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节
真. 硬核威胁?!<br />
【作者有话说】<br />
思考中,还有谁可以来学院当小霍他们的老师和同学呢<br />
第133章<br />
大明洪武位面, 一处芦花满地、秋水盈盈的江南水乡,有草屋数间,青灯一盏。<br />
湖海散人罗贯中正隐居在此地, 杜门谢客,一心著书,进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创作。<br />
此刻, 他正写到建安十五年周瑜还江陵, 准备发点刀子,安排让周瑜下线, 忽然就看到了天幕上老朱的这一则消息。<br />
这意思明明白白地写着就是, “要么出来当导师,要么朕诛你九族。”<br />
罗贯中搁笔叹息。<br />
这一年, 距离他和老师施耐庵一道离开张士诚的幕府,已经过去了十多年。<br />
当时,他建议张士诚“缓称王”却不被采纳,因此对张氏集团的江山前景感到失望,最终及时抽身离去。<br />
后来就一直隐姓埋名, 离尘索居, 倒也侥幸躲过了老朱的通缉。<br />
但罗贯中心里清楚,他之所以能侥幸存活下来, 并不是自己多会保命, 而是老朱没真的上心抓人。<br />
他退出张氏集团很早,并没有追随到最后,这些年一直当个透明人不出来活动,亦无甚危害, 所以老朱没把通缉真正当一回事罢了。<br />
但现在这个情况……<br />
倘若他说一个不字, 大明这架精密可怖的巨型国家机器就会飞速地运转起来, 不出三日之内,那些无孔不入的锦衣卫一定会打上门,将他直接扛走。<br />
他出事不要紧,可是三国还没写完呐。<br />
而且,他也有很久没看见自己的老师了。<br />
罗贯中沉沉地叹息了一声,在天幕上输入一行字迹:“固所愿也,承蒙陛下青眼,此事我应了。”<br />
过了片刻之后,施耐庵也措辞极为客气地表达了同意。<br />
老朱看到这里,满意极了,这两人还挺识相。<br />
这回他们不仅要去当导师,还得提供高质量的讲课,倘若抱着抗拒不合作的态度前去,乱讲一气,显然会拉低大明在万朝的口碑。<br />
因此老朱想着,回去就给他们发个功臣专属的免死金牌,这下总该全无后顾之忧了吧。<br />
罗贯中二人:想要我死,大可不必如此弯弯绕. jpg<br />
洪武位面此刻就在历史长河的岸边,等着少年朱棣领奖,故而,老朱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刘裕,准备把名单报给他。<br />
哪成想,宋祖陛下直接摆手回绝:“此二人都是文学家,擅长领域基本重合,朕只能收罗贯中一个。”<br />
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比较年轻的导师。<br />
只因他深知本位面的小朋友每天活力四射,到处搞事,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若是换作一位颤巍巍老先生被气得一口气没接上来,活生生气死,那可就不太妙了。<br />
老朱一听,顿时大皱眉头。<br />
若是放在以往的话,出一个名额给太子朱标已经足够。但自从朱棣在崖山副本一路北伐,打穿了北极圈,充分展现了大明将星的风采,他在老朱心目中的地位便直线上升,已经被视为未来江山数十年的保护神。<br />
老朱一面反复敲打,让他别生出哪些不该有的心思(朱棣:我冤枉啊),一面决定花大代价,以最高规格培养他。<br />
多高的规格?参考大汉霍去病。<br />
人家是封狼居胥/封地中海,咱这也是封狼居胥/封北极圈,怎么都不能落后吧。<br />
所以这次课程,朱棣是非去不可。<br />
可是,本位面实在凑不出第二个能当导师的人才了。<br />
办法总比困难多,老朱一思忖,立刻打算去其他大明位面借人,首先就瞄准了他的「梦中情臣」于谦。<br />
长河中停泊的船只众多,挨挨挤挤,老朱费了好一阵功夫才找到景泰位面的船。<br />
“祁钰啊”,老朱拍了拍景泰皇帝的肩膀,带着一脸亲切之色,“你让于谦去做导师,把学生名额给老四,如何?”<br />
朱祁钰神色无奈,他倒是愿意,朱棣毕竟是他祖爷爷,然而老朱来得太晚了:“太祖爷爷,您迟了一步,廷益方才已经报过名了。”<br />
老朱疑惑:“咱记得你还没有太子?”<br />
朱祁钰告诉他:“我们位面的学生是黄月英。”<br />
