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马车从驿站再度出发,重新行回官道上。<br /><br />随着马车轱辘的转动,驿站中面红耳赤的争论逐渐模糊,传入车厢的声音慢慢消弭归寂。<br /><br />李思诚将头从马车外收了回来,忍不住惊叹道:“这些士人谈论这场辩经也就罢了,没想到连赍捧谢敕谕,入京谢恩的朝鲜夷人,都能对此说出个一二三来。”<br /><br />李春芳斜靠在车厢中,搭了个毯子在腿上,一手扶着眼镜,一手将报纸凑拢到面前,似乎在仔细阅读,听到孙子的话后,只点了点头,无动于衷。<br /><br />李思诚见祖父不搭理自己,又看向叔父。<br /><br />李茂年正在想事情,回过神来后,摸了摸侄子的脑袋,随口答道:“什么叫士子也就罢了?圣上对报纸放任自流,就是为了广邀天下,来凑这个热闹。”<br /><br />“你看咱们这一路过来,南直隶、山东省学,各地的士人,尽在谈论争辩此事。”<br /><br />“多少年没有如此盛事了,这才叫百花齐放。”<br /><br />“至于夷人……”<br /><br />他摇了摇头:“有个词叫匪夷所思。”<br /><br />“薛应旂是当世大儒,李贽是泰州学派如今最天才的人物之一,二人的争辩,不是夷人能看懂的。”<br /><br />李思诚今年十五岁,性子还有些跳脱,闻言凑趣道:“匪夷所思,才有胡思乱想。”<br /><br />“不然这怎么会自信上去辩论,反被那几名士子驳得面红耳赤。”<br /><br />李茂年跟着笑了笑,又好奇道:“思诚不是支持李贽?方才怎么没有出声援助那支支吾吾的朝鲜夷人一番?”<br /><br />出门带上小孩,就是为了见见世面。<br /><br />辩论这种事,壮胆也好,口才也罢,都是有助益的。<br /><br />李思诚听了叔父这问题,露出苦瓜色:“叔父先前又不是没看到什么场景,薛夫子这次的论证委实厉害得紧,那几名士人藉此争辩起来,简直势如破竹。”<br /><br />“侄儿倒是想替李夫子声援,奈何才疏学浅,听都听不太明白,只能哑口无言。”<br /><br />李茂年失笑。<br /><br />侄儿年纪还小,也不是皇帝、张居正、申时行那种神童,这样才正常。<br /><br />他耐心解释道:“薛应旂上次论天理和人道,被李贽抓住了破绽,而后李贽开始论述人性本体,是否先验……或者说是否先天。”<br /><br />“尤其将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拉出来拷打了一番。”<br /><br />“究其根本,便是要推翻本体先天的学说根基。”<br /><br />说到这里,李茂年也不由感慨李贽胆大包天。<br /><br />他继续说道:“但薛应旂到底是当世大儒,根底深厚,立刻就做出了应对。”<br /><br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声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br /><br />“他借孟子的观点阐述,人性只不过是喻性而已,李贽所言有失偏颇,并不全面。”<br /><br />“人性是通过肢体或行为化喻出来的,与性却不是简单的寓于或者说因果依存关系。”<br /><br />“从后天环境谈性,只能说明其因果发生,并不能解释本体的根源涵义。”<br /><br />“反而只能着眼于具体的人,人,先天便有性;而所谓人性,不过是其表征,份属后天。”<br /><br />“所谓明心见性,就是这个道理。”<br /><br />“先天后天,从始至终,都是一分为二的,性,必然是先天的。”<br /><br />李茂年精简了两人的大段论述,尽量用直白的话语,跟侄子解释着近日这段辩经的争论。<br /><br />李思诚听了叔父的解释,若有所思。<br /><br />他好奇看向李茂年:“那叔父以为谁说得对?”<br /><br />李茂年摇了摇头:“这种事哪有对与不对,就看谁学问做得深罢了,具体我也说不好。”<br /><br />两叔侄说到这里,本还要继续聊下去。<br /><br />这时候,马车车厢里突兀响起了一阵鼾声。<br /><br />叔侄二人不约而同,一齐朝李春芳看去。<br /><br />自家父祖,赫然是脑袋一歪,张着嘴巴睡着了!<br /><br />李茂年连忙上前,将父亲的脑袋扶正——医师嘱咐过了,上了年纪这样梗着脖子睡觉,容易一睡不起。<br /><br />被人一碰,李春芳身子下意识一抖。<br /><br />而后睁开稀松的睡眼,撑着坐直了身子。<br /><br />李春芳用力眨了眨眼睛,让自己清醒过来。<br /><br />他见面前的儿孙都看着自己,神色和蔼地解释了一句:“昨夜没睡好,身子有些倦。”<br /><br />李春芳一行,是入京去的,奔波劳碌,累才正常。<br /><br />尤其是以李春芳的身份,是不能随便进京的,堂官致仕返乡,诏书都要加一句“不得在京闲住”。<br /><br />这就是防止权势过重的大臣,致仕后还谋划些乱七八糟的东西。<br /><br />不过李春芳这次入京的理由,很正当,也是经过批准的——见家长。<br /><br />李白泱都封选侍了,家里要入京探望,自然没有不允的道理。<br /><br />能够被允许入京固然好,但也意味着路上的行踪对官府是公开的。<br /><br />驿站简陋睡不好觉且不说,马车也不能用日常的奢华,坐着实在疲累。<br /><br />李茂年难得埋怨了一句:“若是走水路,大人这一路上应当会舒坦些。”<br /><br />说着,又从身下的格挡处拿出蚕被,双手递给惊醒过来的李春芳:“大人若是困了,还是蜷卧着睡吧。”