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qingshuge.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蓬!”<br />
平阳号舰艏终于和赫克托号侧舷撞在一起<br />
巨大的冲击力让双方士卒一时都倾倒难立<br />
陈魁提起手中雁翎指挥刀,另手紧握双管燧发火铳,勉强稳住身形,疾呼<br />
“接舷!夺船!夺船!”<br />
七八十号早已做好准备的海军将士,便抄起家伙,直接向对方甲板跃去<br />
同时开火压制<br />
乒乓作响的火铳击发声闪烁一时<br />
与此同时,整个战场,多处都进入了最后的接舷状态。<br />
第33章 棱堡(上)<br />
荷兰人倒是对接舷战也不陌生<br />
在这个时代,海战的最终胜负决定,还是以接舷俘虏对方战船为标志。<br />
战船之上,几乎所有士兵和水手都是配备有近身武器的<br />
而且赫克托号的人员,要比平阳号多得多<br />
包含炮手在内,林林总总超过两百人<br />
但此时由于还在和漳州号对射,大多数炮手都在侧舷炮位,一时间难以应对<br />
当平阳号撞上之后,舰长也知道再继续靠火炮射击已经没了作用<br />
便干脆带着人,放下火炮,上甲板与明军肉搏<br />
战斗的最后时刻到来了<br />
“砰砰!”<br />
弹丸飞溅,在甲板上来回<br />
为了增强接舷搏杀的能力,海军将士广泛装备了燧发短火铳<br />
这种武器在陆军那边完全是多余,毕竟射程相当有限<br />
但在接舷战的狭小却剧烈战斗中,却十分管用<br />
三五支短燧发火枪,在数丈距离内,能造成极大覆盖杀伤<br />
尤其海战当中,士卒水手的武装都十分单薄,没有陆战中的重甲大盾一说<br />
许多人干脆就赤着上身,比如炮手<br />
而且也施展不开长柄兵器,基本上以短兵为主<br />
当然,明军这边每艘船会额外带上十几支带刺刀的燧发长枪,用于补充接舷前的抵近射击火力,接舷后也能作为短矛使用。<br />
陈魁本就年轻勇力,亲自带着士卒冲在最前,跃到对方甲板之上,就是一通火铳压制,十来枚呲呲冒烟的掌心雷扔过去。随着一系列刺耳的爆炸声与枪声后,与涌过来拦截的荷兰人拼杀在一起<br />
“杀!”<br />
“天佑尼德兰!”<br />
许多从内陆征召,新入伍的将士还第一次看见洋人<br />
心中略有紧张,但仔细一交手,这些“红毛鬼”也就那样<br />
这年头的中国士民,尤其是沿海百姓,对于洋人还是有些耳闻的,只是很少见到罢了。<br />
而且不同于清末以后那种见洋人跟见爹一样的敬畏谄媚心理<br />
这时候,内地百姓对待西洋人的观感,还不如对朝鲜、日本之类有传统朝贡关系的宗藩国。<br />
毕竟那些还算服从传统东亚社会秩序的“文明人”,而这些红毛鬼子,完全就属于“未开化的野兽”了。<br />
既然听不懂喊得是啥,那就只能靠刺刀和锋刃说话了<br />
掌心雷这种东西,当然不止明军才有装备,荷兰人亦有不少投掷过来的<br />
双方在一片爆炸声中碰撞在一起<br />
约百来号人,就在这甲板之上,厮杀起来<br />
不同于后世印象中,白人高大强壮的印象<br />
那事实上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大为发展的事情了<br />
在十七世纪,欧洲男性的普遍身高也就在一米六左右,并不具备什么体力优势,当然,亚洲人也差不多,甚至还要比同时期的欧洲稍好一些。<br />
当然,这种东西,决定因素还是生产力,在工业革命以前,只论农业生产力,东亚是要比西欧强的。<br />
哪怕是此时,十七世纪乃至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初期的欧洲,其营养和卫生条件也是相当糟糕的。<br />
所以,当明军将士第一次和这些红头发、蓝眼睛的怪物交手之后<br />
诶,也就不过如此嘛<br />
说到底,voc毕竟不是正规军,能被从西欧本土打发到万里之外的远东野人小岛上,和土着抢吃食,可想而知,都是些什么成分的人。<br />
大抵上倒是和当年郑芝龙集团比较类似,五湖四海,各色人等都有,临到顺风仗,还能跟着莽一波,一旦遇到硬骨头,基本就只有挨打的份。<br />
历史上郑成功的数万大军,也只能依靠海船优势和清军周旋,一上陆,连绿营都打不过。<br />
此时的voc雇佣军,基本也就强点有限<br />
面对经过完整纪律和军事技能的明军正规军,一开始还能嗷嗷叫,靠着初时热血上头冲过来。<br />
