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今天也在努力当太子 第231节
这家茶楼也是如此。<br/> 因为《长安文化报》发行不久,再加上连载中的《战神传奇》,今日茶肆格外热闹。<br/> 安安静静听完报纸,大家就热热闹闹讨论起来。<br/> 讨论最多的是《战神传奇》,如今大家已经知道了《战神传奇》的原型是李世民,对他的敬仰之情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br/> “圣上真的一人一骑于万军之中斩敌将人头?”“还有一箭破敌军阵法,真是太厉害了!”“那还能有假?贵人都说这是圣上的事迹,人家不比咱们清楚?”“那圣上也太厉害了,他真的练了飞檐走壁的功夫,还学了百战百胜的兵法?”“咱们圣上什么时候不厉害了!”“也是。”<br/> 李世民在民间的声望本来就高,现在又高了一层。<br/> 就连上官仪也问李承乾:“圣上果真力大如牛、身轻如燕、眼大如铃,阳能能斩首敌将,阴能震慑邪祟恶鬼吗?”<br/> 李承乾:“……你从哪听说的?”<br/> 他看向杜荷,难道在他不知道的时候写了这些?<br/> 杜荷一脸茫然:不是他啊?<br/> 上官仪也茫然:“大家都是这么说的,难道不是吗?”<br/> 众人:“……”<br/> 第173章 二皇子<br/> 李承乾为阿耶的名声默哀片刻。<br/> 虽然力大如牛、身轻如燕、拳打敌将奸佞、脚踢邪祟恶鬼这些都是好话,但怎么就不太对劲呢。<br/> 可能是听起来不太英俊潇洒吧?<br/> 难怪这两天阿耶有些奇怪,有点高兴又有点郁闷,问他也不肯说,想来就是因为这个。<br/> 李承乾同情他几秒,没忍住噗嗤噗嗤笑出声,见杜荷有点忐忑的样子,还安慰他:“这不是都在夸阿耶吗,没事的。”<br/> 杜荷:“……可是别人都误会圣上了。”<br/> “这不是早有预料的吗?”李承乾不以为意。<br/> 写这个话本之前他们就知道会对李世民有影响,既然有好的影响,自然也会有不好的,他早就做好了准备,李世民也是如此。<br/> 何况这还算不上坏事呢。<br/> (李世民:嗯……怎么不算呢?)<br/> 李承乾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也没打算替李世民正名什么的,继续竖着耳朵听底下的动静。<br/> 这个茶楼规模不小,在西市颇有名气,许多读书人喜欢来这里小坐。《长安文化报》发行后更是如此,他们来这里不是为了听报,而是与其他读书人探讨。<br/> 今日也是如此。<br/> 安安静静听读报博士读完报纸,读书人们便就着不同议题分成几波探讨起来。<br/> 李承乾特意没要包间,就坐在二楼靠近栏杆的位置,将大堂情况尽收眼底。<br/> 他看得津津有味,杜构和上官仪也停下说话来看热闹。见这些读书人一开始还斯文有理,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大,语气越来越急,就连言辞也逐渐犀利,说是探讨,和吵架也差不多了。<br/> 好一场唾沫横飞的口舌混战。<br/> 上官仪有些尴尬,虽然失礼的不是他,但同为读书人,被太子殿下看到这一面,他也觉得有些丢人。<br/> 干巴巴地解释:“殿下别误会,他们平时不是这样的……”<br/> 李承乾一副你别驴我的表情:“我虽然不经常出宫,但常听宫外的消息,他们平时就是这个样子!”<br/> 上官仪:“……或许殿下听说的都是他们探讨问题时的样子,这时候难免急躁些,但他们平时都是很斯文知礼的。真的!”<br/> 李承乾笑嘻嘻:“是啊,一天探讨两回,一次探讨半天嘛。”<br/> 上官仪:“……”<br/> 李承乾见上官仪一脸绝望,好奇道:“你觉得他们这样不好?有偏见?”<br/> 上官仪:他没有偏见,只是怕李承乾有偏见。<br/> 事实上,在通过长安文化报出名之前,上官仪也常常是这些人中的一员呢。<br/> 上官仪谨慎地说:“学生只是担心殿下误会……”<br/> “没什么好误会的。”李承乾不以为意道,“我觉得他们这样很好啊。”<br/> 上官仪:“啊?”<br/> 不嫌弃也就算了,还觉得很好,这真的是真的吗?<br/> “我哄你做什么。”不用上官仪说出口,只看他的神色,李承乾就知道他在想什么,笑眯眯道,“这就是我办《长安文化报》的初衷啊。”<br/> 上官仪:“啊!”<br/> 这回他是真的惊讶了:“殿下办《长安文化报》不是为了选拔人才吗?”<br/> 李承乾点头:“你这么说也没错,不管开放言路还是开化民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大唐有更多人才。”<br/> 上官仪:“啊?!”<br/> 见杜荷目光奇怪地看着他,上官仪讪讪闭上嘴,他今天好像是有失稳重了。<br/> 但这也不能怪他,谁能想到太子殿下办《长安文化报》的初衷是开放言路和开化民智呢?<br/> 这两个词说来简单,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古往今来多少英主尚且做不到,有些甚至反其道而行之。<br/> 而太子殿下才十岁左右啊!