小黄月英自从来到大明,拜于谦为师,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天赋,不管教她什么都学得又快又好。<br />
诗词歌咏、天文地理、音律射艺、奇门遁甲,可以说是往全才的发展方向一骑绝尘。<br />
更让大明众人惊喜的是,她似乎对机械工造尤其感兴趣,经常搞出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奇奇怪怪小发明,这让朱祁钰在她身上看到了变革创新的希望。<br />
如此人才,景泰位面上下皆视之如珍宝。<br />
不过,朱祁钰陡然想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少年诸葛亮似乎就在宋祖位面,等会就要跟小黄月英做同学了。<br />
由于三国混战位面的一切已经发生了偏转,二人此前并不认识,但考虑到历史惯性,朱祁钰还是在心底划下一个鲜红的感叹号。<br />
宋祖一向擅长招揽人才,上次邀请于谦去做客的场景,他还记忆犹新。<br />
等会一定要叮嘱小黄月英去上课时提高戒备,没事少跟诸葛亮说话,搞不好就是宋祖使的什么计策,准备将人留下。<br />
我大明的明日之星可不能这样拱手让人!<br />
老朱眼看这个晚辈面露杀气,真不知又脑补到什么了。<br />
现在的年轻人啊……<br />
放在平时他免不了要说两句,但现在时间紧迫,老朱不打算继续耽搁,自前往下一家。<br />
即便老朱不过来,郑成功等会也要去找他,说说洪武位面开放海禁的事。<br />
堵不如疏,要保卫海域安全只能依靠本方强大的军事实力,而不是一以贯之的封锁,况且这也不符合海上贸易方兴未艾的世界大潮。<br />
老朱到的时候,还未说话,郑成功就递过来一个装满了文献材料的麻袋:“太祖好。”<br />
老朱一愣:“这是?”<br />
郑成功:“开放海禁之前需要做的准备,一点点舰船、火器、舰载装备的图纸,还有什么大明诸港在本位面的贸易路线图,海外风土人情手册之类的”。<br />
他嘴里说着一点点,事实上,这个麻袋重到连老朱第一回都没拿稳,踉跄了一下。老朱直呼好家伙。<br />
简直就是天降横财的滋味,咱居然也有被后继之君带飞的一天,这感觉简直不要太爽。<br />
郑成功伸手在麻袋里一摸,捞出一套卷轴地图,指向一个板块:“这是前些年意大利传教士martino martini新绘好的世界地图,我大明在此间。”<br />
老朱和大明地图上偌大的关羽头像对视了半晌,语气幽幽地说:“咱大明的地图,他为何要把关云长画上去啊?”<br />
郑成功也觉得这个意大利人仿佛脑子有点毛病,微微点头:“据说是每个国家画一个标志物,然后就变成这样了。”<br />
对老朱来说,西方传教士还是很新鲜的东西,不免多问了几句:“这些传教士来我大明有何目的,莫非像朝贡使一般,同是动辄数万里,慕义来归?”<br />
“完全不是一回事”,郑成功道,“传教士来华夏,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宗教,让更多人信仰他们的主神,其余什么经济、文化、军事追求,都是顺带的。”<br />
老朱眼神一下犀利了起来。<br />
在他看来,这简直是老虎头上跳舞,是赤裸的文化掠夺与侵略,其心可诛啊!<br />
而且这种宗教传播确实在那个时候,已经深入到了大明的方方面面,甚至扎根于最高层。<br />
老朱想起一个天主教徒,那就是永历的儿子康斯坦丁. 朱,脸开始黑沉沉的,发誓回头就把朱老四好好修理一顿。<br />
必须子(孙)债祖偿,永历父子实在是太丢人了,不仅把大明的脸面撕裂到地上,还狠狠地踩了几脚!<br />
郑成功有点担心老朱危机感过强,直接把传教士禁了,想了想,语气较为客观地说道:“若是限制他们传教的话,这些人还是很好用的。”<br />
就比如这个martino martini,最早是南明时期在福建一带登陆中原,当即就被他父皇隆武帝抓走打工了。<br />
隆武帝一通操作,给人安排得明明白白。<br />
不仅要穿大明官袍、行臣子礼,还给他取了个名叫「卫匡国」,匡扶明国的意思。<br />
隆武帝根本不关心什么宗教,也不允许他自由传播,只是让他不停地默写那些先进的弹道学、浇铸大炮和火药生产方面的知识,而后投入实践,把他脑子里的存货压榨得一滴不剩。<br />
可惜当时留给他们的时间太少了,不然,制作工坊还真能做出点成果来。<br />
