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司马发现,自己来古代这么多年,在某些地方,仍是不能完全理解古代人的想法,或者说是思维方式。<br /><br />比如说现在。<br /><br />冯某人从来没有想过,作为奠定了司马晋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上影响力颇大的司马懿,会在这种情况下投降。<br /><br />他也知道,司马懿不可能会在眼下投降。<br /><br />但蒋琬这个真正的古代人就不一样了。<br /><br />他觉得现在大汉优势很大。<br /><br />如果司马懿有降汉之意,那是一点也不意外。<br /><br />这种想法的区别,让置身其中的冯大司马觉得颇为有意思,甚至让他忍不住地再次大笑起来:<br /><br />“蒋公倒是敢想!想那司马懿,不但是魏国元老,如今手中更是有二十万精兵,又据太行天险,坐拥河北之地。若非行至绝路,他怎么可能会投降?”<br /><br />蒋琬一听司马懿不是投降,脸上微有失望之色,不过他很快就调整过来,也跟着自失一笑道:<br /><br />“也是,老夫也是一时迷了心窍,有些想当然了。”<br /><br />他又有些疑惑地看向冯大司马:<br /><br />“不过雒阳是大汉的旧都,可也算是伪魏的国都,若是司马懿主动把雒阳让出来,那与来降又有何两样?”<br /><br />提起这个,冯大司马脸上亦是敛起笑容,正色道:<br /><br />“他守不住了,又不想空耗兵力在雒阳,更不想在明知必失的情况下,损兵折将。”<br /><br />“由此观之,此人当断则断,心志狠决,绝非简单之辈,怎么可能轻易言降?”<br /><br />当下便把司马懿的“祸水东引”之计细说了一遍。<br /><br />蒋琬听完,不由心生感慨:<br /><br />“原来如此。”<br /><br />然后又摇头:<br /><br />“此人就算是如明文所言,非简单之辈,但心性终是太过自私狭隘,就算是能趁一时之势,恐怕亦不能长久。”<br /><br />“伪魏以这等人物为辅国大臣,看来也是气数已尽。”<br /><br />说到这里,又笑了一下:<br /><br />“不过这也算是大汉之福。”<br /><br />冯大司马点头赞同:<br /><br />“世间之事,小至个人安身立命,大到一国创立基业,最好还是能脚踏实地做事,打好基础,百折不挠奋斗,以创功业。”<br /><br />“正所谓根基不稳,地动山摇。若是投机取巧,就算能一时成事,亦不能长久,即便是以力智拖延时日,一旦反噬,迟早会遗祸子孙。”<br /><br />“大善!”蒋琬面露出赞赏之色,“大司马有这等见识,大汉何愁不兴?”<br /><br />“那司马懿虽说以机巧取得一时之机,欲以一己力智,拖延时日,但在大势面前,也不过如跳梁小丑罢了。”<br /><br />对于蒋琬的话,冯大司马笑了一下。<br /><br />想起司马懿原历史上的表现,再看看现在的表现,可谓让人感叹。<br /><br />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br /><br />那就是他的骨子里世家本性。<br /><br />无利可图时弃之如敝履。<br /><br />有利可图时毫无底限——有时仅仅是为了一己一家私利。<br /><br />偏偏就是这些世家,掌握着世间绝大部分社会资源。<br /><br />若是世间歌舞升平还好,你好我好大家好。<br /><br />如果遇到华夏历史转折点,乃至存亡危机,你能指望这些家伙站出来,力挽狂澜?<br /><br />创造历史和传承历史的,从来都是百姓。<br /><br />没有了百姓的支持,再顶尖的人物,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br /><br />故而但凡明智的上位者,都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br /><br />“司马懿此人,先弃守关中,后弃守雒阳,虽皆有不得不弃守的道理,但同样可以看出,此人恐非是能为伪魏尽忠死战之辈。”<br /><br />司马懿或许现在还算得上是曹魏的忠臣,但这种忠臣,是因为他还有选择的余地。<br /><br />蒋琬提醒道:“话虽如此,但亦不得不承认,此人确实有才智,雒阳之事,明文还是要小心些,以防有诈。”<br /><br />冯大司马笑道:<br /><br />“蒋公但且放心就是。蒋公不说,我倒还忘了,此次过来,我还带了一物过来。”<br /><br />“相信蒋公见过之后,想必会对三兴汉室,更加有信心。”<br /><br />“哦?”蒋琬果然被冯大司马的勾起了兴趣,问道,“是何物?”<br /><br />冯大司马转向屋外,吩咐道:“来人,把东西呈上来。”<br /><br />很快有人捧上来一样东西。<br /><br />蒋琬的目光,很快被此物吸引住。<br /><br />冯大司马从侍卫手里拿起那件板状钢铁,然后屈起手指,在上面敲了敲。<br /><br />“当!当!当!”