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br />
仅仅是三日后的清晨。<br />
文武大臣们站在金銮殿上,你来我往商讨着政务。<br />
因着是大朝会,殿内站不下,还有不少人站在殿外廊下。<br />
徐简正听平亲王说话,忽然间,后头传来一阵议论声,他不由转头往那厢看去。<br />
不止是他,几乎是所有人都看着外头。<br />
站得靠前的官员反而弄不清状况,越是外头的越清楚,有一侍卫急匆匆穿过了大广场,沿着步阶三步并两步跑上来。<br />
那侍卫跑得气喘吁吁,经由官员们让出来的路,一直进了金銮殿。<br />
“启禀圣上,”侍卫一面大喘气,一面道,“西侧烽火次第,西凉再次进攻我裕门关!”<br />
话音一落,满朝哗然。<br />
徐简看向林玙,见岳父大人亦是一脸严肃。<br />
比起丝毫不知内情的,他们两人其实早就预计到了西凉的来势汹汹。<br />
因为苏议,因为古月。<br />
暗桩回报过,苏议一旦倒台,古月主战派就会占据上风,联手西凉。<br />
可徐简亦知道,苏议的倒台是注定了的。<br />
李渡出手杀李浚前,递信给苏议,想来为的就是这事了。<br />
苏议既然依旧选择和李渡联手,所谓的“倒台”不过就是一场戏。<br />
一片喧哗中,圣上抬声问道:“古月呢?古月人是什么反应?”<br />
侍卫答不上来。<br />
烽火是万里急报,能显军情,却也仅仅是军情,更详细的状况只能等边关千里加急的军报。<br />
只是,在场的大伙心里都清楚,裕门的战局恐怕不太乐观。<br />
作为西出的要口,裕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br />
大战有过许多,小打小闹更是数不胜数。<br />
大顺在裕门驻军,严防西凉,自从永嘉八年血战之后,两军这几年里只有些小摩擦。<br />
而小摩擦,用不着点烽火。<br />
军情战报按序送抵京城,战况好坏明明白白,后勤调度、军资补给、城墙增固,所有都是按部就班,有条有序。<br />
今日,却是烽火传京。<br />
这意味着敌方来势汹汹,布置了大量兵力,裕门守军判断对阵有困难,急报京师求援军。<br />
一时间,朝臣们的面色愈发不好了。<br />
本就有李渡这个隐忧,没想到突然来了外敌,内忧外患的,谁能轻松起来?突然间,有人问了一句:“圣上为何问起古月?”<br />
“是啊,古月虽与我们结盟,按理该阻拦西凉,但他们关外小国,能拦几日就不错了,不能指望他们退敌。”<br />
圣上按了按眉心。<br />
先前是不想打草惊蛇,也不想危言乱了人心,此刻倒是再不用顾忌那些了。<br />
“前几日收到探子回报,古月主战一派渐渐占据上风,他们恐会联手西凉。”<br />
话音落下,又是你倒吸气我哀叹。<br />
“古月人倒戈?此事当真?!”<br />
“臣早就说过了,不能相信古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br />
“我们与古月亲厚多年,给了他们多少好处?到头来养虎为患,他们吃饱喝足了就要反打一耙!”<br />
“若只有西凉进犯,裕门守军还能应对,再添上古月的兵力,那……”<br />
“永嘉八年,我们付出多大的代价才杀退西凉,现在他们卷土重来,我们、老辅国公已经不在了。”<br />
“我们断不能丢了裕门!”<br />
圣上坐在龙椅上,看着底下一张张或是气愤、或是激动的脸,缓缓匀了匀呼吸。<br />
现在不是听朝臣们争辩与古月结盟多年到底是对是错的时候。<br />
详细军报还在路上,但裕门既然烽火求援,京中必须急调援军。<br />
兵力、粮草,都不能马虎。<br />
圣上正欲开口,就见李邵忽然转过头去,不晓得与他身后的徐简说了什么。<br />
倒是徐简,在听完李邵的话之后,神色略显尴尬。<br />
圣上以手作拳,咳嗽两声。<br />
殿内的议论声由此渐渐平息下来,也因此,突然开口的李邵的声音被所有人听见了。<br />
