变法吗?”<br />
“何以故步自封,甚至是掩耳盗铃?”<br />
听着嵇恒的话,冯去疾不以为然,冷笑道:“治国,我比你有经验。”<br />
“正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不易大动,改制变法之事,对于大秦而言,本就不合时宜,只是陛下亲信于你,这才冒险尝试,然大秦好不容易安稳下来,正是休养之际,却贸然卷入改制变法,稍有不慎,或者是变法出现问题,就很可能导致大秦安稳不再。”<br />
“我身为大秦丞相,岂能置若罔闻?”<br />
“目下就不适合变法!”<br />
“底层对现有法制有微见,这一直都存在,但就因为底层民众心有不满,就要去变动律令,那大秦的律令还算得了什么?”<br />
“朝令夕改,岂不乱套?!”<br />
“你或许认为你满腔热忱,都是为了大秦着想,殊不知,对大秦来说,安稳才是最迫切的,天下大争之世结束才十几年,而后又经历了一场五六年的叛乱,民众疲敝,根本就经不起折腾。”<br />
“而改制就意味着变法。”<br />
“底层民众好不容易才接受了秦律,这突然又要变法,这近乎是要将一切推倒重来,底层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折腾?这一番折腾下来,最终苦的还是那些底层黔首。”<br />
“你口口声声说着是为了天下。”<br />
“那当真是为了天下?”<br />
“我看是为了满足你的个人私欲!”“将个人欲望,凌驾在天下安危之上,钟恒你太自以为是了!”<br />
冯去疾怒目而视。<br />
嵇恒沉默。<br />
他淡淡的看着冯去疾,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br />
半晌。<br />
才接话道:“你说的没错,很大程度,的确是出自私心,我有私心,你难道就没有?”<br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br />
“底层民众的苦与不苦,从来都不在兴亡上。”<br />
“而在于官员的欲壑难填。”<br />
“索取无度!”<br />
“你阻拦改制,当真是为了天下?”<br />
“好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br />
“这么大的一顶高帽,你当真戴的起?”<br />
“人生在世,不过名利二字,你位及丞相,名利皆有。”<br />
“但人都是不满足的,所谓的改制,其实只是一种委婉的说法,真正的说法是变法。”<br />
“是革命!”<br />
“你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罢了。”<br />
“为了维护在旧有体系下的官僚利益,你当真在意底层的所思所想?”<br />
“呵呵。”<br />
“你真不知大秦现有律令的弊端?”<br />
“真不知底层对律令的抱怨?真不知天下苦秦之事?”<br />
“你都知道。”<br />
“但你根本不在乎。”<br />
“因为你的眼里根本没有那些。”<br />
“你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看重的是你冯氏的利益。”<br />
“一旦改制,你这个丞相,便要从朝堂退下,这对于你而言,对于冯氏而言,都是十分不情愿的。”<br />
“而且改制后,朝堂会变成何样,你心中没底,也担心冯氏的权柄,会遭到一而再的削弱,最终如司马氏、王氏一般,迅速的衰败。”<br />
“未知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恐惧。”<br />
“而你对大秦未来的一切充满了未知,因而极其抗拒变法。”<br />
“因为你注定是受害者。”“所以你抗拒变法是可以理解的。”<br />
“但变法是人心所向,岂是你一人能抵挡的?”<br />
“变法势在必行。”<br />
“我之所以不曾轻易说变法二字。”<br />
“是因为大秦朝臣都清楚,变法二字的残酷跟冷血。”<br />
“那是要死人的。”<br />
“所以我愿意做一定的退让。”<br />
“至少会给你们这些朝臣一定的体面。”<br />
“但这种体面是有限制的,若是丞相依旧死咬着不放,想要继续阻拦变法推进,或许……”<br />
“我只能请丞相淡出朝堂,乃至是远离朝堂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今民心在安定,在于休养,在这时,若不放开民众身上的束缚,还一味高压逼迫,那才是真正的适得其反。”<br />
闻言。<br />
冯去疾面色大变。<br />
他没有想到嵇恒还敢威胁自己。<br />
他可是大秦丞相。<br />
区区一个改制府主官,就敢叫嚣将自己驱离朝堂。<br />
他哪来的胆子?<br />
冯去疾怒极反笑,冷声道:“一派胡言,我作为大秦丞相,对天下之事了解的比你更多、也更透彻,我冯去疾是一心为公,绝无私心,这岂容你污蔑?!”<br />
“而且我冯去疾行的端、做得正,有什么怕的?”<br />
“反倒是你。”<br />
“本就来路不明,还各种瞎折腾。”<br />
“你才是想毁了大秦。”<br />
嵇恒淡淡一笑,负手道:“冯丞相,人有私心是正常的,若是人没有私心,那才不正常。”<br />
“但私心却是要为天下让道。”<br />
“我之前对你说的那番话,其实并不是警告,也不是威胁,而是心里话。”<br />
“大秦改制势在必行。”<br />
“就算你有心阻拦,也阻拦不了的。”<br />
“而且我有时间耗,眼下韩信对匈奴的追击不停,只怕不消一两个月,就可以传回捷报了,只是捷报内容是犁庭扫穴,还是比蒙丞相更进一步的封狼居胥,可就不一定了。”<br />
“到那时。”<br />
“韩信携胜归来。”<br />
“丞相可想好如何压制?”“只要大秦的军功爵制不变,韩信便会是当今天下最炙手可热的存在,也一定会位列三公。”<br />
“到时丞相你的坚持还有意义吗?”<br />
“你作为大秦丞相,已有不短的时日,其实也早就清楚,在这个位置,很多时候都身不由己,并不能由你主动去做事,而是为会身后的群体推着向前。”<br />
“韩信亦然。”<br />
“他是关东出身的将领。”<br />
“代表着关东六地数十万的官吏。”<br />
“如此庞大数量的官吏,一定会将韩信推到三公之位。”<br />
“大权在握的韩信,又岂会不投李报桃?”<br />
“朝堂关东出身的官员,在接下来几年,一定会越来越多,加之朝廷加重了对关东的扶持,不少官员定会得到更多的晋升空间,你固守的这套旧体系已经崩溃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