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300节
在军官的口哨,和有节律的鼓角声中<br />
步伐齐整的明军就这样手举步枪,肩并肩向前进<br />
越军这边的火铳和弓弩已经开始散乱射击<br />
但明军之中,虽然也有中弹、中箭伤亡者,却依旧毫无动摇,肩并肩继续前进。<br />
对面的越军都看呆了<br />
这些明人是傻子吗?<br />
就这样傻愣愣的站着挨打?<br />
不怕被弓箭和火铳射死吗?<br />
但在从光烈三年,军制改革以后,严苛的军事纪律和传统下<br />
几乎无人,敢在这种情况下离开队列逃跑<br />
否则,身后的队列可以将其格杀当场<br />
直到临近越军四十步以内<br />
“举枪!”<br />
“瞄准!”<br />
咔嚓,咔嚓……<br />
一阵阵燧发枪燧石击锤被掰开的声音响起<br />
“放!”<br />
“砰砰砰……”<br />
刹那之间,电光火石<br />
如同暴雨冰雹般的子弹汹涌而出<br />
在距离敌军四十步以内,燧发枪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br />
一般甲胄都无法抵御<br />
越军当即就倾倒一大片<br />
而后只见明军当中,赤红色旗帜高高举起<br />
一声号角呜呜作响<br />
全军将士举起装好刺刀的步枪<br />
“杀!”<br />
如同一堵钢铁墙壁,向越军撞来!<br />
然后,越军全军大溃……<br />
第47章 谅山之战(下)崔庆宇从列阵、开炮,接战,到全军崩溃<br />
都败得莫名其妙<br />
这仗什么时候,是这个打法了?<br />
就像二百年后,清军绿营碰见从蒸汽战船下来的龙虾兵一样<br />
莫名其妙的打,莫名其妙的败<br />
三万多越军,只是与对方近战相搏,不过半个时辰,便全体大溃<br />
明军即使是在刺刀冲锋之际,也保持了队列整齐,毫无紊乱,步步推进<br />
而越军在受到第一轮齐射打击之后,前排士卒顿时就伤亡惨重<br />
燧发枪相较于过去的火绳枪,最大的优势,就是队列更为密集<br />
故而线列步兵火力输出更为凶猛<br />
一波齐射过去,别说是越军,便是明军中的非精锐部队,都得有所动摇<br />
火器时代,战争较量的,便是军队的纪律性和意志力<br />
越军并非不是没有火枪,安南虽然相较于北面的大明,火器技术的推广更为缓慢。<br />
否则也不会把十几门从荷兰人那里买来的火炮当做秘密武器<br />
但也是有自己的火绳枪部队的<br />
比如崔庆宇手下,便有两千多装备火绳枪和简易火器的“神威营”<br />
这是当年郑祚他爹为了对付广南阮氏,从荷兰和葡萄牙人手中购买火器,组建的新军。<br />
但比起线列化的明军,这些神威营,不过只是类似于过去大明边军的火器营,一样的火器募军而已。<br />
武器又落后一个时代,根本难以抵挡<br />
漫山遍野都是溃卒,越军披甲率不足两成<br />
安南地区倒是也不缺乏铁矿,尤其还有一个品位在亚洲名列前茅的广宁煤矿<br />
但奈何技术不行<br />
相较于大明的佛山钢铁工业区,安南的冶铁产能实在可怜<br />
在朱由榔眼里,简直就是暴殄天物<br />
而明军的铁制甲胄,配备率超过六成,除了后勤辎重、炮兵以外,几乎全员着甲。<br />
中军第一协满打满算,不过四千人,硬生生追着对方三万人砍<br />
尤其是侧翼的马营骑兵<br />
战前他们只是运动到战场侧后,做好冲击准备,紧紧盯着战场动态<br />
只待越军一溃,快马利刃,以逸待劳<br />
立即冲杀而出清一色马刀、长槊,所向披靡<br />
这就是骑兵的作用,战前袭扰,战后追杀<br />
崔庆宇身边只有一二百骑兵,哪里能顾到其他溃卒,只是狼狈逃跑<br />
整个安南,撑死也就两三千骑兵<br />
倒不是安南不想养更多骑兵,而是没马<br />
这些骑兵,用的都还是矮小的西南滇马<br />
战斗的结果不言而喻<br />
明军一路追,越军一路溃<br />
不过越军总还是占有地利的<br />
安南不比北方,山势崎岖,又多密林,非是大兵团和骑兵用武之地<br />
