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御医道:“你母亲指定的大补之汤。这一碗是你的,另一碗是殿下的。”<br />
齐子蛰抚额:“母亲实在多事。”<br />
方御医道:“我可是答应了老夫人,要亲眼看着你喝下的,将军赶紧吧!”<br />
齐子蛰问道:“有多补?”<br />
方御医答道:“放心放心,我下手有分寸,恰恰好。”<br />
齐子蛰左右一瞧,悄声道:“倒了罢!”<br />
他再喝上这一碗,晚上丹娘受不住怎么办?<br />
方御医不肯倒,嚷道:“费了半天熬的,将军赏脸,好歹喝几口!”<br />
齐子蛰被缠不过,只好端起碗,喝了几口。<br />
才搁碗,小腹便一片火热,一时喝道:“还说恰恰好?这都……”<br />
方御医抬腿就跑,一边跑一边道:“另一碗记得喂殿下喝下。这事情不能单方面,得两人都喝。”<br />
“太后娘娘和老夫人都等着抱孙,急红眼了。”<br />
“我不熬药,她们就要吃了我。”<br />
“我不容易啊!”<br />
第114章<br />
这一晚, 难描难叙。<br />
第二日早上,李丹青根本起不了床,至午方起。<br />
午后, 她喝了浓茶,进养心殿召见李大鼎。<br />
交代一番话之后, 又道:“让仲然跟着子蛰去打突厥,历练一番。”<br />
李大鼎躬身道:“臣正有此意。”<br />
李丹青又点了几个人名, 交代李大鼎安排他们随军。<br />
这几位都是年轻小将, 现下先培养着,将来可堪大用。<br />
待李大鼎退下了,李丹青再召见朱峰。<br />
上回,是她让朱峰和严江离跟着齐子蛰扮成回纥人去突袭突厥使者的。<br />
也因着如此,朱峰和严江离立了功, 在秦王余党被清算时, 他们免了罪。<br />
这些日子,他们虽跟在齐子蛰身边, 却知道自己真正的主人是李丹青。<br />
当下朱峰进殿,禀了近来一些事。<br />
李丹青听毕, 知道齐子蛰没有哄她, 心下稍松口气。<br />
她吩咐朱峰道:“你这一次跟着子蛰去打突厥,到时装着不能忘记秦王殿下, 悄悄和潜在突厥内的秦王旧部联系,说服他们离间突厥王和儿子的关系。”<br />
朱峰本来多智,闻言便说了一个计策出来,问道:“殿下觉得此计可行么?”李丹青一听, 分析了几句,大喜点头道:“可行, 就照此去办。”<br />
朱峰笑一笑道:“殿下放心,臣会见机行事,令得突厥内部一团乱,以利将军突袭。”<br />
李丹青点头,另吩咐道:“你判断着形势,若觉有利,提先送消息上京。”<br />
朱峰一听,知道其中的含意,当即应声道:“是。”<br />
李丹青又交代几句,待朱峰退下,另召见严江离。<br />
她问道:“严兵马,你是愿意守在京城,还是去打突厥?”<br />
“守着京城稳妥些,但升职肯定不如打仗快。”<br />
严江离躬身道:“殿下,臣跟朱峰稍有不同。他母亲今年初没了,现下又没妻室,孤身一人,无牵无挂的,跟将军去打仗再搏前程自然是好的。臣母亲老了,妻子近来有些不适,倒想守着她们。”<br />
李丹青点头道:“如此,你继续当五城兵马司的司马,再熬两年资历。”<br />
严江离一听,知道这是准备两年后给他升官,当即跪下谢恩。<br />
李丹青笑道:“现下,你得带带新人,两年后才有人接手你位置。”<br />
严江离便问道:“殿下可有人选?”<br />
李丹青当即推了两个人选给他。<br />
这两个人选,本是宫中侍卫,他们忠于杨柏。<br />
待严江离退下,李丹青坐在殿中推演一番,当下若齐子蛰领兵出发,有人即刻要捣乱,自己用什么人,什么方法就能压下去。<br />
她推演毕,心下觉得没问题了,这才回永和宫。<br />
这一日午后,齐子蛰回了武安侯府一趟。<br />
