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br />在李仕山的记忆里,这个时期的汉南省的省委书记就是项成儒。<br /><br />看来在历史大事件上,没有因为自己重生回来的小小蝴蝶,引起太大的连锁反应,导致历史的走向偏离轨道。<br /><br />李仕山不由地想起了一件事。<br /><br />那就是安江市委书记的人选。<br /><br />他记得明年年初姚兴亮就会就任安江市委书记。<br /><br />这可是一个老熟人啊。<br /><br />他去了保康市的这几年干得不错,一年前从副书记升到了市长。<br /><br />这位姚书记可是一位典型的“利己”主义者。<br /><br />老师正在帮自己运作“副县”的事情。<br /><br />也不知道明年姚兴亮上台之后,会不会受到影响。<br /><br />不过这种事情李仕山也没法告诉老师,一切只能交给“天意”了。<br /><br />国庆长假结束后,新任省委书记正式走马上任。<br /><br />随着项成儒到来,汉南省上层领导的调整拉开了帷幕。<br /><br />十月下旬。<br /><br />林国梁调任中枢政法委的通知正式下来了。<br /><br />接替林国梁的是原省委组织部长古程。<br /><br />十一月初。<br /><br />齐志民赴山河省上任,常务副省长由另一位省委常委、副省长苏醒接替。<br /><br />到了十二月,省委领导班子陆续补充完成。<br /><br />李仕山的同学赵磊也调到了汉南任副省长,没有进入常委。<br /><br />他分管的工作主要为:水利、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等。<br /><br />至于省长李文鼎没有变化。<br /><br />如果不是发生了天大的事情。<br /><br />在调整地市级以上的领导班子的时候,不可能同时调整一、二把手。<br /><br />不过有传闻,说是要等新任书记彻底熟悉汉南省的情况后,他的位置才会有所变动。<br /><br />这也是省级党政一把手调整的惯例。<br /><br />书记多异地交流,省长多原地升任。<br /><br />李文鼎就是从省委副书记升上来的。<br /><br />时间来到了2005年一月末。<br /><br />李仕山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手里的那张项目计划表。<br /><br />五个项目中,最为重要的地下管网改造、电力设施扩容已经完成了,卫生环境改造项目也到了收尾阶段。<br /><br />治安建设这块预计在年前设备就会到位,至于警务人员只能等到明年六月份,警校毕业的时候才能配备到位。<br /><br />最后的校服厂建设的进度就有些慢了。<br /><br />李仕山倒是也能理解这里面的难度。<br /><br />毕竟修建厂房加上采购设备、人员培训,半年的时间肯定不够。<br /><br />不过,这个项目李仕山并不担心。<br /><br />这可是通过招商引资,能给镇里带来收益的项目。<br /><br />他相信自己的继任者,只要是脑子没有问题,不会在这个事情上横加干涉。<br /><br />如今这个结果,已经大大地超出了李仕山的预期了,他非常满意。<br /><br />当初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李仕山对自己制定的项目完成时间都觉得疯狂。<br /><br />他并没有指望所有项目能如期完工。<br /><br />他希望的是,在自己离任之前项目能完成三分之二以上,最好的结果就是临近收尾。<br /><br />这样一来,就算是继任者哪怕对这些项目再有意见,也没有任何办法。<br /><br />毕竟钱都已经花了,项目也完成了大半。<br /><br />如果强行终止项目,李仕山完全可以通过唐博川施压,来让项目彻底完成。<br /><br />让李仕山没想到的是,在自己的刺激下,大家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潜力。<br /><br />五个项目,四个都能在年前完成,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br /><br />梳理完了项目后,李仕山打开自己的电子邮箱,一封写着“桦栎镇建设规划图”的文件格外显眼。<br /><br />这是他几个月前委托省城的一家设计公司做的,今天终于发来了成稿。<br /><br />李仕山正在下载文件的时候,肖同将敲门走了进来。<br /><br />“书记,我有个事情想向您汇报一下。”<br /><br />李仕山看着肖同将面露难色,笑着说道:“是项目的事情吧,你不要有太大压力,尽力去做就好。”<br /><br />肖同将却摇摇头说道:“书记,我说的不是这个,是猫儿村橘子的事情。”<br /><br />“猫儿橘吗?出什么问题了。”李仕山面色一紧。<br /><br />他来桦栎镇将近一年时间,为老百姓做的事情并不多。<br /><br />修路也好,还是镇上的基础建设,更多的是为桦栎镇的将来在打基础。<br /><br />只有猫儿橘这件事,是他为百姓做的一件实事。<br /><br />肖同将苦着脸说道:“书记,按照您要求的时间,可能来不及采摘啊。”<br /><br />随着肖同将的诉说,李仕山这才明白过来他为何如此愁眉不展。<br /><br />原来还是他的原因造成的。<br /><br />本来十二月份,猫儿村的猫儿橘就已经成熟了。<br /><br />李仕山也通过陆庆延人脉,让猫儿橘小批量地在省城各大超市上架。<br /><br />不出意料,猫儿橘的甘甜美味广受省城市民的好评,一经上市就供不应求。<br /><br />李仕山并没有就此加大供应量,反而只是保持着小批量地供应。<br /><br />他要等的就是过年前,在大家都发了年终奖金之后,准备采购年货的这段时间,全部上市。<br /><br />一来大家这个时候手里都有钱,猫儿橘的价格还能再往上走一走。<br /><br />二来销售的量会更大,避免了滞销导致橘子的损耗。<br /><br />可是问题就在于猫儿橘种植面积有一千多亩。<br /><br />当初李仕山也承诺将猫儿橘销售到省城,这让全村上下对橘树那可是下足了功夫,再加上今年风调雨顺,橘树的收成非常好。<br /><br />往年亩产在2000公斤左右,今年达到了惊人的2200公斤。<br /><br />一千多亩地,那就是2200吨的橘子。<br /><br />前期因为少量供应, 村民的采摘能力绰绰有余。<br /><br />如今需要集中短时间大量上市的时候,就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了。<br /><br />采摘、搬运、装车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手。<br /><br />猫儿村是一个小村,人口只有不到四百人。<br /><br />虽然在外地打工的青年们现在都已经回来了,可是除开老弱病残,可用的劳动力也就一百多人。<br /><br />李仕山听完后,拍了拍自己的脑门,一脸歉意地说道:“同将,是我的问题,忽略了猫儿村的采摘能力。”<br /><br />肖同将摇了摇头,一脸感激地说道:“书记,不是您的问题,村里的人都在念书记的好,要不是您,哪里能把橘子卖到省城啊。”<br /><br /><br /><br /><br /><b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shuyuange.cc。书苑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yuan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