紧接着,甲板上明军虽然不过三四十人,却各自三五成群<br />
手持短兵、刺刀,背靠背,在军官的哨声和命令中进退有度,顶住对方,而后便用燧发火铳还击后,迅速发起冲击。<br />
陈魁提着一柄刺刀步枪,亲手将一名看起来是这伙西洋兵头领的棕发皮甲军官刺死。<br />
对面的西洋人很快就在明军士卒的冲击下,遗留十数具尸体,紧接着便干脆投降。<br />
可惜一堆红毛鬼,在哪里嗷嗷乱喊,明军将士也听不懂,继续拼杀,斩杀数人,吓得对方只得将武器扔在地上,跪地举手,明军士卒才明白对方这是要投降……战场边缘,荷兰人载炮二十四门的笛型船白鹭号,刚刚才勉强依靠火力优势,侥幸击断了靠近过来,企图接舷的一艘明军丁级战舰的桅杆,才勉强脱身。<br />
舰长德弗里斯只觉汗流浃背,心情沉重,用望远镜远远眺望着那迷雾中,就距离自己这边两里开外的赫克托号。<br />
因为那作为整支舰队旗舰的中型盖伦战船的桅杆之上<br />
红白蓝三色竖纹旗已经被撕扯而下<br />
一面他过去相当陌生,此时却又刻骨铭心的奇怪旗帜高高扬起<br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那是一面赤红为底,日、月、星连为一体的丝绸旌旗<br />
-------------------------------------<br />
热兰遮城,也被称为台湾城<br />
这里是荷兰曾经统治台湾的标志<br />
1624年,荷兰人在第一次和明朝官方交手后,双方达成协议,在要求荷兰退出澎湖列岛,并摧毁岛上设施的前提下,允许对方另寻安置地。<br />
荷兰人退出澎湖以后,便将基地安在了台南地区<br />
荷兰人占台以后,在原来的砦城旧城址上,重新兴建规模宏大的城堡“奥伦治城”(orange)。<br />
1627年以荷兰省名泽兰省(或译热兰省)改建命名为“热兰遮城”,1632年始完成第一期工程。当时,这座城堡是荷兰人统治台湾全岛和对外贸易的总枢纽。<br />
这座城堡便从此成为了荷兰人统治台湾全岛和对外贸易的总枢纽。<br />
以至于后来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也将这里改为“安平城”,郑氏王朝三代统治者都住在这里,故又叫“王城”。<br />
经过三十年的经营,此时的热兰遮城,还是相当雄厚的。<br />
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建筑风格与大明迥异<br />
简单来说,不同于像南京、北京之类的大城的广大<br />
这时候的热兰遮城,更多的,只是一个城堡,并不容纳普通居民,基本只有台湾总督府的职员,家属和士兵居住。<br />
是一个整体式大堡垒,所以军事防御功能自然也就更强<br />
从下到上,分为三层<br />
城堡上有7个碉堡和3个角墙<br />
这种大型城堡式建筑在内陆很少能见到,更类似于过去南北朝时期的“邬堡”。<br />
历史上郑成功两万人围攻近月,才拿下只有九百名荷兰士兵以及五百名奴隶驻守的热兰遮城。(详见欧阳泰着作《1661决战热兰遮》和当事人阮旻锡《海上见闻录》,郑明政权的历史挺有意思的)<br />
而此时,兵临热兰遮城外的,却是只有六千明军<br />
他们是前几日才从北港方向,击溃拦截的一千两百荷兰雇佣兵后,在郭怀一等人作为向导,南下夺取热兰遮城。<br />
陆上的战争和海上并行,并不干涉,毕竟此时,两军战船全部都聚集在大员港外,热兰遮这边虽然临近海岸,却是没有炮舰来支援。<br />
台湾总督揆一站立在热兰遮城上最高处的亚尔模典堡,通过望远镜看到远处压地而来的大军,心中忧虑如焚。<br />
直到此时,他才明白,自己现在所面对的这个东方国度,和之前自己想象中那个“大号印度”,完全是两码事。<br />
短短数日间,外派出去的千余雇佣军近乎全军覆没,只有不到三百人逃回城堡。而就在大员港外,惨烈的海战已经逐渐拉开帷幕<br />
结果毫无疑问,那艘被明人俘虏的赫克托号,被挂上另一面陌生旗帜,就已经说明了一切。<br />
而他本人,则将陷入对方海陆合击的包围中……<br />
高耸的城堡,瞬间变成了一座孤岛。<br />
第34章 棱堡(下)
灵异鬼怪相关阅读More+

1979黄金时代

睡觉会变白

神话之后

鹅是老五

仙人消失之后

九方烨

青山

会说话的肘子

大道之上

宅猪

港片:你洪兴仔,慈善大王什么鬼

皮皮树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