他有一些事要跟谢夫人交代。<br />
万一他回不来,武安侯府诸人要如何保着命。<br />
谢夫人一见齐子蛰回侯府,却是忙忙吩咐厨房熬补汤。<br />
待齐子蛰请她进书房说话,她摆手道:“我现在只关心什么时候能抱孙子,别的不想听。”<br />
齐子蛰叹口气,自从父兄去世,母亲性情大变,早不是那个有谋略的贵女了。<br />
若自己不能回来,她到时不能自保的话……<br />
齐子蛰踱步,问道:“母亲要如何,才肯听我说几句?”<br />
谢夫人道:“除非你喝一碗补汤。”<br />
齐子蛰:“……”<br />
谢夫人道:“又不是害你,只是让你喝一碗补汤。”<br />
齐子蛰艰难道:“母亲,我昨日喝了方御医熬的补汤,昨晚上流鼻血了。”<br />
谢夫人“哼”一声,“昨晚流鼻血,你今儿还这么有精神头,证明没事儿。”<br />
谢夫人现在碰着一些事,特别固执。齐子蛰没法,只好如她所愿,喝了半碗补汤。<br />
谢夫人亲眼看着他喝了,这才落座道:“有什么话赶紧说,说完赶紧进宫去,别浪费补汤。”<br />
齐子蛰抚额。<br />
他斟酌言词,细细交代一番,递给谢夫人一只锦囊,叮嘱道:“若实在没办法,就拆了锦囊,照着里面说的去做。”<br />
谢夫人点头,藏起锦囊。<br />
齐子蛰看看时辰,一时觉得口干舌燥,有些难耐,不禁问道:“这补汤到底下了什么?”谢夫人道:“是照着方御医给的方子熬制的补汤,下了行气补血之物。你放心,我昨儿熬了一碗,自己先喝着试了试,就寝时身上热烘烘的,没别的症状。”<br />
“今儿起来,精神头也好着,足见这补汤确实就是补血而已。”<br />
齐子蛰再交代几句,这才进宫。<br />
这一晚,又是一番艳景。<br />
李丹青第二日起来,召见方御医,问及补汤会否损身体,若怀上了,会否损娃儿等等。<br />
方御医听见问这些,神色严肃起来,躬身道:“殿下之子嗣,是国家大事,臣怎敢乱来?”<br />
“殿下放心,那些补汤,实是补助身体的。”<br />
“就是前日晚上将军身上余热,其实也无大碍,并不会损子嗣。”<br />
方御医医术高明,世所难及。<br />
他既保证没事,李丹青便放心了。<br />
虽说她的体质不易怀上,但万一呢 ?<br />
李丹青又和齐子蛰缠绵了两日。<br />
这一日凌晨,齐子蛰起来检查行装,准备出发。<br />
天大亮时,齐子蛰整装已毕,牵了李丹青的手,交代了又交代,又道:“不要送我,你送我,我回头一瞧,会舍不得。”<br />
李丹青至此,也依依不舍。<br />
自认识之后的点点滴滴,全部涌上心头。<br />
“子蛰,你一定要活着回来!”李丹青扑到他怀中,双手环腰,低声道:“没有你,我活不好。”<br />
齐子蛰揽住她道:“我一定活着回来!”<br />
他低低道:“丹娘,等我回来与你共创太平盛世。”<br />
他说着,狠心推开李丹青,转身走了。<br />
李丹青看着他背影,红了眼眶,滴下眼泪。<br />
若她与他,都是普通人……<br />
念头才起,马上止住了。<br />
呸,两人如果是普通人,在石龙镇的时候,早就死了。<br />
动不动以为自己是普通人就能双双对对活得无忧,活得美好的,全是不知人间疾苦之辈。她与他,不知道比普通人幸运多少倍!<br />
李丹青收起泪,双手拢嘴,喊道:“子蛰,齐子蛰,我等你!”<br />
齐子蛰回头,笑着挥手。<br />
齐子蛰领兵出征后一个月,李丹青的贤名再度传遍京城。<br />
因她叫工部改良的几件农具出了成品,试用时,比之前的农具好用了很多,效率高出一倍。<br />
工部侍郎这日进宫,替民众给李丹青叩头。<br />
他道:“殿下,用了新工具后,以往要三天才能干完的话,如今只须一天半就能干完了啊!”