卫匡国来到大明许久,传教进度基本为零,一怒之下就北上投了顺治,最后被郑成功打进北京城的时候顺手嘎了。<br />
老朱听完之后,心里大略有数,又问:“你想让咱开这个口子,会不会对朝贡使团监管造成影响,还是将二者并入一处?”<br />
郑成功:呵呵。<br />
朝贡体系?狗都不要!<br />
“朝贡这种落后的东西早已在本位面消失了”,他告诉老朱,“非但没有带来任何利益,反而每次登陆都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接待。我大明本国子民都没享受上的福利,却要优先给外人,天下绝无这样的道理。”<br />
老朱面色不虞,他觉得朝贡贸易是他生平得意之作:“咱也没有说是完全不盈利吧,咱规定了,凡是朝贡使团携带私货进行贸易的,通通都要缴纳高额赋税。”<br />
郑成功微笑道:“几十年后的永乐年间就不是如此了,成祖陛下说,「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所以贡团里不管卖什么货物,通通不用交税。”<br />
老朱:???<br />
好你个老四,上赶着给别人送钱?<br />
老朱目光紧迫地问:“如此,定会有大量贪得无厌的朝贡奸商横行。”<br />
郑成功全然不知,可怜的朱棣因他三言两语,回去又要挨一顿鞋拔子。<br />
当然,他就算知道了也不怎么在意,毕竟又不是他祖上。如果是洪武年间的唐王,他可能还会帮忙婉辞修饰一下,燕王就算了。他面色淡然地说:“也就是达到了——虽倾府库之贮,亦难满其谷壑之欲的这种程度吧。”<br />
老朱兀自生了好一阵闷气,快冒烟了。<br />
结果忽然意识到,哎,不对啊,他明明是支持朝贡的,怎么被郑成功给绕进去了:<br />
“听咱的,你不能光顾着赚钱,对那些附属国赉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形成万国来朝的盛景,多气派啊。”<br />
郑成功扶额,常言说三岁一代沟,他和太祖之间仿佛有一百个代沟,委实是难以交流。<br />
他思索片刻,抓住了最关键的一点:“万国来朝还是有的,只不过比起厚往薄来,更加主打一个无往有来。”<br />
周边附属小国家钱还是要交的,但是,进了大明国库的钱是一分都不可能吐出去的。
【作者有话说】<br />
思考中,还有谁可以来学院当小霍他们的老师和同学呢<br />
第133章<br />
大明洪武位面, 一处芦花满地、秋水盈盈的江南水乡,有草屋数间,青灯一盏。<br />
湖海散人罗贯中正隐居在此地, 杜门谢客,一心著书,进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创作。<br />
此刻, 他正写到建安十五年周瑜还江陵, 准备发点刀子,安排让周瑜下线, 忽然就看到了天幕上老朱的这一则消息。<br />
这意思明明白白地写着就是, “要么出来当导师,要么朕诛你九族。”<br />
罗贯中搁笔叹息。<br />
这一年, 距离他和老师施耐庵一道离开张士诚的幕府,已经过去了十多年。<br />
当时,他建议张士诚“缓称王”却不被采纳,因此对张氏集团的江山前景感到失望,最终及时抽身离去。<br />
后来就一直隐姓埋名, 离尘索居, 倒也侥幸躲过了老朱的通缉。<br />
但罗贯中心里清楚,他之所以能侥幸存活下来, 并不是自己多会保命, 而是老朱没真的上心抓人。<br />
他退出张氏集团很早,并没有追随到最后,这些年一直当个透明人不出来活动,亦无甚危害, 所以老朱没把通缉真正当一回事罢了。<br />
但现在这个情况……<br />
倘若他说一个不字, 大明这架精密可怖的巨型国家机器就会飞速地运转起来, 不出三日之内,那些无孔不入的锦衣卫一定会打上门,将他直接扛走。<br />
他出事不要紧,可是三国还没写完呐。<br />
而且,他也有很久没看见自己的老师了。<br />
罗贯中沉沉地叹息了一声,在天幕上输入一行字迹:“固所愿也,承蒙陛下青眼,此事我应了。”<br />
过了片刻之后,施耐庵也措辞极为客气地表达了同意。<br />
老朱看到这里,满意极了,这两人还挺识相。<br />
这回他们不仅要去当导师,还得提供高质量的讲课,倘若抱着抗拒不合作的态度前去,乱讲一气,显然会拉低大明在万朝的口碑。<br />
因此老朱想着,回去就给他们发个功臣专属的免死金牌,这下总该全无后顾之忧了吧。<br />
罗贯中二人:想要我死,大可不必如此弯弯绕. jpg<br />