难以长期追击奔驰<br />
出了谅山脚下一块小平地后,崔庆宇还是成功跑脱<br />
明军兵力有限,也无法围歼,只能停下脚步,搜山抓俘虏。<br />
等消息传到后面焦琏那,焦琏花了好一段时间才完全消化。<br />
从白贵给出的战斗总结来看,这些越军的战斗力,大概也就和清军绿营相当,装备上甚至还不如。<br />
不过,就当白贵以为胜券在握,可以长驱直入,直抵肥沃的河内平原时<br />
却很快遇到了真正的阻碍<br />
当年朱棣号称八十万大军南下<br />
何尝不是势如破竹,但却在此地陷入泥潭二十余年<br />
可见安南能稳坐东南亚霸主,还是有两把刷子的<br />
-------------------------------------<br />
明军很快就知道安南这地方的厉害之处了<br />
因为越军大溃,流窜谅山以后<br />
白贵向南追击,立马就冷静下来<br />
从谅山往南百里,俱是密林、山脉<br />
越军多是本地人,适应气候、地形,而且这些山脉中,还隐藏不少山寨、村落<br />
后世,对越反击战时,谅山山区可没少给解放军添麻烦<br />
明军都无从探知,不熟地形,而山林之中,又无法大规模急行军,只能将部队拆成哨队,缓缓探路向前。<br />
《孙子兵法》有言“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br />
也就是说,但凡是越过自己的国境线,跑到对方国土上作战,不熟悉地形,很容易导致士气低迷,军纪溃散,这是将领最须重视的事情。明军过去一直都是和清军打正面决战,炮对炮,铳对铳<br />
而现在这种情况,还真是少见<br />
白贵亦是老将,自然不傻,见此状况,立即传令全军,停止前进追击,收缩驻扎,等待主力策应。<br />
他甚至都已经怀疑,这是不是越军假装溃败,将自己诱至谅山山区伏击<br />
毕竟这种招数,当年在尧山山区,胡一青也用过<br />
而郑祚这边<br />
崔庆宇的溃败,倒是没出乎他的意料,毕竟身为国主,郑祚的眼光还是要长远些,不至于不知道自己这三瓜两枣,肯定是干不过明军“皇皇之师”的。
步伐齐整的明军就这样手举步枪,肩并肩向前进<br />
越军这边的火铳和弓弩已经开始散乱射击<br />
但明军之中,虽然也有中弹、中箭伤亡者,却依旧毫无动摇,肩并肩继续前进。<br />
对面的越军都看呆了<br />
这些明人是傻子吗?<br />
就这样傻愣愣的站着挨打?<br />
不怕被弓箭和火铳射死吗?<br />
但在从光烈三年,军制改革以后,严苛的军事纪律和传统下<br />
几乎无人,敢在这种情况下离开队列逃跑<br />
否则,身后的队列可以将其格杀当场<br />
直到临近越军四十步以内<br />
“举枪!”<br />
“瞄准!”<br />
咔嚓,咔嚓……<br />
一阵阵燧发枪燧石击锤被掰开的声音响起<br />
“放!”<br />
“砰砰砰……”<br />
刹那之间,电光火石<br />
如同暴雨冰雹般的子弹汹涌而出<br />
在距离敌军四十步以内,燧发枪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br />
一般甲胄都无法抵御<br />
越军当即就倾倒一大片<br />
而后只见明军当中,赤红色旗帜高高举起<br />
一声号角呜呜作响<br />
全军将士举起装好刺刀的步枪<br />
“杀!”<br />
如同一堵钢铁墙壁,向越军撞来!<br />
然后,越军全军大溃……<br />
第47章 谅山之战(下)崔庆宇从列阵、开炮,接战,到全军崩溃<br />
都败得莫名其妙<br />
这仗什么时候,是这个打法了?<br />
就像二百年后,清军绿营碰见从蒸汽战船下来的龙虾兵一样<br />
莫名其妙的打,莫名其妙的败<br />
三万多越军,只是与对方近战相搏,不过半个时辰,便全体大溃<br />
明军即使是在刺刀冲锋之际,也保持了队列整齐,毫无紊乱,步步推进<br />
而越军在受到第一轮齐射打击之后,前排士卒顿时就伤亡惨重<br />
燧发枪相较于过去的火绳枪,最大的优势,就是队列更为密集<br />
故而线列步兵火力输出更为凶猛<br />