齐子蛰抚额:“母亲实在多事。”<br />
方御医道:“我可是答应了老夫人,要亲眼看着你喝下的,将军赶紧吧!”<br />
齐子蛰问道:“有多补?”<br />
方御医答道:“放心放心,我下手有分寸,恰恰好。”<br />
齐子蛰左右一瞧,悄声道:“倒了罢!”<br />
他再喝上这一碗,晚上丹娘受不住怎么办?<br />
方御医不肯倒,嚷道:“费了半天熬的,将军赏脸,好歹喝几口!”<br />
齐子蛰被缠不过,只好端起碗,喝了几口。<br />
才搁碗,小腹便一片火热,一时喝道:“还说恰恰好?这都……”<br />
方御医抬腿就跑,一边跑一边道:“另一碗记得喂殿下喝下。这事情不能单方面,得两人都喝。”<br />
“太后娘娘和老夫人都等着抱孙,急红眼了。”<br />
“我不熬药,她们就要吃了我。”<br />
“我不容易啊!”<br />
第114章<br />
这一晚, 难描难叙。<br />
第二日早上,李丹青根本起不了床,至午方起。<br />
午后, 她喝了浓茶,进养心殿召见李大鼎。<br />
交代一番话之后, 又道:“让仲然跟着子蛰去打突厥,历练一番。”<br />
李大鼎躬身道:“臣正有此意。”<br />
李丹青又点了几个人名, 交代李大鼎安排他们随军。<br />
这几位都是年轻小将, 现下先培养着,将来可堪大用。<br />
待李大鼎退下了,李丹青再召见朱峰。<br />
上回,是她让朱峰和严江离跟着齐子蛰扮成回纥人去突袭突厥使者的。<br />
也因着如此,朱峰和严江离立了功, 在秦王余党被清算时, 他们免了罪。<br />
这些日子,他们虽跟在齐子蛰身边, 却知道自己真正的主人是李丹青。<br />
当下朱峰进殿,禀了近来一些事。<br />
李丹青听毕, 知道齐子蛰没有哄她, 心下稍松口气。<br />
她吩咐朱峰道:“你这一次跟着子蛰去打突厥,到时装着不能忘记秦王殿下, 悄悄和潜在突厥内的秦王旧部联系,说服他们离间突厥王和儿子的关系。”<br />
朱峰本来多智,闻言便说了一个计策出来,问道:“殿下觉得此计可行么?”李丹青一听, 分析了几句,大喜点头道:“可行, 就照此去办。”<br />
朱峰笑一笑道:“殿下放心,臣会见机行事,令得突厥内部一团乱,以利将军突袭。”<br />
李丹青点头,另吩咐道:“你判断着形势,若觉有利,提先送消息上京。”<br />
朱峰一听,知道其中的含意,当即应声道:“是。”<br />
李丹青又交代几句,待朱峰退下,另召见严江离。<br />
她问道:“严兵马,你是愿意守在京城,还是去打突厥?”<br />
“守着京城稳妥些,但升职肯定不如打仗快。”<br />
严江离躬身道:“殿下,臣跟朱峰稍有不同。他母亲今年初没了,现下又没妻室,孤身一人,无牵无挂的,跟将军去打仗再搏前程自然是好的。臣母亲老了,妻子近来有些不适,倒想守着她们。”<br />
李丹青点头道:“如此,你继续当五城兵马司的司马,再熬两年资历。”<br />
严江离一听,知道这是准备两年后给他升官,当即跪下谢恩。<br />
李丹青笑道:“现下,你得带带新人,两年后才有人接手你位置。”<br />
严江离便问道:“殿下可有人选?”<br />
李丹青当即推了两个人选给他。<br />
这两个人选,本是宫中侍卫,他们忠于杨柏。<br />
待严江离退下,李丹青坐在殿中推演一番,当下若齐子蛰领兵出发,有人即刻要捣乱,自己用什么人,什么方法就能压下去。<br />
她推演毕,心下觉得没问题了,这才回永和宫。<br />
这一日午后,齐子蛰回了武安侯府一趟。<br />
他有一些事要跟谢夫人交代。<br />
万一他回不来,武安侯府诸人要如何保着命。<br />
谢夫人一见齐子蛰回侯府,却是忙忙吩咐厨房熬补汤。<br />