洪武位面此刻就在历史长河的岸边,等着少年朱棣领奖,故而,老朱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刘裕,准备把名单报给他。<br />
哪成想,宋祖陛下直接摆手回绝:“此二人都是文学家,擅长领域基本重合,朕只能收罗贯中一个。”<br />
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比较年轻的导师。<br />
只因他深知本位面的小朋友每天活力四射,到处搞事,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若是换作一位颤巍巍老先生被气得一口气没接上来,活生生气死,那可就不太妙了。<br />
老朱一听,顿时大皱眉头。<br />
若是放在以往的话,出一个名额给太子朱标已经足够。但自从朱棣在崖山副本一路北伐,打穿了北极圈,充分展现了大明将星的风采,他在老朱心目中的地位便直线上升,已经被视为未来江山数十年的保护神。<br />
老朱一面反复敲打,让他别生出哪些不该有的心思(朱棣:我冤枉啊),一面决定花大代价,以最高规格培养他。<br />
多高的规格?参考大汉霍去病。<br />
人家是封狼居胥/封地中海,咱这也是封狼居胥/封北极圈,怎么都不能落后吧。<br />
所以这次课程,朱棣是非去不可。<br />
可是,本位面实在凑不出第二个能当导师的人才了。<br />
办法总比困难多,老朱一思忖,立刻打算去其他大明位面借人,首先就瞄准了他的「梦中情臣」于谦。<br />
长河中停泊的船只众多,挨挨挤挤,老朱费了好一阵功夫才找到景泰位面的船。<br />
“祁钰啊”,老朱拍了拍景泰皇帝的肩膀,带着一脸亲切之色,“你让于谦去做导师,把学生名额给老四,如何?”<br />
朱祁钰神色无奈,他倒是愿意,朱棣毕竟是他祖爷爷,然而老朱来得太晚了:“太祖爷爷,您迟了一步,廷益方才已经报过名了。”<br />
老朱疑惑:“咱记得你还没有太子?”<br />
朱祁钰告诉他:“我们位面的学生是黄月英。”<br />
小黄月英自从来到大明,拜于谦为师,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天赋,不管教她什么都学得又快又好。<br />
诗词歌咏、天文地理、音律射艺、奇门遁甲,可以说是往全才的发展方向一骑绝尘。<br />
更让大明众人惊喜的是,她似乎对机械工造尤其感兴趣,经常搞出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奇奇怪怪小发明,这让朱祁钰在她身上看到了变革创新的希望。<br />
如此人才,景泰位面上下皆视之如珍宝。<br />
不过,朱祁钰陡然想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少年诸葛亮似乎就在宋祖位面,等会就要跟小黄月英做同学了。<br />
由于三国混战位面的一切已经发生了偏转,二人此前并不认识,但考虑到历史惯性,朱祁钰还是在心底划下一个鲜红的感叹号。<br />
宋祖一向擅长招揽人才,上次邀请于谦去做客的场景,他还记忆犹新。<br />
等会一定要叮嘱小黄月英去上课时提高戒备,没事少跟诸葛亮说话,搞不好就是宋祖使的什么计策,准备将人留下。<br />
我大明的明日之星可不能这样拱手让人!<br />
老朱眼看这个晚辈面露杀气,真不知又脑补到什么了。<br />
现在的年轻人啊……<br />
放在平时他免不了要说两句,但现在时间紧迫,老朱不打算继续耽搁,自前往下一家。<br />
即便老朱不过来,郑成功等会也要去找他,说说洪武位面开放海禁的事。<br />
堵不如疏,要保卫海域安全只能依靠本方强大的军事实力,而不是一以贯之的封锁,况且这也不符合海上贸易方兴未艾的世界大潮。<br />
老朱到的时候,还未说话,郑成功就递过来一个装满了文献材料的麻袋:“太祖好。”<br />
老朱一愣:“这是?”<br />
郑成功:“开放海禁之前需要做的准备,一点点舰船、火器、舰载装备的图纸,还有什么大明诸港在本位面的贸易路线图,海外风土人情手册之类的”。<br />
他嘴里说着一点点,事实上,这个麻袋重到连老朱第一回都没拿稳,踉跄了一下。老朱直呼好家伙。<br />
简直就是天降横财的滋味,咱居然也有被后继之君带飞的一天,这感觉简直不要太爽。<br />
郑成功伸手在麻袋里一摸,捞出一套卷轴地图,指向一个板块:“这是前些年意大利传教士martino martini新绘好的世界地图,我大明在此间。”<br />