<br /><br />再看向蒋琬:<br /><br />“蒋公可看出这块精铁,与往日所见到的精铁有何不同?”<br /><br />作为大汉的总管家,蒋琬自是对精铁这等国家战略物资了如指掌。<br /><br />故而他一眼就看出了冯大司马这块精铁的特殊之处:“这般轻?”<br /><br />冯大司马微微一笑,把手里的精铁递给侍卫,抬起下巴示意了一下。<br /><br />侍卫会意,把精铁绑到自己的胸腹上。<br /><br />冯大司马“锵”地一声,拔出自己随身佩戴的兵器。<br /><br />举刀,屈指轻轻地敲了敲刀身。<br /><br />斩马刀发出轻微的颤音,犹如龙吟。<br /><br />“千炼斩马刀,万金难求,可谓一炼逾十金。”<br /><br />冯大司马抚了一下刀身,刀身的反光,映到他的脸上:<br /><br />“将作大匠蒲异度(即蒲元)曾拿这种刀,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被誉为神刀。”<br /><br />言毕,冯大司马举刀猛地向着侍卫劈划而去。<br /><br />在冯大司马标准的军中劈砍动作下,刀身如白练,矫若惊龙。<br /><br />只听得一阵刺耳的摩擦声起,同时侍卫的胸腹间,呲出一溜火星!<br /><br />号称削铁如泥的千炼斩马刀,竟是仅在这块精铁上留下一道不算深的划痕而已。<br /><br />蒋琬看清之后,猛地瞪大了眼,竟是下意识地从榻上坐了起来。<br /><br />“枪来!”<br /><br />枪虽说是短枪,不是那种长达一丈多的长枪,但枪身乃是实心硬木,枪头更是大汉军中最适合刺杀的枪头。<br /><br />冯大司马退后几步,深吸了一口气。<br /><br />虽说他武艺不咋样,但常年在关将军的督促下,身上的力气还是不小的。<br /><br />轻喝一声,猛地举枪冲上去,对着侍卫就是狠狠一刺。<br /><br />侍卫站立不稳,踉跄退后几步,但很快站稳,毫发无伤,胸腹上的精铁,仅是出现了一点点凹点。<br /><br />蒋琬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招手道:<br /><br />“快,速拿来与我仔细瞧瞧!”<br /><br />待侍卫把精铁块放到榻上,蒋琬试着拿了一下,果然如意料中的那般,分量不算重。<br /><br />至少比起现在军中所用的精铁来,已经算是轻了。<br /><br />关键还是比较薄,很明显,它的防护力不是靠厚度,而是靠硬度和韧度。<br /><br />“好哇,好铁哇!”<br /><br />蒋琬翻来覆去地看,不住地称赞:<br /><br />“不重,防护又好,如此一来,不但能为将士节省体力,又能保住将士性命,好!这东西,是怎么来的?”<br /><br />冯大司马回答道:<br /><br />“前些日子,我府上有两位夫人,咳,就是那个梅夫人和慕夫人,去了一趟九原。最近不是回来了嘛,就给我带回来这么一块精铁。”<br /><br />据阿梅讲,这本是封藏的实验失败品。<br /><br />对于打造蒸汽机来说,这玩意确实不合格。<br /><br />但阿梅可是常年为军中设计武器的人,一眼就看出此物大有可为,这才特意把它带了回来。<br /><br />听到是九原那边生产的,蒋琬倒也没有意外。<br /><br />毕竟这几年来,大汉军中所需铁器,一半都是由兴汉会供应。<br /><br />而九原和平城的货源,至少占了三成。<br /><br />然后他忽然想到一事,又有些怀疑地抬起头:<br /><br />“这等精铁,所耗几何?”<br /><br />冯大司马会不会赚钱?<br /><br />那肯定是会的。<br /><br />但同样会花钱。<br /><br />从丞相到冯某人,一直是大汉管家的蒋琬,深知大汉这二十余年来,军中所耗的变化。<br /><br />那真的是一年比一年高。<br /><br />上党一役,是大汉改军制后第一战。<br /><br />关中八军集体出动,就差点让在丞相时代一直足衣足食的蒋琬信誉破产。<br /><br />这块精铁,怎么看也不像便宜货……<br /><br />冯大司马收起刀枪,咳了一下:<br /><br />“不太便宜。”<br /><br />然后在蒋琬再次出声之前,又连忙解释道:<br /><br />“不过蒋公放心,我确有意以这等精铁打造一批全身披甲的精兵……”<br /><br />“全身披甲?”<br /><br />“对,从头到脚,全是披甲,刀枪不入,弓弩难进,用来冲阵。蒋公请看。”<br /><br />冯某人乃是有备而来,再把所有人都支出去,这才拿出一张纸给蒋琬看。<br /><br />看着上面画着一个从头到脚都裹在铁皮里,只是极为吝啬地露出小半张面门的家伙,蒋琬心里一抽。<br /><br />他的目光,再次落到榻上的精铁上。<br /><br />全身披甲,这在以前根本无法想像。<br /><br />现在大汉军中的披甲率,不可谓不高。<br /><br />但真要说全身披甲,他是真没见过。<br /><br />因为铁太重了,以铁制作的盔甲,若是覆盖全身,不但太过消耗体力,而且行动不便。