<br/> 《长安文化报》创刊之后,上官仪曾与友人探讨过办这报纸的目的。有些人可能觉得太子殿下只是闹着玩,上官仪却不这么认为。<br/> 一则李承乾做事向来有结果,再就是萧瑀了。<br/> 如果李承乾只是年纪小闹着玩,怎么可能请来萧瑀坐镇?<br/> 讨论之后,他们一致认为太子殿下的目的是选拔人才。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平台,不分阶层、不论身份,接受所有人投稿,不就是为了给寒门一个晋身之阶吗?<br/> 上官仪还想到他不久前曾向魏公行卷,当时魏公和几个小孩子在一块。那时候上官仪不知道那几人的身份,后来才知道那是太子殿下。之后不久就传出办《长安文化报》的消息,猜测李承乾有借报纸影响科举的意思。<br/> 这也就解释了萧瑀这样的大佬为什么愿意插手一份报纸这样的小事。<br/> 那时候上官仪已经被李承乾惊了一回,但直到今日他才知道,原来李承乾比他想象中的更厉害,考虑得更加长远。<br/> 更厉害的是,李承乾并非异想天开,他的办法是有用的。<br/> ——线上(报纸上)线下(生活里)天天吵成一团,怎么不算开放言路呢?<br/> ——为了吵赢努力思考,务必考虑周全,想好应对之策,还经常吵着吵着就有新思路,读书人思维更灵活,普通人处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不知不觉也学到不少东西,怎么不算开化民智呢?<br/> 想明白这些,上官仪看李承乾的目光满是敬仰:这就是他立志要辅导的明主啊!<br/> 明主李承乾面朝大堂,张开双臂,发出中二宣言:“这就是我为阿耶打下的江山!”<br/> 上官仪:“……”<br/> 上官仪默默emo,这时候楼梯口上来几个高鼻深目的留学生。为首的人看到李承乾一愣,连忙上前行礼:“学生见过先生。”<br/> 几个衣着华贵,身材高大魁梧的成年男人对着一桌小孩行礼,还口称学生和先生,引起旁边几桌人的注意,纷纷往这边看。<br/> 然后就对上了侍卫的视线,还若无其事地摆动一下腰间佩刀——一边盯着他们一边摆弄那种。<br/> 妈呀!<br/> 围观群众赶紧收回视线,一点也不好奇了。<br/> 好踏马吓人!<br/> 而李承乾正在想眼前这留学生是谁。<br/> 不怪他不记得,主要留学生有点多,随着东突厥覆灭,大唐国力越来越强,留学生也越来越多,李承乾见过的没几个。<br/> 不过这人有点眼熟,应该是见过的,再看他衣着不俗,在一行人中明显处于尊位,且使用国子监的称呼,身份应该不低。<br/> 杜构小声提醒:“是高昌的二皇子麴智湛。”<br/> “哦,是麴智湛啊。”李承乾想起来了,此人是随使团一起来的,当时受到了李世民召见,李承乾就是那时候见过他一回。只是时间有点久,加上不太会分辨异域人长相,所以一时没想起来。<br/> 李承乾不曾掩饰,麴智湛一行如何看不出李承乾已经不记得他了,麴智湛也就罢了,随行之人却不免愤愤。<br/> 李承乾固然是天朝太子,二皇子也是高昌皇室嫡裔,难道不值得他重视吗?<br/> 苏琛看到他们的反应,只在心里冷笑一声。不过一弹丸小国罢了,还不配李承乾给他们面子。<br/> 李承乾热情地邀麴智湛坐下,其他人就没办法了,一张桌子统共就这么几个座位,不愿意留下麴智湛一个人的话,就只能和他的侍卫一起站着了。<br/> 至于这些人来大唐之前也是皇亲贵族,是不是太委屈了人家?<br/> 这话说的,他的侍卫也都出身不凡呢!<br/> 李承乾笑眯眯的:“二皇子也来喝茶?”<br/> 麴智湛点点头:“大唐的茶很好喝,茶楼也很热闹,我们没事的时候就会来坐一坐。”<br/> “你喜欢就好。”李承乾问他,“在大唐生活还适应吗?”<br/> “多谢先生关心。”麴智湛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大唐与高昌不太相同,不过并不难适应。”<br/> 李承乾点点头:“大唐与高昌距离遥远,光是气候就差了很多吧?”<br/> “的确如此。”麴智湛顺着李承乾的话说起高昌和大唐的差异,也没有待很久,稍微坐了一会儿就告辞离开。<br/> 苏琛静静看着他们走远,对李承乾道:“他在套你的话呢。”<br/> 刚才麴智湛看似闲聊,实则明里暗里打听大唐的情况,李承乾有没有准备研发新东西之类,打量谁看不出来呢?<br/> 杜构有些忧心:“如此看来,高昌对大唐未必有多少忠心,还得防着些才是。”<br/> 苏琛冷笑一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br/> “哎呀,没关系啦。”李承乾无所谓地摆摆手,“安分就留着他们,不安分就打服他们!”<br/> 上官仪被这句话的王霸之气震到了,在太子殿下眼里,打一个小国家是这么容易的事吗?<br/> 李承乾如果知道他的想法,一定会告诉他:是的,就是这么简单!<br/> 他们所在的这片地方没有热武器,火炮可以说所向披靡,大唐又经过几年繁衍生息,还真不怕打一两个小国。<br/> 之前不动手,只是不想穷兵黩武,但如果小国不敬在先,那也就不用客气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