待齐子蛰请她进书房说话,她摆手道:“我现在只关心什么时候能抱孙子,别的不想听。”<br />
齐子蛰叹口气,自从父兄去世,母亲性情大变,早不是那个有谋略的贵女了。<br />
若自己不能回来,她到时不能自保的话……<br />
齐子蛰踱步,问道:“母亲要如何,才肯听我说几句?”<br />
谢夫人道:“除非你喝一碗补汤。”<br />
齐子蛰:“……”<br />
谢夫人道:“又不是害你,只是让你喝一碗补汤。”<br />
齐子蛰艰难道:“母亲,我昨日喝了方御医熬的补汤,昨晚上流鼻血了。”<br />
谢夫人“哼”一声,“昨晚流鼻血,你今儿还这么有精神头,证明没事儿。”<br />
谢夫人现在碰着一些事,特别固执。齐子蛰没法,只好如她所愿,喝了半碗补汤。<br />
谢夫人亲眼看着他喝了,这才落座道:“有什么话赶紧说,说完赶紧进宫去,别浪费补汤。”<br />
齐子蛰抚额。<br />
他斟酌言词,细细交代一番,递给谢夫人一只锦囊,叮嘱道:“若实在没办法,就拆了锦囊,照着里面说的去做。”<br />
谢夫人点头,藏起锦囊。<br />
齐子蛰看看时辰,一时觉得口干舌燥,有些难耐,不禁问道:“这补汤到底下了什么?”谢夫人道:“是照着方御医给的方子熬制的补汤,下了行气补血之物。你放心,我昨儿熬了一碗,自己先喝着试了试,就寝时身上热烘烘的,没别的症状。”<br />
“今儿起来,精神头也好着,足见这补汤确实就是补血而已。”<br />
齐子蛰再交代几句,这才进宫。<br />
这一晚,又是一番艳景。<br />
李丹青第二日起来,召见方御医,问及补汤会否损身体,若怀上了,会否损娃儿等等。<br />
方御医听见问这些,神色严肃起来,躬身道:“殿下之子嗣,是国家大事,臣怎敢乱来?”<br />
“殿下放心,那些补汤,实是补助身体的。”<br />
“就是前日晚上将军身上余热,其实也无大碍,并不会损子嗣。”<br />
方御医医术高明,世所难及。<br />
他既保证没事,李丹青便放心了。<br />
虽说她的体质不易怀上,但万一呢 ?<br />
李丹青又和齐子蛰缠绵了两日。<br />
这一日凌晨,齐子蛰起来检查行装,准备出发。<br />
天大亮时,齐子蛰整装已毕,牵了李丹青的手,交代了又交代,又道:“不要送我,你送我,我回头一瞧,会舍不得。”<br />
李丹青至此,也依依不舍。<br />
自认识之后的点点滴滴,全部涌上心头。<br />
“子蛰,你一定要活着回来!”李丹青扑到他怀中,双手环腰,低声道:“没有你,我活不好。”<br />
齐子蛰揽住她道:“我一定活着回来!”<br />
他低低道:“丹娘,等我回来与你共创太平盛世。”<br />
他说着,狠心推开李丹青,转身走了。<br />
李丹青看着他背影,红了眼眶,滴下眼泪。<br />
若她与他,都是普通人……<br />
念头才起,马上止住了。<br />
呸,两人如果是普通人,在石龙镇的时候,早就死了。<br />
动不动以为自己是普通人就能双双对对活得无忧,活得美好的,全是不知人间疾苦之辈。她与他,不知道比普通人幸运多少倍!<br />
李丹青收起泪,双手拢嘴,喊道:“子蛰,齐子蛰,我等你!”<br />
齐子蛰回头,笑着挥手。<br />
齐子蛰领兵出征后一个月,李丹青的贤名再度传遍京城。<br />
因她叫工部改良的几件农具出了成品,试用时,比之前的农具好用了很多,效率高出一倍。<br />
工部侍郎这日进宫,替民众给李丹青叩头。<br />
他道:“殿下,用了新工具后,以往要三天才能干完的话,如今只须一天半就能干完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