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玉华宫中,南清躺在一方竹椅上,迎着春日里的太阳,轻摇竹椅。<br/> “这天气还未完全暖和,娘娘怎能坐在这风口上。”<br/> 瞿嬷嬷拿着薄毯,欲盖在南清身上,被她抬手拒绝,“嬷嬷,我不冷。”<br/> “女君年纪尚小,娘娘还是多注意自己的身子才是。”<br/> 不顾南清的反对,瞿嬷嬷强行将毯子盖在她身上。<br/> 三十六岁的南清,如今头上已经生出好些白发,青禾青辞不知缘由,瞿嬷嬷却是明白的。<br/> 南清,不能享常人之寿。<br/> “母后!”<br/> 穗安满头大汗的朝南清跑过来,一脸高兴,“母后,谢太傅他今日终于肯教授儿臣骑射了。”<br/> 南清由青辞扶起,接过青禾手里递过来的软帕,抬手给穗安擦着额头的细汗。<br/> “这春日里怎跑了这些汗,仔细风吹着,染了风寒。”<br/> “母后,今日宋相也在,她与太傅比射箭,竟然不相上下,母后猜猜最后谁赢了?”<br/> 南清笑了笑,并不搭话,她素来少话,特别是对穗安。<br/> 而穗安也似乎习惯了南清这般寡淡的性子。<br/> 自顾自的接话:“母后肯定想不到,最后是宋相以一箭胜出,儿臣竟不知道她这般厉害。”<br/> “母后,你说谢太傅是不是喜欢宋相,故意输给宋相的?”<br/> 得到还是沉默答复。<br/> 穗安眼眸依旧透着亮光,继续喋喋不休地说着操练场上的事情。<br/> 耳边是穗安地声音,南清只盯着满院地梨树出神。<br/> “母后是不是乏了,若是乏了,儿臣便不打扰母后歇息。”<br/> “君上回宣明殿吧。”<br/> 南清声音清冷,没有丝毫起伏。<br/> “儿臣告退。”<br/> 瞿嬷嬷一直候在一旁,看着生分不似母女的二人,心里泛酸。<br/> 如今的女君又何尝不是另一个璃榆。<br/> 这时候有宫人来禀报:“娘娘,安国公携国公夫人来了,在外面候着。”<br/> “传。”<br/> 三年前南韫娶了京都裴家的女儿,二人只是媒妁之言,并无幼时情谊。<br/> 南韫不想让南清忧心,便应下了这桩婚事。<br/> 婚后相敬如宾,不久便有了身孕,次年诞下一双儿女。<br/> 抬首瞧了一眼,南清扭过头去,又将目光投向满院盛开的梨花。<br/> “臣(臣妇)见过太后,请太后安。”<br/> “免。”<br/> 四周虽然都是自己人,但南清还是屏退了所有人。<br/> “坐。”<br/> 南清复而坐下,轻摇竹椅,顺带指着青禾刚刚搬来的凳子。<br/> 南韫与裴裳月携手坐下。<br/> “阿韫,你瞧这满院的梨花,与襄越的比,如何?”<br/> “阿姐何意?”<br/> 南韫觉得自家姐姐今日有些奇怪。<br/> 往日偶尔也会召他们夫妇进宫说说家常话,每次还会嘱咐他将女儿和儿子一同带来,今日非但没有让带幼子,还说一些往事。<br/> “阿韫,我想回襄越了。”<br/> “如今君上在政务上已经算是熟稔,阿姐若是想回襄越,我可以护送阿姐回去。”<br/> 南清微微摇头,淡然道:“召你二人进宫,是...有一事想拜托你们夫妇。”<br/> 第98章 梦回(正文完)<br/> “阿姐请说,只要我能做到,定尽全力去办。”<br/> 南韫起身,抱拳躬身敬听吩咐。<br/> 南清声音平平,似乎在说一件稀松平常之事,“我死后,将我尸骨火化,带去襄越,埋在东边临山的小院里。”<br/> 南韫与裴氏对视一眼,流露出震惊之色。<br/> “阿姐!你这话从何说起,如今这...”<br/> “我死后,你们不许哭,更不要难过,韫儿,好好待裳月,还有你的一双儿女。”<br/> “阿姐,你若是觉得这宫中烦闷,我带你出宫,你方才说想回襄越,我这就去跟君上...”<br/> 南清笑了笑,朝着南韫招手,示意他近身,待人弯腰蹲在她身侧时,摸了摸对方的头,“不必了,我的身子我自己知晓。”<br/> 事已交代完,话多也无益,南清随后打发了他二人离开玉华宫。<br/> 闭上双眸,继续摇晃竹椅。<br/> 待人离开,青禾与青辞来问询是否传午膳,南清指着那梨树:“青禾,去摘些梨花,制了酒,埋在树下,待生辰那日,我想好好畅饮一番。”<br/> “好,奴婢这就去。”<br/> 一阵清风拂面而来,吹散了满院梨花。<br/> 白色花瓣随风飘落在她身上,零零碎碎。<br/> 南清总归还是没活到三十六岁生辰,也没喝上青禾酿造的梨花白。<br/> 她死在了一个宁静的午后,脸上挂着笑意。<br/> 临走前,只青禾在身边。<br/> 她道:“青禾,我今生是走不出这四四方方的高墙了。<br/> “你与青辞还有长月,替我去看一看如今中庸的山川海湖,赏一赏北寒之地的风雪,品一品东邻边境的烈酒。<br/> “莫哭,莫难过,你们都要好好活着。”<br/> 穗安从瞿嬷嬷那儿问询到一直困惑自己的答案后,拿着那道废后旨意来寻南清时,人早已经咽气。<br/> 她呆愣愣的杵在那方柱旁,望着竹椅上睡得极为安详之人,喉咙在痉挛般抽搐。<br/> 她为何不再执着一些,若母后能早些知晓这道旨意,一切是不是就不一样了?<br/> 一直以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才不得母后喜欢。<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