一波齐射过去,别说是越军,便是明军中的非精锐部队,都得有所动摇<br />
火器时代,战争较量的,便是军队的纪律性和意志力<br />
越军并非不是没有火枪,安南虽然相较于北面的大明,火器技术的推广更为缓慢。<br />
否则也不会把十几门从荷兰人那里买来的火炮当做秘密武器<br />
但也是有自己的火绳枪部队的<br />
比如崔庆宇手下,便有两千多装备火绳枪和简易火器的“神威营”<br />
这是当年郑祚他爹为了对付广南阮氏,从荷兰和葡萄牙人手中购买火器,组建的新军。<br />
但比起线列化的明军,这些神威营,不过只是类似于过去大明边军的火器营,一样的火器募军而已。<br />
武器又落后一个时代,根本难以抵挡<br />
漫山遍野都是溃卒,越军披甲率不足两成<br />
安南地区倒是也不缺乏铁矿,尤其还有一个品位在亚洲名列前茅的广宁煤矿<br />
但奈何技术不行<br />
相较于大明的佛山钢铁工业区,安南的冶铁产能实在可怜<br />
在朱由榔眼里,简直就是暴殄天物<br />
而明军的铁制甲胄,配备率超过六成,除了后勤辎重、炮兵以外,几乎全员着甲。<br />
中军第一协满打满算,不过四千人,硬生生追着对方三万人砍<br />
尤其是侧翼的马营骑兵<br />
战前他们只是运动到战场侧后,做好冲击准备,紧紧盯着战场动态<br />
只待越军一溃,快马利刃,以逸待劳<br />
立即冲杀而出清一色马刀、长槊,所向披靡<br />
这就是骑兵的作用,战前袭扰,战后追杀<br />
崔庆宇身边只有一二百骑兵,哪里能顾到其他溃卒,只是狼狈逃跑<br />
整个安南,撑死也就两三千骑兵<br />
倒不是安南不想养更多骑兵,而是没马<br />
这些骑兵,用的都还是矮小的西南滇马<br />
战斗的结果不言而喻<br />
明军一路追,越军一路溃<br />
不过越军总还是占有地利的<br />
安南不比北方,山势崎岖,又多密林,非是大兵团和骑兵用武之地<br />
难以长期追击奔驰<br />
出了谅山脚下一块小平地后,崔庆宇还是成功跑脱<br />
明军兵力有限,也无法围歼,只能停下脚步,搜山抓俘虏。<br />
等消息传到后面焦琏那,焦琏花了好一段时间才完全消化。<br />
从白贵给出的战斗总结来看,这些越军的战斗力,大概也就和清军绿营相当,装备上甚至还不如。<br />
不过,就当白贵以为胜券在握,可以长驱直入,直抵肥沃的河内平原时<br />
却很快遇到了真正的阻碍<br />
当年朱棣号称八十万大军南下<br />
何尝不是势如破竹,但却在此地陷入泥潭二十余年<br />
可见安南能稳坐东南亚霸主,还是有两把刷子的<br />
-------------------------------------<br />
明军很快就知道安南这地方的厉害之处了<br />
因为越军大溃,流窜谅山以后<br />
白贵向南追击,立马就冷静下来<br />
从谅山往南百里,俱是密林、山脉<br />
越军多是本地人,适应气候、地形,而且这些山脉中,还隐藏不少山寨、村落<br />
后世,对越反击战时,谅山山区可没少给解放军添麻烦<br />
明军都无从探知,不熟地形,而山林之中,又无法大规模急行军,只能将部队拆成哨队,缓缓探路向前。<br />
《孙子兵法》有言“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br />
也就是说,但凡是越过自己的国境线,跑到对方国土上作战,不熟悉地形,很容易导致士气低迷,军纪溃散,这是将领最须重视的事情。明军过去一直都是和清军打正面决战,炮对炮,铳对铳<br />
而现在这种情况,还真是少见<br />
白贵亦是老将,自然不傻,见此状况,立即传令全军,停止前进追击,收缩驻扎,等待主力策应。<br />
他甚至都已经怀疑,这是不是越军假装溃败,将自己诱至谅山山区伏击<br />
毕竟这种招数,当年在尧山山区,胡一青也用过<br />
而郑祚这边<br />
崔庆宇的溃败,倒是没出乎他的意料,毕竟身为国主,郑祚的眼光还是要长远些,不至于不知道自己这三瓜两枣,肯定是干不过明军“皇皇之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