“见李渡潜逃、靠不住了,苏议转头就投了西凉?他这根墙头草,舞得真是快!”<br />
徐简垂眸,心说,这可真是巧了。<br />
刚才李邵问他,探子回报的事,他知不知情。<br />
徐简便说了个“知情”。<br />
他知道的,比圣上说出来的多。<br />
圣上讲得简略,依旧是不想把李渡与苏议、古月的关系给明确了,尤其今日大朝会,人多口杂。<br />
没想到,殿内突然静下来,而李邵又冒出这么一句。<br />
好在,李邵把苏议定为了“墙头草”,而不是李渡的盟友。<br />
有官员不解道:“这、这又与李渡有什么关系?”<br />
李邵张口要再说,见徐简冲他连连使眼色,又看了眼目光沉沉的父皇,终是把话又咽了回去。圣上的视线从众臣身上滑过:“出兵裕门……”<br />
话才起头,一人横跨一步,单膝跪下,双手抱拳:“臣请缨挂帅!”<br />
徐简循声看去。<br />
请缨之人就是定北侯。<br />
定北侯也年过半百了,十六岁初登战场,一生戎马,为守北疆立下赫赫战功。<br />
十年前承袭父亲的爵位,之后很少出征,但徐简曾听祖父夸赞过定北侯许多次。<br />
此人调兵遣将,很有一番能耐。<br />
想来,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与小郡主经历过的那段从前里,定北侯无法善终。<br />
从安逸伯府搜出的两块李汨的金砖,连累了姻亲定北侯,而侯府亦被搜出了金砖,牵连了与之比邻的诚意伯府。<br />
皇权斗争之下,罪名不是重点,结果才是。<br />
安逸伯在狱中撞墙而亡,定北侯府抄没灭族,诚意伯府在“开恩”下苟延残喘,除了项上人头、什么都没了。<br />
眼下,随着李渡布局的失败,所有的一切又都不同了。<br />
定北侯率军的意愿十分强烈,迫切想要点兵点将,驰援裕门。<br />
圣上应允了,又问各地驻军调度、粮草补给,各个相关衙门的官员纷纷回答。<br />
随着各项事宜安排下去,也算是把“李渡与苏议”这个话题给略过了。<br />
待下朝,各处都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br />
徐简跟着李邵,一块去了御书房。<br />
圣上先饮了一盏茶,润了润嗓子,再问李邵:“好端端的,提李渡做什么?”<br />
李邵气愤道:“陈米胡同那宅子里就有古月使节的金笺,他李渡与古月人早就勾结在一起了!<br />
也不知道李渡给了那苏议多少好处,换来所谓的结盟,现在李渡倒了,苏议见风使舵,立刻又与西凉人凑在一起。<br />
父皇,或许苏议本就是两头讨要呢?”<br />
圣上没有立即说什么。<br />
在他看来,邵儿的想法也没有什么不对。<br />
他与徐简先前就分析过,与其说是苏议输给了主战派,倒不如说苏议本就想开战了。<br />
邵儿没有考虑到的是,李渡与苏议十之八九,没有撕毁同盟,反而越发紧密。<br />
这么想着,圣上把其中原委都与李邵讲了讲。<br />
“您的意思是,李渡引古月、西凉进犯,妄想浑水摸鱼?他怎么敢?他怎么能!”李邵越听越冒火,“他知不知道他儿子在我们手上?真不怕我们杀李嵘吗?”<br />
要他说,就该杀了李嵘!<br />
什么宗亲反对,什么这样那样的,砍了拉倒!<br />
徐简道:“殿下莫要置气,眼下要说的是李渡与苏议的事。”李邵火气上涌。<br />
一想到陈米胡同,他就很难冷静下来。<br />
“邵儿,”圣上沉声问道,“裕门交战,你是想继续在刑部观政,还是先去兵部?”<br />
李邵毫不犹豫道:“儿臣想去兵部。”<br />
圣上也是这么一个想法。<br />
大顺疆域宽阔,也就意味着四方接壤的外族不少,战事纷争是无法避免的话题。<br />
行军打仗,不是纸上谈兵,或者上,哪怕留在京城谈,也得言之有物。<br />
去兵部亲历一场战事的后勤支持与调度,对李邵来说是很不错的历练。<br />
“那就等下就过去,”圣上想了想,又补充道,“正值备战,事情急切匆忙,你有什么想法先问徐简以及三孤,多看多想。”
