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咱不装了摊牌了,咱就是朱元璋
('如果有机会,先生可愿助朱元璋实现无上之伟业?<br /><br />这问题问得朱辰猝不及防,一口茶水差点儿喷了出来。<br /><br />好你个浓眉大眼的朱元璋。<br /><br />说你小农思想,你倒是还真敢想。<br /><br />不过朱元璋现在对于人才的渴望倒像是回到了他当初逐鹿天下的时候,那个时候他也是四处网罗人才,刘基就是这样被他请出山的。<br /><br />望着朱元璋难掩渴望的眼神,朱辰轻咳了两声,道:“不可能。”<br /><br />朱元璋追问道:“咱是说假如。”<br /><br />朱辰坚决道:“假如也不可能。”<br /><br />“为什么?”朱元璋仍旧是眼巴巴的望着朱辰。<br /><br />朱辰回道:“那我们试着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让朱元璋来帮我看店,你觉得他会同意吗?”<br /><br />“这……”<br /><br />朱元璋霎时间无言了。<br /><br />是啊。<br /><br />自己想着让朱辰过去,可是如果朱辰让自己过来,自己肯吗?<br /><br />定然是不肯的。<br /><br />他要守护他的大明,可朱辰在这个世界又何尝没有他要守护的东西?<br /><br />想到这里,朱元璋眼中难免划过一抹失望。<br /><br />场间一度陷入了沉默。<br /><br />两人自顾自的喝茶,心中各有各的想法。<br /><br />沉默了好一会后,朱元璋突然抬起头看向朱辰,认真的道:“朱先生,如果咱说咱就是朱元璋,你信不信?”<br /><br />朱辰也是抬眼看向朱元璋,眼中带着几分惊讶。<br /><br />他没有想到,朱元璋就这么猝不及防的不装了,摊牌了。<br /><br />“怎么。”<br /><br />朱元璋带着几分玩味的看着有些惊讶的朱辰:“不相信?”<br /><br />朱辰突然哂然一笑,道:“要不要我给点路费你,助你回宫?”<br /><br />“……”<br /><br />朱元璋一怔,随即哈哈大笑起来。<br /><br />他没有想到朱辰会这样回答,刚刚他确实是有意想要试探一下,就算坦白了身份也没有什么。<br /><br />而朱辰的回答既没有说相信也没有说不相信,只是以调侃的方式回答了他的问题。<br /><br />他也没有再执着去证实自己的身份,因为他已经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了。<br /><br />朱辰应该是知道他的身份了。<br /><br />既然朱辰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应该就是不想捅破这层窗户纸。<br /><br />见朱元璋有几分试探得手的得意,朱辰笑道:“今天来个朱元璋,明天来个秦始皇,后天再来一个李世民,你说我这书店还开不开啦?”<br /><br />什么?<br /><br />朱元璋突然瞪大了眼珠子。<br /><br />秦始皇和李世民也来了?<br /><br />不过想想自己都能来,他们凭什么不能来?<br /><br />不对!<br /><br />朱元璋突然意识到了什么。<br /><br />如果秦始皇或者李世民来到这里,那岂不是说他们的时代发生了改变?如果他们的时代发生了改变,是不是就有可能没有他的明朝了?<br /><br />想到这里,朱元璋突然慌了。<br /><br />脸上哪里还有半点刚才的得意之色?<br /><br />朱元璋看向朱辰,竟是有几分慌张的道:“先生,你可千万不能让他们进来啊,你看啊,你姓朱,你当然是要先帮朱元璋的,对不对?”<br /><br />朱辰想笑,不过还是憋住了。<br /><br />看来他是害怕他前面的朝代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后世。<br /><br />其实不然。<br /><br />就像大明因为他必然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他所在的世界并没有因此而产生蝴蝶效应,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br /><br />对于这一点,朱辰已经基本搞明白了。<br /><br />在一条时间线上,已经发生的就是历史,不会再改变,如果某个节点发生改变,不会改变历史,而是会衍生出新的时间线。<br /><br />就像是一条河流分叉了。<br /><br />如果他想得没错,那么现在他书店忠实读者朱元璋所在的那个大明,已经走上了一条新的未知的时间线。<br /><br />朱辰看了眼掩饰不住慌张的朱元璋,笑道:“放心吧,他们没有来,就算来了,对你也不会有影响。”<br /><br />听了朱辰的话,朱元璋这才暗暗的松了一口气。<br /><br />只听朱辰继续道:“其实,不管朱元璋也好李世民也好秦始皇也好,我不管你们是什么身份,只要来到我的书店,在我的眼里,你们都只是我书店的读者。”<br /><br />朱元璋听罢,深以为然的点头。<br /><br />不错。<br /><br />在外面他也许是九五之尊,高高在上的皇帝,但是进了书店,他其实也是一个普通的读者。<br /><br />朱辰这是把他当成普通的读者。<br /><br />挺好。<br /><br />既然这样,那他也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读者吧。<br /><br />在这里没有洪武皇帝朱元璋,只有忠实读者朱元璋。<br /><br />想通这些。<br /><br />朱元璋笑了,道:“咱刚刚只是开玩笑而已,先生不要挂怀,不过以先生之大才,如果真的有机会,先生应该出去看看,咱想朱元璋一定会以国士之礼待之。”