老朱和大明地图上偌大的关羽头像对视了半晌,语气幽幽地说:“咱大明的地图,他为何要把关云长画上去啊?”<br />
郑成功也觉得这个意大利人仿佛脑子有点毛病,微微点头:“据说是每个国家画一个标志物,然后就变成这样了。”<br />
对老朱来说,西方传教士还是很新鲜的东西,不免多问了几句:“这些传教士来我大明有何目的,莫非像朝贡使一般,同是动辄数万里,慕义来归?”<br />
“完全不是一回事”,郑成功道,“传教士来华夏,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宗教,让更多人信仰他们的主神,其余什么经济、文化、军事追求,都是顺带的。”<br />
老朱眼神一下犀利了起来。<br />
在他看来,这简直是老虎头上跳舞,是赤裸的文化掠夺与侵略,其心可诛啊!<br />
而且这种宗教传播确实在那个时候,已经深入到了大明的方方面面,甚至扎根于最高层。<br />
老朱想起一个天主教徒,那就是永历的儿子康斯坦丁. 朱,脸开始黑沉沉的,发誓回头就把朱老四好好修理一顿。<br />
必须子(孙)债祖偿,永历父子实在是太丢人了,不仅把大明的脸面撕裂到地上,还狠狠地踩了几脚!<br />
郑成功有点担心老朱危机感过强,直接把传教士禁了,想了想,语气较为客观地说道:“若是限制他们传教的话,这些人还是很好用的。”<br />
就比如这个martino martini,最早是南明时期在福建一带登陆中原,当即就被他父皇隆武帝抓走打工了。<br />
隆武帝一通操作,给人安排得明明白白。<br />
不仅要穿大明官袍、行臣子礼,还给他取了个名叫「卫匡国」,匡扶明国的意思。<br />
隆武帝根本不关心什么宗教,也不允许他自由传播,只是让他不停地默写那些先进的弹道学、浇铸大炮和火药生产方面的知识,而后投入实践,把他脑子里的存货压榨得一滴不剩。<br />
可惜当时留给他们的时间太少了,不然,制作工坊还真能做出点成果来。<br />
卫匡国来到大明许久,传教进度基本为零,一怒之下就北上投了顺治,最后被郑成功打进北京城的时候顺手嘎了。<br />
老朱听完之后,心里大略有数,又问:“你想让咱开这个口子,会不会对朝贡使团监管造成影响,还是将二者并入一处?”<br />
郑成功:呵呵。<br />
朝贡体系?狗都不要!<br />
“朝贡这种落后的东西早已在本位面消失了”,他告诉老朱,“非但没有带来任何利益,反而每次登陆都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接待。我大明本国子民都没享受上的福利,却要优先给外人,天下绝无这样的道理。”<br />
老朱面色不虞,他觉得朝贡贸易是他生平得意之作:“咱也没有说是完全不盈利吧,咱规定了,凡是朝贡使团携带私货进行贸易的,通通都要缴纳高额赋税。”<br />
郑成功微笑道:“几十年后的永乐年间就不是如此了,成祖陛下说,「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所以贡团里不管卖什么货物,通通不用交税。”<br />
老朱:???<br />
好你个老四,上赶着给别人送钱?<br />
老朱目光紧迫地问:“如此,定会有大量贪得无厌的朝贡奸商横行。”<br />
郑成功全然不知,可怜的朱棣因他三言两语,回去又要挨一顿鞋拔子。<br />
当然,他就算知道了也不怎么在意,毕竟又不是他祖上。如果是洪武年间的唐王,他可能还会帮忙婉辞修饰一下,燕王就算了。他面色淡然地说:“也就是达到了——虽倾府库之贮,亦难满其谷壑之欲的这种程度吧。”<br />
老朱兀自生了好一阵闷气,快冒烟了。<br />
结果忽然意识到,哎,不对啊,他明明是支持朝贡的,怎么被郑成功给绕进去了:<br />
“听咱的,你不能光顾着赚钱,对那些附属国赉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形成万国来朝的盛景,多气派啊。”<br />
郑成功扶额,常言说三岁一代沟,他和太祖之间仿佛有一百个代沟,委实是难以交流。<br />
他思索片刻,抓住了最关键的一点:“万国来朝还是有的,只不过比起厚往薄来,更加主打一个无往有来。”<br />
周边附属小国家钱还是要交的,但是,进了大明国库的钱是一分都不可能吐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