仅仅是三日后的清晨。<br />
文武大臣们站在金銮殿上,你来我往商讨着政务。<br />
因着是大朝会,殿内站不下,还有不少人站在殿外廊下。<br />
徐简正听平亲王说话,忽然间,后头传来一阵议论声,他不由转头往那厢看去。<br />
不止是他,几乎是所有人都看着外头。<br />
站得靠前的官员反而弄不清状况,越是外头的越清楚,有一侍卫急匆匆穿过了大广场,沿着步阶三步并两步跑上来。<br />
那侍卫跑得气喘吁吁,经由官员们让出来的路,一直进了金銮殿。<br />
“启禀圣上,”侍卫一面大喘气,一面道,“西侧烽火次第,西凉再次进攻我裕门关!”<br />
话音一落,满朝哗然。<br />
徐简看向林玙,见岳父大人亦是一脸严肃。<br />
比起丝毫不知内情的,他们两人其实早就预计到了西凉的来势汹汹。<br />
因为苏议,因为古月。<br />
暗桩回报过,苏议一旦倒台,古月主战派就会占据上风,联手西凉。<br />
可徐简亦知道,苏议的倒台是注定了的。<br />
李渡出手杀李浚前,递信给苏议,想来为的就是这事了。<br />
苏议既然依旧选择和李渡联手,所谓的“倒台”不过就是一场戏。<br />
一片喧哗中,圣上抬声问道:“古月呢?古月人是什么反应?”<br />
侍卫答不上来。<br />
烽火是万里急报,能显军情,却也仅仅是军情,更详细的状况只能等边关千里加急的军报。<br />
只是,在场的大伙心里都清楚,裕门的战局恐怕不太乐观。<br />
作为西出的要口,裕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br />
大战有过许多,小打小闹更是数不胜数。<br />
大顺在裕门驻军,严防西凉,自从永嘉八年血战之后,两军这几年里只有些小摩擦。<br />
而小摩擦,用不着点烽火。<br />
军情战报按序送抵京城,战况好坏明明白白,后勤调度、军资补给、城墙增固,所有都是按部就班,有条有序。<br />
今日,却是烽火传京。<br />
这意味着敌方来势汹汹,布置了大量兵力,裕门守军判断对阵有困难,急报京师求援军。<br />
一时间,朝臣们的面色愈发不好了。<br />
本就有李渡这个隐忧,没想到突然来了外敌,内忧外患的,谁能轻松起来?突然间,有人问了一句:“圣上为何问起古月?”<br />
“是啊,古月虽与我们结盟,按理该阻拦西凉,但他们关外小国,能拦几日就不错了,不能指望他们退敌。”<br />
圣上按了按眉心。<br />
先前是不想打草惊蛇,也不想危言乱了人心,此刻倒是再不用顾忌那些了。<br />
“前几日收到探子回报,古月主战一派渐渐占据上风,他们恐会联手西凉。”<br />
话音落下,又是你倒吸气我哀叹。<br />
“古月人倒戈?此事当真?!”<br />
“臣早就说过了,不能相信古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br />
“我们与古月亲厚多年,给了他们多少好处?到头来养虎为患,他们吃饱喝足了就要反打一耙!”<br />
“若只有西凉进犯,裕门守军还能应对,再添上古月的兵力,那……”<br />
“永嘉八年,我们付出多大的代价才杀退西凉,现在他们卷土重来,我们、老辅国公已经不在了。”<br />
“我们断不能丢了裕门!”<br />
圣上坐在龙椅上,看着底下一张张或是气愤、或是激动的脸,缓缓匀了匀呼吸。<br />
现在不是听朝臣们争辩与古月结盟多年到底是对是错的时候。<br />
详细军报还在路上,但裕门既然烽火求援,京中必须急调援军。<br />
兵力、粮草,都不能马虎。<br />
圣上正欲开口,就见李邵忽然转过头去,不晓得与他身后的徐简说了什么。<br />
倒是徐简,在听完李邵的话之后,神色略显尴尬。<br />
圣上以手作拳,咳嗽两声。<br />
殿内的议论声由此渐渐平息下来,也因此,突然开口的李邵的声音被所有人听见了。<br />
“见李渡潜逃、靠不住了,苏议转头就投了西凉?他这根墙头草,舞得真是快!”<br />
