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内阁制度
发展、出海、变法,便是李彻定下的三项新国策。<br /><br />按照这三项国策的排序,难度也是与之俱增。<br /><br />自古以来,变法就不是容易的事。<br /><br />每当有人提出‘变法’二字,立刻就会引来各方攻击和诋毁。<br /><br />更有甚者,还会引起后患无穷的党争!<br /><br />对于臣子而言,儒家护维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br /><br />‘法’这个字在他们眼中本就是禁忌,更别提变法了,简直就是big胆!<br /><br />而道教讲究‘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折腾,任由民众发挥自我能动性。<br /><br />对他们而言,很显然变法就是折腾。<br /><br />法家就不必提了,只辉煌了一段时间,便已名存实亡。<br /><br />即便法家没有落寞,李彻也不觉得他们的那种严苛的主张,有利于社会发展。<br /><br />虽然都带一个法字,但法家的法更像是维护帝王权力的工具,而非社会正常运行的法则。<br /><br />“行了,诸卿先安静一下,听本王说完。”李彻拍了拍桌案,将众人打断。<br /><br />“殿下。”众人安静后,钱斌率先开口道,“自您封王后,施行的许多举措皆为亘古未见。老臣觉得,此时奉国的政策已然是新法了。”<br /><br />“即为新法,岂有再变之理?朝令夕改与民生无益,也会让诸臣心生迷茫,还望殿下三思啊。”<br /><br />其他臣子也皆是颔首点头,显然大多数人和钱斌的想法类似。<br /><br />殿下已经够标新立异的了,奉国所施行的政策皆是从未听闻的新政,虽然现在看上去都是不错的举措,但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br /><br />如今还要变法,一国之策又不是孩子玩的泥巴,可以任由执政者捏来捏去,塑造成不同形状。<br /><br />稍有不慎,那可是会造成亡国之危的!<br /><br />李彻轻轻叹了口气:“是啊,奉国施行的是新法,但还不够新!”<br /><br />“有些政策在施行之时,奉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本就是无奈之举。救急一时尚可,可若是长久实施,必然后患无穷。”<br /><br />钱斌声音沙哑:“老臣不明白。”<br /><br />对于这位老臣,李彻也很有耐心:“那本王给钱师举个例子,比如说九等民爵制,当时是为了安抚外民,才出了这么个制度。”<br /><br />“可如今呢,奉国的百姓组成越来越复杂,庆人、靺鞨人、高丽人,还有前朝的桓人都生活在一片土地上。风俗习惯和身份不同,导致他们之间摩擦不断,这就说明这个制度不足以统治所有人。”<br /><br />“不说别的,咱们只说如今的高丽。”<br /><br />“按照民爵制度,高丽的百姓都是最低等的九等爵,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难道我们要将他们囚禁看管起来不成?”<br /><br />“如此,谁来种地,高丽那么一大片土地难道都改成监狱?”<br /><br />“这......”钱斌捋着胡须,“即便如此,只需稍加更改就好了,又何须大动干戈呢?”<br /><br />李彻摇了摇头:“不光是这一件事,军制也有很大的问题,奉国军制袭承大庆军制,而大庆又传袭自前朝。”<br /><br />“这套军制用了几百年,早已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导致兵不知君,只知将。虽然奉国有政委,能保证士兵的基本忠诚,但还远远不够。”<br /><br />李彻早就对这一套伙长、伍长、屯长、校尉的制度不满了。<br /><br />军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小团体,大家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同乡、好友拉到自己身边。<br /><br />那些军官只要手下有几百个兵,就能被人尊称一声将军。想要区分官职高低,还要看将军前面的封号。<br /><br />之前时机还不成熟,军队又是李彻的基本盘,所以不敢乱动。<br /><br />而现在站稳了脚跟,他准备把前世那套‘军师旅团营连排’的职务制度安排上。<br /><br />尤其是在帝都,见识了那群勋贵奢靡而跋扈的生活作风后,李彻更是直接打消了大肆封爵的打算。<br /><br />封来封去,只能造出一批鱼肉百姓的新权贵。<br /><br />所谓的将门之后,又有几个能成为合格的将军?更别提超越父辈了。<br /><br />大多数都成了招猫逗狗的纨绔子弟。<br /><br />军功封爵倒是可以用军衔制度来代替,对那些有功之人,李彻绝不会吝啬。<br /><br />但他们身上有战功,不代表他们的子孙也有功。<br /><br />钱斌微微一怔,随后叹息道:“看来殿下心中早已有了章程。”<br /><br />“没错。”李彻严肃道,“变法势在必行,此乃百年千年之大计,关乎我奉国国本。”<br /><br />“不过众卿可以放心,本王不会独断专行,只按照自我喜好胡来一通。”<br /><br />“即日起,奉国设内阁,择七位德才兼备之重臣入内阁,与本王共商国是。任何新法都要通过内阁讨论,试行新法需至少四位阁臣画押。”<br /><br />满殿突然寂静,片刻之后,诸多臣子眼中流露着惊人的火热。<br /><br />内阁?<br /><br />在场众人无不是聪明伶俐,稍加思考便看出了内阁制度的本质。<br /><br />纵观历史,在封建制度下,皇权与相权的争斗由来已久,是一个绕不开的死结。<br /><br />内阁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死结,让对立的皇权和相权,同掌一把勺子。<br /><br />七名阁臣就等于是七个宰相,虽然实际掌握的权力和地位一定比真正的宰相弱,但那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啊!<br /><br />十年寒窗苦读,最终入朝为官,又有谁不想位极人臣呢?<br /><br />之前也就罢了,一年前的奉国就是一艘小舢板,在大风大浪中沉浮,随时都可能翻船。<br /><br />那时候大家都想的是能不能在关外活下去,封什么官倒不重要了。<br /><br />而如今的奉国已然是百丈楼船,大家都是苦读多年,自然想要博一个好前程。<br /><br />李彻将众人眼神变幻尽收眼底,眼中也闪过一丝玩味。<br /><br />奉国的官员已经算是素质和道德水平较高的了,但到底还是逃不过权力的诱惑啊。<br /><br />可惜,李彻搞的这个内阁制度和明朝的内阁不同,和诸臣想象的也不同。<br /><br />奉国的内阁,不该是皇权压迫百姓的帮凶,而是推行民主的萌芽!<br /><br />请收藏本站:https://www.wxzhimen.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wxzhimen.cc <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