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br /><br />王文龙来到田边,看着已经饱满的稻谷。<br /><br />这些稻子在王文龙眼中绝算不得良种,和他记忆中后世的水稻相比,这些稻子的茎杆太粗壮,茂盛的枝叶消耗了大量养分,而且看倒伏性能不强,动辄得病。<br /><br />但在鸟粪肥的催促下,这些稻子的产量显然比本时空,其他地方的亩产要多得多,布满平原的金黄稻穗已经能引得这年代绝大多数农民眼睛发直。<br /><br />在田地中收割的佃农满面笑容,今年他们不光吃喝不愁,还能因为大灾粮价提升而得到一份不菲收入。<br /><br />王文龙却是颇为担忧,因为他刚刚收到熊廷弼的信。<br /><br />熊廷弼也不知从哪打听到王文龙在台湾岛上开荒,而且台湾岛今年的粮食产量非常高,信中他以辽东御史的身份,请求王文龙往辽东筹措些粮食赈灾。<br /><br />巨熊廷弼所说,辽东的局势已经因为缺粮而接近不可控制。<br /><br />万历三十八年这一场旱灾的灾情比他想象之中还要严重。<br /><br />王文龙救不了全天下的灾民,但辽东之地太过紧要,而且辽东的人口也不过几百万,他在台湾岛上能够筹措出来的余粮,对于缓解辽东灾情能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br /><br />自己是不是该动身去一趟辽东了?<br /><br />王文龙拿着稻穗发呆之时,王阿难蹦蹦跳跳的跑过来。<br /><br />平时小美对这个儿子要求十分严厉,相比之下王文龙则是慈父的角色。<br /><br />王文龙抱起儿子,王阿难看着王文龙手中的麦穗,好奇问道:<br /><br />“爹爹,别人家做老爷的都是整日读书,为什么爹爹整天都在田地中忙碌?”<br /><br />王文龙抱起儿子,问道:“你听谁说的别人家做老爷的整天读书?”<br /><br />“阿娘说的,他说我以后要当老爷,就要好好读书,要不然就得下地受苦。”王阿难老实回答。<br /><br />王文龙问儿子道:“阿娘可曾告诉你读书是为了什么?”<br /><br />“为了学做人、学明理。”<br /><br />王文龙点点头:“王阿难可曾见到福州城里那些没饭吃的流民?”<br /><br />“见过的,”王阿难说,“我在街角见过他们,他们家的哥哥姐姐,比我大了几岁,却比我还矮,看着可怜。阿娘叫我不要看,拉着我就走了。但我还是觉得他们可怜,悄悄请平保伯伯给他们送了东西吃。”<br /><br />王文龙道:“这就是了,读书明理,为的就是要有这样仁爱之心,周急救穷。阿难看到那些流民可怜,阿爹也是一样想法,阿爹之所以天天在田地中,就是想要种出更多粮食,把他们都救回来。”<br /><br />王阿难若有所思,接着便是一脸敬佩的看向王文龙。<br /><br />“阿爹真利害,那些可怜人阿爹都能救得活?”<br /><br />王文龙摇摇头,道:“阿爹这一辈子也不一定救得过来。”<br /><br />“那怎么办?”<br /><br />王文龙看向王阿难:“只能等你们长大,你们这一辈人会继续研究种地的知识、做工(本章未完,请翻页)<br /><br />请收藏本站:https://www.wxzhimen.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wxzhimen.cc <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