<br /><br />在战阵上,既没有体力,又行动不便,防护再高,要有何用?<br /><br />故而将士的披甲,要在防护力和战斗力之间,作出一个平衡。<br /><br />可是想想,如果阵前,突然出现这么一支刀枪不入,不惧弓弩的铁甲步兵,除非贼军早有准备,否则还真不好应付。<br /><br />至少在蒋琬的想像里,就算以大汉的精锐步兵,也难以在正面打败这等铁甲步兵。<br /><br />除非是出动铁甲骑军。<br /><br />想了又想,蒋琬终还是有些迟疑地问道:“可行么?”<br /><br />“可不可行,总是试过了才知道。”<br /><br />看到蒋琬脸色不善,冯大司马立刻又改口道:<br /><br />“不过经过我的计算,想来当是不差,这等精铁打造出来的全身披甲,也就是比现在军中陌刀营负重重一些。”<br /><br />“而且就算是不成,其实这等精铁,也可以配合札甲锁子甲混合搭配,同样可以减轻将士的负重,提高将士的防护。”<br /><br />冯大司马一边说着,一边再次拿出另一张纸。<br /><br />正是板甲和札甲,以及锁子甲的混搭。<br /><br />看到这张图纸,蒋琬的脸色,这才恢复正常,点了点头。<br /><br />看到蒋琬点头,冯大司马连忙问道:<br /><br />“蒋公这是同意了?”<br /><br />真要说绕开尚书台,冯大司马利用兴汉会的财力,倒也能按自己的心意打造出自己想像中的铁甲步兵。<br /><br />但以私财补贴国家,冯大司马脑子抽了才这么干。<br /><br />再说了,兴汉会私自打造出这么一批盔甲,那可就真是不反也得反了。<br /><br />“正如大司马所言,总是要试一试才知道。只是……”<br /><br />蒋琬迟疑了一下,又问道:<br /><br />“却不知大司马打算组建多少这等铁甲步卒?”<br /><br />“蒋公放心,兵在精而不在多,这等铁甲步卒,不会超过一千人,甚至可能只有数百人。”<br /><br />这个就是用来冲阵破阵的。<br /><br />组建太多,不但会造成极大的财政负担,而且未必能挑选出足够的合格步卒。<br /><br />听到这个数字,蒋琬这才彻底放下心来。<br /><br />“军中之事,大司马自然是要比老夫懂得多,既然大司马愿意试一试,那就试试好了。”<br /><br />这个事情,就算是应了下来。<br /><br />“倒是雒阳之事,大司马打算怎么做?”<br /><br />“这个事情,就交给姜伯约去做好了。他与柳休然领军驻于函谷关,最是方便。”<br /><br />冯大司马随口道,“从长安另派他人去,反倒显得不信任他们二人。”<br /><br />蒋琬对此倒是没有反对。<br /><br />毕竟姜伯约也算得上是丞相最看好的年青一代,有传闻说,他与冯明文都曾得丞相传授兵法。<br /><br />“关中一战,我记得,就是姜伯约第一个领军到长安城下吧?”<br /><br />蒋琬意有所指地说道,“若是此次再派他前往,就算是无甚战功,但这收复雒阳旧都的功劳,那也不小了。”<br /><br />冯大司马也不知听出了蒋琬话里的意思没有,只是笑笑:<br /><br />“正是因为他第一个到达长安城,所以这一次,才让他去雒阳啊。”<br /><br />虽说上一次,姜伯约是第一个到达长安城下,但他并没有机会入城,反是被丞相调去堵邓艾了。<br /><br />丞相还特意把自己叫过去,一起入城。<br /><br />这一次收复雒阳,就算是冯大司马还给姜伯约的。<br /><br />反正不管怎么样,自己也有领导的功劳,没必要去抢底下人的功劳。<br /><br />“桥山破敌,泾水灭贼,偷渡桑稠原,再加上一个收复雒阳,看来大司马与丞相一样,对姜伯约很看好啊。”<br /><br />“再这样下去,恐怕他就要成为大司马之下的军中第一人了。”<br /><br />冯大司马摇头:“他成不了。”<br /><br />蒋琬一怔。<br /><br />“哪天等镇东将军厌倦了军中之事,愿意卸甲梳红妆了再说。”<br /><br />蒋琬听到这个话,笑得眼泪都出来了。<br /><br />最后甚至把精铁拍得邦邦响。<br /><br />“你啊你……”<br /><br />蒋琬指着冯大司马,有些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br /><br />这么想来,姜伯约也算是够惨。<br /><br />关镇东有冯大司马的支持,姜伯约这辈子,怕是都没办法超过了。<br /><br />毕竟数万铁骑席卷并州河东这等战绩,就足够姜伯约仰望了。<br /><br />——<br /><br />延熙六年九月,一封密信送到函谷关。<br /><br />姜维看完之后,忍不住地一砸案几,兴奋满面通红:<br /><br />“吾之大功来矣!”<br /><br />。<br /><br />请收藏本站:https://www.moxiangge.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moxiangge.cc <br /><br />\n\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