<br /><br />朱辰也是笑笑,道:“当然,如果真的有机会的话,我当然想出去看一看。”<br /><br />大明已经走向了一条新的未知的时间线,这条时间线因为他而衍生出来的,他当然想要看一看,大明在这条时间线上,究竟能够走多高,走多远。<br /><br />不过他现在还不知道究竟能不能过去,怎么过去。<br /><br />而且现在也还不是过去的时候。<br /><br />大明现在应该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恐怕困难比变化多吧。<br /><br />果不其然。<br /><br />朱元璋在沉吟片刻后,道:“朱先生,咱不说那些玩笑话了,说正经的,假如朱元璋真的能打破你说的什么小农思想,想要去改变大明,可即使他是皇上,光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恐怕也是远远不够的吧?”<br /><br />“不错。”朱辰点头。<br /><br />难怪朱元璋一来就说想把他拉过去帮他,看来是人手不够用了呀。<br /><br />不过这也不奇怪。<br /><br />因为大明洪武一朝本来就武将充沛,文官不足,很多文官都只能启用前朝的文官。<br /><br />而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上,都是远远不足。<br /><br />朱辰明知故问道:“可是人才不足?”<br /><br />朱元璋点头。<br /><br />朱辰道:“大明的前朝,也就是蒙元在统治华夏的时候,选拔人才很多都是通过举荐,国祚九十七年,一共举办的科举考试仅仅才十六次,而且还带有严重的民族主义,蒙古、色目人只要通过两场便可赐进士及第,汉人则苛刻得多,这就使得原本公平的科举开始变得不公平。”<br /><br />“原本公平的科举不再公平,真正有才华的汉人难以进入朝廷效力,发挥才能,当时更是有了八倡、九儒、十丐一说,所以蒙元一朝后,民间对于读书不再重视,对于读书人的培养也日渐荒废。”<br /><br />“直到元朝覆灭,这个问题依旧存在。”<br /><br />“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后,由于人才的急缺,朱元璋其实是先采取了荐举制度,并同时筹划恢复科举制度。”<br /><br />“洪武三年,朱元璋宣布重开恩科,他满怀希望,希望科举考试可以帮助国家解决人才问题,可以帮助他选拔他所认可的德才兼备的人才。”<br /><br />“但是,通过科举取士的人才并没有使朱元璋满意。他认为选取的人虽有一定的学识,但是缺乏管理地方的能力,这与他的期望有较大的差距,不免使得朱元璋有所失望。”<br /><br />“而且推行科举制度受到了朝中一批人的阻拦,他们更喜欢前朝的举荐制度,科举制度重在公平,一些拥有特权的人自然不希望和外人公平竞争。”<br /><br />“所以,在这两方面原因的推动下,朱元璋暂停了科举,这一暂停便是十五年之久。”<br /><br />朱辰在一边说,朱元璋在一边点头。<br /><br />朱辰说的,正是他现在面临的困境,原本就已经人手不足了,现在再去推行纺织,煤炭,钢铁等的改革,就更显得捉襟见肘了,甚至,朱元璋连自己的儿子都用上了。<br /><br />朱辰继续道:“暂停科举之后,朱元璋做了两件事,第一是在全国各地大修官学,狠抓文化教育,让天下的读书人重新获得考科举的能力,第二是与反科举集团博弈,为复兴科举制扫除障碍,吸引优秀的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br /><br />“然而做好以上两件事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此之前不好恢复科举。”<br /><br />“终于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宣布重新使用科举制来选拔人才,并且在两年后,朱元璋颁布规范科举的规章制度,制定八股取士,使得科举变得更加完善。”<br /><br />“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五年,十五年间明朝选拔人才的制度由荐举制度到科举制度,再到荐举制度,再到科举制度,最终科举制度完胜荐举制度,成为最优解。”<br /><br />“洪武三十年,出现了震惊朝野的南北榜案,朱元璋更是史无前例的将试卷分为南北卷,南方使用南卷进行考核,北方则使用北卷进行考核,弥补了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对科举制度造成的影响,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公平公正。”<br /><br />“可以这么说,朱元璋在华夏历史上选拔人才最重要的通道,也就是科举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r /><br />朱辰说的这些,朱元璋在明史上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br /><br />但是朱辰对他不吝赞美之词,他却没有骄傲,因为他跟朱辰熟悉以后发现,朱辰喜欢先捧起来,然后再摔下来。<br /><br />果不其然。<br /><br />朱辰话锋一转,道:“但是朱元璋完善过的科举制度还是存在不少瑕疵,甚至给大明后期埋下了隐患。”<br /><br />埋下隐患?<br /><br />朱元璋不由得眉头一皱,有这么严重?<br /><br />请收藏本站:https://www.moxiangge.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moxiangge.cc <br /><br />\n\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