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第一批明末工人
('\n\t距离登州府最近的大城,赫然是蒙阴。<br /><br />是的,经过几度发展,如今蒙阴城坐拥棉纺织水利工坊,铁骑锻造流水线,养殖核心玉皇庙镇,已经从昔日下品县城发展至如今不输于普通州城。<br /><br />流动人口暴增,商队往来不绝。<br /><br />流民张丰年彼时带着女儿抵达,瑟瑟发抖,看着眼前画面。<br /><br />官道距离蒙阴城十里外,便已彻底被扫清积雪,方便商队往来。<br /><br />衣衫单薄的张丰年只觉得相比之前,道路好走许多。<br /><br />如今他们已经没有田地,与流民无异,这才决定要来青州府搏一搏。<br /><br />跟着张丰年的还有十几名登州府大石乡乡亲。<br /><br />彼时还没到蒙阴县城,便被路边设立红袍军关卡拦住去路。<br /><br />“诸位乡亲,可是从登州府而来?”<br /><br />张丰年看着眼前魁梧军户,壮着胆子颤巍巍开口。<br /><br />“老儿听登州府那些军爷说,可来青州府寻些工做......”<br /><br />出乎意料,这些红袍军和之前登州府那些常年被欺压,动辄贪婪的军爷似乎不一样,性格十分温和,对待百姓也是口呼乡亲。<br /><br />“不错,诸位可有田产?”<br /><br />“吾蒙阴城如今便在招工。”<br /><br />“只是如今招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无田地者,可签订五年契书,加入矿山,棉纺织作坊,铁匠作坊,学习技术,工钱按岁增长,每年增加半成银子。”<br /><br />“第二,佃户,可按一年签订契书,由矿山,铁匠作坊等发放最低五十斤粮食保户。”<br /><br />“第三,有田地农户,农闲时签订契书三月为限,按日结算银两,粮食。”<br /><br />“凡加入工匠作坊,矿山等地为工,每日供应粮食两斤,旬日一次荤油汤,土豆粉条白菜轮换,逢年过节赠粮食,腌菜,菜油不等。”<br /><br />张丰年愣住,身后十几名乡亲也愣住。<br /><br />“真......真的?”<br /><br />憋了半天,大雪中,张丰年一行人涨红了脸。<br /><br />有人激动看着,攥紧拳头,狠狠吐出一口气。<br /><br />他们都是大石乡主动走出来的,但是村子里还有许多乡亲不愿意相信,宁愿在登州府等待被大户人家选做奴仆。<br /><br />在他们看来,来到青州府等地,人生地不熟,说不定便会客死他乡。<br /><br />这些主动前来的乡亲们,在他们眼中也不过是来送死的。<br /><br />但凡有一点希望,谁愿意背井离乡?<br /><br />可谁都没想到,就是他们这批佃户,流民,竟能得到这么好的差事!<br /><br />有饭菜,还发放新衣。<br /><br />最重要,不必签订卖身契,甚至有土地的农闲时候也不必在家等着,还能赚取一部分银两。<br /><br />这等工匠,便是吃朝廷饭的,也不过如此了吧?<br /><br />“那,那这工钱,如何结算?”<br /><br />还有人勉强保持清醒,小心翼翼询问。<br /><br />随后苦笑。<br /><br />他们害怕被人骗,可转念一想,他们还有什么可骗的?<br /><br />“诸位乡亲放心,以上行当,工钱都是红袍银号代 <br /><br />请收藏:https://m.moxiangge.cc.cc \n', '\n')('\n\t为发放,诸位按鱼鳞册登记造册,便可以手持单据前往,随时领取工钱。”<br /><br />“若是短期契书,更可以每日领走现银。”<br /><br />“这红袍银号,在青州府,东昌府等地,便是官府开办,绝无拖欠工钱之虞。”<br /><br />一时间,张丰年几人有些恍惚,晕乎乎被带到矿山。<br /><br />直到张丰年西先签订短契,领取到首日工钱,这才激动的回过神,痛哭失声。<br /><br />“囡囡,爹有银子了!”<br /><br />“咱们能好好活下去了!”<br /><br />与此同时。<br /><br />来县。<br /><br />做为最早出现工业雏形之地,此地矿山,铁匠作坊异常发达。<br /><br />许多百姓冲着矿工书院和矿工医馆,纷纷加入匠籍。<br /><br />但也有许多农户处于观望状态。<br /><br />毕竟流传了数千年,手里有田地,才算衣食无忧。<br /><br />这是能代代传承下去,保子孙后代不被饿死最重要之物。<br /><br />现在刘家村,很多刘氏宗族人都在族老带领下看着新告示。<br /><br />“铁匠作坊,每招纳一名族丁,不仅按月通过红袍银号发放工钱,甚至还会给予族中二十两银子用于修缮宗祠?”<br /><br />族老年纪老迈,呼吸却不由急促。<br /><br />刘家村这些年穷惯了,宗祠虽未倒塌,但也摇摇欲坠,破败不堪。<br /><br />宗祠兴盛与否,代表着刘家村刘氏家族是否兴旺。<br /><br />他们很看重,但实在是穷的拿不出钱财来修缮。<br /><br />直到看到眼前告示。<br /><br />不少宗族之人也惊叹看着,攥紧拳头。<br /><br />“吾等愿往!”<br /><br />“饭食从月钱中扣除之后,还有多的,反正如今农忙,何不前往试试?”<br /><br />最终二十多名刘氏宗族青壮结伴造册,开始加入新扩增铁匠作坊。<br /><br />当大量粮食和银两当真被送到宗祠,族老有些发抖,热泪盈眶。<br /><br />“好,好啊!”<br /><br />有刘家村做为榜样,一时间来县先后有十余个大大小小宗族争先恐后报名做工,竟有超过半数农户转为工人。<br /><br />另一边。<br /><br />登州府少年赵麻子睡不着。<br /><br />听着竹木屋外风雪呼啸,盖着厚厚棉被,首次感觉不冷的赵麻子如同做梦,恍惚思索。<br /><br />如今他已经加入莒州新扩增铁匠作坊。<br /><br />就在今日正午,还美美吃了一顿肉末骨汤和大馒头,几乎让他连手指都嗦的干净。<br /><br />他已经不记得上次吃饱是什么时候了。<br /><br />现在更是分配了竹屋大通铺以供居住。<br /><br />之前住进来的时候,他分明看到有一起从登州府前来的工人,因为带着妻子儿子,分配了一间独间竹屋。<br /><br />虽算不得上好,房中也只有干稻草铺地。<br /><br />但至少环境比自己这里还要好。<br /><br />翻来覆去,赵麻子愈发难以置信。<br /><br />脑海中浮现出今日管事和那位军爷说的话。<br /><br />住宿在此,每个月只扣两斤粮食,换句话说,便是一日工钱。<br /><br />若是生病,作坊有免费大夫诊治,最多花些药费便是。<br /><br />病死在此处,作坊还提供价值五两银子的棺木。<br /><br />这般日子,他之前在登州做梦都不敢想。<br /><br />以前只以为,若是那些地主老爷发发善心,让自己这些佃户能每日吃上一顿饱饭便是最好的日子。<br /><br />可现在,此地不光可以管吃管住,还发工钱,包治病。<br /><br />赵麻子愈发激动,似乎看到这般好差事,未来出现在大明每个角落。<br /><br />“工人,嘿,咱也是工人了。”<br /><br />这一刻,青州三府,工人数量彻底暴涨! <br /><br />请收藏:https://m.moxiangge.cc.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