<br /><br />为了显示清苦,没有驾太好的马车,睡觉也只能蜷着身子。<br /><br />李春芳掀开车帘,看了一眼途径的位置,而后将蚕被推了回去:“快到京城了,不睡了。”<br /><br />而后才回应着李茂年方才的埋怨:“不是说了么,几年没离家,沿途看看各州府百姓疾苦。”<br /><br />李茂年将被子收了回去。<br /><br />无情地拆穿了父亲:“往年可没见您视察州府百姓。”<br /><br />李春芳摇头。<br /><br />儿子只是中人之姿,他思忖再三,还是决定解释一二。<br /><br />他和蔼而耐心地开口道:“这不一样。”<br /><br />“往年我是臣,只是替皇帝管着内阁的一亩三分地,顾全大局就行了。”<br /><br />“如今……”<br /><br />“白泱已经封了选侍,我不亲眼看看朱家的气数,哪里放心得下。”<br /><br />祖孙三代在车里,也没什么犯忌讳的。<br /><br />说句大逆不道的话,他此前虽然是肩负天下大望的阁臣,但总归是替皇帝管家的,大明朝的气数跟他关系还真不大。<br /><br />大明朝亡了,江南士绅一样是富家翁。<br /><br />但如今自己既然看好皇帝,将孙女送进了宫中,那就不得不担忧起大明朝的气数了。<br /><br />李茂年欲言又止。<br /><br />这才明白父亲硬吃这个一路颠簸的苦,是何缘故。<br /><br />有些自责于方才的埋怨,一时不知道如何应对。<br /><br />好在这时候,侄子李思诚好奇道插话:“那大父一路看下来,我朝的气数如何了?”<br /><br />跟父辈的超脱视角不一样,李思诚年轻,还是有归属感的,一口一个我朝。<br /><br />李春芳闻言,神色有些凝重:“与我在朝时相比,只能说天下局势恶化的程度,略有改善,但好得有限。”<br /><br />天下局势恶化的程度有所改善,就是还在恶化,只是没那么快了。<br /><br />虽然李春芳不懂什么叫二阶导数,但用起来还是很顺手的。<br /><br />“土地兼并的形势,日益严峻。”<br /><br />“尤其这两年频频天灾人祸的州府,入目可见城郭村落萧条,榛莽邑里荒芜!”<br /><br />“其民瘼可见一斑。”<br /><br />“山东、淮泗还好,流民大多沿街讨食,大不了落草为寇,劫个府库杀点县官顶天了。”<br /><br />“听闻河南、山西的白莲教、无为教、罗教越发猖獗,其教诳惑结附,在百姓之中,已经是可与佛道并列的正教了!”<br /><br />“但地方州府,却熟视无睹。”<br /><br />“乃至于一名叫马树林子的白莲逃犯,携带男女,繇延安抵宣府,奔逃播越几千里!”<br /><br />“其扶持兵刃,走马卖械,卜封施药近千人矣,其经过把截去处又不知其几也,何竟无一人盘诘之?”<br /><br />“吏治之松散,可见一斑。”<br /><br />“再说一路上各州府县中,翻阅的府志、县志记载。”<br /><br />“这两年可谓是异象频出,地震、冻灾、蝗灾、水患,比之嘉靖年间翻倍还不止!”<br /><br />“尤其是冻灾,前日才听走商提及,这个冬天,据说竟然连海南都下雪了!”<br /><br />“那可是海南!”<br /><br />“加之宫廷失火、白日贯虹……天降乱象,实令我难安。”<br /><br />李茂年看着父亲忧心忡忡的样子,差点脱口而出,您以前在内阁是怎么安的。<br /><br />而后才想起方才李春芳的解释,生生忍住了。<br /><br />李思诚心思直接,听了祖父一番话,面露骇然:“祖父是说大明朝快不行了?”<br /><br />李春芳摇了摇头:“倒也没这么快。”<br /><br />“如今无论考成法也好,整备京营也罢,都是皇帝与内阁在强干。”<br /><br />“至于大明朝到底有多少气数……还得看怎么修剪枝叶。”<br /><br />税改、度田,就是横亘在内阁的两头大象。<br /><br />除了高拱和张居正之外,其余阁臣统统视若无睹。<br /><br />他李春芳当初哪怕看到,也是避之不及。<br /><br />如今卸下一身重担,终于是站在皇帝的立场上,说了句心里话。<br /><br />李思诚似懂非懂。<br /><br />一旁的李茂年忍不住插话:“以陛下的手腕能耐,会慢慢好起来的。”<br /><br />这是他的看法,不是他的安慰。<br /><br />毕竟,自己女儿还在宫里呢。<br /><br />李春芳笑了笑,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br /><br />这也是他押宝皇帝的原因所在。<br /><br />龙椅上好歹是个有能力,也愿意做事的。<br /><br />如果这位也像世宗与先帝一样,对国朝积弊熟视无睹,安心等着国朝一朝覆灭,那他李春芳别说送孙女进宫,皇帝就是想入赘他都不乐意。<br /><br />话题有些沉重。<br /><br />李春芳是个好家翁,家庭氛围以和谐为主,于是,他主动岔开话题:“王世贞新写的这元明英雄传,不如金瓶梅远矣,竟然让我看入了眠,属实是不当人子。”<br /><br />说罢,他将报纸递给儿子,示意他收起来。<br /><br />李思诚在一旁疑惑道:“大父,你怎知这是王盟主写的?我听说,徐少师被陛下召进宫,或许就是逗趣写的。”<br /><br />徐阶青词宰相再度被召进京,也没个差遣,这以文悦人的事按在他头上正好。<br /><br />请收藏本站:https://www.wxzhimen.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wxzhimen.cc <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