徐简垂眸,心说,这可真是巧了。<br />
刚才李邵问他,探子回报的事,他知不知情。<br />
徐简便说了个“知情”。<br />
他知道的,比圣上说出来的多。<br />
圣上讲得简略,依旧是不想把李渡与苏议、古月的关系给明确了,尤其今日大朝会,人多口杂。<br />
没想到,殿内突然静下来,而李邵又冒出这么一句。<br />
好在,李邵把苏议定为了“墙头草”,而不是李渡的盟友。<br />
有官员不解道:“这、这又与李渡有什么关系?”<br />
李邵张口要再说,见徐简冲他连连使眼色,又看了眼目光沉沉的父皇,终是把话又咽了回去。圣上的视线从众臣身上滑过:“出兵裕门……”<br />
话才起头,一人横跨一步,单膝跪下,双手抱拳:“臣请缨挂帅!”<br />
徐简循声看去。<br />
请缨之人就是定北侯。<br />
定北侯也年过半百了,十六岁初登战场,一生戎马,为守北疆立下赫赫战功。<br />
十年前承袭父亲的爵位,之后很少出征,但徐简曾听祖父夸赞过定北侯许多次。<br />
此人调兵遣将,很有一番能耐。<br />
想来,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与小郡主经历过的那段从前里,定北侯无法善终。<br />
从安逸伯府搜出的两块李汨的金砖,连累了姻亲定北侯,而侯府亦被搜出了金砖,牵连了与之比邻的诚意伯府。<br />
皇权斗争之下,罪名不是重点,结果才是。<br />
安逸伯在狱中撞墙而亡,定北侯府抄没灭族,诚意伯府在“开恩”下苟延残喘,除了项上人头、什么都没了。<br />
眼下,随着李渡布局的失败,所有的一切又都不同了。<br />
定北侯率军的意愿十分强烈,迫切想要点兵点将,驰援裕门。<br />
圣上应允了,又问各地驻军调度、粮草补给,各个相关衙门的官员纷纷回答。<br />
随着各项事宜安排下去,也算是把“李渡与苏议”这个话题给略过了。<br />
待下朝,各处都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br />
徐简跟着李邵,一块去了御书房。<br />
圣上先饮了一盏茶,润了润嗓子,再问李邵:“好端端的,提李渡做什么?”<br />
李邵气愤道:“陈米胡同那宅子里就有古月使节的金笺,他李渡与古月人早就勾结在一起了!<br />
也不知道李渡给了那苏议多少好处,换来所谓的结盟,现在李渡倒了,苏议见风使舵,立刻又与西凉人凑在一起。<br />
父皇,或许苏议本就是两头讨要呢?”<br />
圣上没有立即说什么。<br />
在他看来,邵儿的想法也没有什么不对。<br />
他与徐简先前就分析过,与其说是苏议输给了主战派,倒不如说苏议本就想开战了。<br />
邵儿没有考虑到的是,李渡与苏议十之八九,没有撕毁同盟,反而越发紧密。<br />
这么想着,圣上把其中原委都与李邵讲了讲。<br />
“您的意思是,李渡引古月、西凉进犯,妄想浑水摸鱼?他怎么敢?他怎么能!”李邵越听越冒火,“他知不知道他儿子在我们手上?真不怕我们杀李嵘吗?”<br />
要他说,就该杀了李嵘!<br />
什么宗亲反对,什么这样那样的,砍了拉倒!<br />
徐简道:“殿下莫要置气,眼下要说的是李渡与苏议的事。”李邵火气上涌。<br />
一想到陈米胡同,他就很难冷静下来。<br />
“邵儿,”圣上沉声问道,“裕门交战,你是想继续在刑部观政,还是先去兵部?”<br />
李邵毫不犹豫道:“儿臣想去兵部。”<br />
圣上也是这么一个想法。<br />
大顺疆域宽阔,也就意味着四方接壤的外族不少,战事纷争是无法避免的话题。<br />
行军打仗,不是纸上谈兵,或者上,哪怕留在京城谈,也得言之有物。<br />
去兵部亲历一场战事的后勤支持与调度,对李邵来说是很不错的历练。<br />
“那就等下就过去,”圣上想了想,又补充道,“正值备战,事情急切匆忙,你有什么想法先问徐简以及三孤,多看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