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妤仪解开水囊,湿润的清水立即涌出,地上昏厥的女人下意识舔舐着清水。<br />
跪在一边的女童看着面前人的动作,反应过来这群衣着华丽的贵人是在救人,不像城中的高官那样对他们动辄驱赶,嘤嘤低泣。<br />
“谢谢姐姐!谢谢大哥哥!”<br />
小姑娘一遍遍重复,一遍遍磕着头,元妤仪瞥见她干裂苍白的嘴唇,将水囊递过去道:“你也喝点水吧。”<br />
女童一个劲的摇头,目光黏在母亲身上,推辞道:“姐姐,我不渴,给我阿娘喝就行……”<br />
她虽拒绝,看着那水囊,舌尖却不自觉地舔舔上唇,懂事的让人心疼。<br />
谢洵见状上前,右手手指搭在女人脖颈动脉上,感知到跳动,对元妤仪点点头。<br />
元妤仪了然,摸了摸女童的发顶,温声道:“放心,你娘没事了,若是等你娘醒了,见你病倒,她会更难过的。”<br />
小女孩看了看自己的娘亲,又对上面前大姐姐温柔可亲的目光,这才下定决心似的接过水囊,贪婪地喝起来。<br />
两人耐心地等她喝完,又给女童递了几块糕点,小女孩的眼里带着不加掩饰的孺慕。<br />
而原本失血晕倒的女人也缓缓醒转,见到守着女童身边的两个人一惊,忙后挪两步。<br />
小女孩忙抱住女人的胳膊,哑声道:“阿娘,是这个姐姐和哥哥救了我们,姐姐还给我们水喝,他们是好人。”<br />
女人后知后觉地抿到湿润的唇角,反应过来,“多谢二位贵人相助。”说着头便要往地上磕。<br />
“大嫂不必拘礼。”元妤仪将她扶起。<br />
谢洵看着面容憔悴却恢复稍许血色的女人,半蹲在她们身边,仿佛随口询问。<br />
“大嫂可是本地人吗,怎的落魄到如此地步?”<br />
女人闻言,眸中流露几分悲怆,将女儿抱在怀中,含泪点头。<br />
“我们是兖州城郊的百姓,因逢旱灾,粮食颗粒无收,城中米价堪比金银,我们实在无法,这才出城寻活路……”<br />
谢洵看着她的目光更幽深,直觉这女子只说天灾,却未说起那城中的官吏。<br />
果然下一刻,缩在母亲怀中的小女孩动了动身子,疑惑道:“阿娘,我们不是被人赶出来的吗?”<br />
女子闻言,连忙捂住小女孩的嘴,又冲谢洵和元妤仪歉疚道:“恩人勿怪,小孩子不懂事,口无遮拦。”<br />
元妤仪察觉出她的隐瞒,直视着女子躲闪的目光,“大嫂,天灾之下府衙未曾开仓放粮,却逼迫你们背井离乡,是官吏之错,你不必害怕。”<br />
谢洵颔首认同,将手中的食盒放在她们母女身旁,语调平静,“还望您能将城中情况悉数告知。”<br />
女人思忖片刻,瞥了一眼身后根本看不清楚的兖州城,又揉了揉怀中女儿乱糟糟的头发,终是下定决心般开口。<br />
“实不相瞒,我们这群人都是兖州城西的平民百姓,平日靠种地抑或办些小买卖谋生,可是今年的情况……”<br />
女子满含悲戚地望着眼前的一男一女,叹道:“逼我们去死的,除了天灾,更是人祸啊!”<br />
女童抹去女子的泪水,小小的身影微颤,哑声道:“阿娘别哭……”<br />
小女孩转过头,一双漆黑的眼珠望着元妤仪,声音中还带着后怕,“姐姐,我好饿,阿娘和伯伯婶娘去讨饭,可是他们打阿娘。”<br />
女人低垂着头,不发一言。<br />
元妤仪蹲下身子握住女子的手,恍然发现她露出的胳臂上尽是被殴打出的淤青,骇人至极。少女身形一僵,眼眶酸涩滚烫,良久,只低声承诺,“大嫂放心,我们正是此次负责赈灾的朝廷官员,定会为兖州百姓主持公道。”<br />
说罢留下水囊和食盒,起身离开时却几乎站不稳,谢洵扶住她小臂,不动声色地为她按了按手背合谷穴,缓解心神。<br />
“按压合谷穴可抑头痛,缓解心神不宁之症,臣举止唐突,殿下勿怪。”<br />
元妤仪掀开眼帘,目光落在手背上的那两根修长手指,似是有些无奈,“你怎么什么都会?”<br />
谢洵神色如常答,“略通皮毛而已。”<br />
在侯府无人为母亲延请郎中治病,他只好整宿整宿地翻医术寻良方,可母亲的病是心病,又岂是几副药可以治好的呢?<br />
元妤仪见他眼睫低垂,便知道他恐怕是想起了从前在侯府中的那些事。<br />
什么略通皮毛?其实是久病成医吧。<br />
两人默契地避开了这个话题,而那边的季浓卫疏等人也安抚好了灾民,水和食物悉数分发。<br />
季浓将手中的长剑收鞘,沉声唤道:“殿下。”一对远山眉略带愁容。<br />
元妤仪知道她的想法。<br />
任谁见到此番景象,心中也不能保持镇静,更做不到完全的视而不见。<br />
在千里之外的上京,那些朝臣只是看到了字面上的“千里无禾,饿殍遍野。”<br />
可他们此刻就站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亲眼看见了百姓的凄苦与悲伤,心中的煎熬只会更甚。<br />
元妤仪没说话,只是看向站在季浓身侧的卫疏。<br />
上京宛如金银堆,诸多朝臣中,能称上一句“文官清流”的只有卫陆两家。<br />
卫疏又是卫老尚书唯一的孙儿。<br />
“卫公子,本宫可以派人送你回去。”元妤仪看着身上锦袍已经破了几道口子,灰头土脸的卫疏,出声询问。<br />
他此次随行本就在元妤仪意料之外,如今兖州情况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元妤仪不想让远在上京的卫老尚书担忧。<br />
卫家公子是上京风流人物之首,如今风尘仆仆到了兖州,哪里还能看得出一点风流卫郎的模样?<br />
季浓闻言也附和道:“你文不成武不就,一直跟着我们做什么?回去写了退婚书抓紧送去汝南吧,季家那群长辈可不好糊弄。”<br />
卫疏眉头却越皱越紧,咬牙对元妤仪拱手推辞,“在下多谢公主好意,只是祖父本意想让我随行锻炼,绝无半途而废的道理。”<br />
说罢他不满地瞥了季浓一眼。<br />
为什么她天天满脑子除了帮靖阳公主,便是千方百计地与他退婚。<br />
谢洵将卫疏望着季浓的眼神收入眼底,又想到卫老尚书临走时的嘱托。<br />
“若能心意相通,自是两家幸事;若是冤家路窄,择衍执意退婚,也不算棒打鸳鸯。”<br />
现在看来,是郎有意而妾无情。<br />
要退婚的,分明是季姑娘。<br />
卫疏不愿,元妤仪自然也不会强迫送他离开,只是这位卫公子的心思不加遮掩,目光落在季浓身上,带着几分不满的怨怼。<br />
卫疏本就生得桃花眼,饶是疏朗剑眉,也抵不住有些女相,对季浓的情绪愈发遮不住,人也显得格外委屈。但他的在意对元妤仪来说并非坏事。<br />
反而是季浓对此毫无察觉。<br />
元妤仪眉梢一挑,唇角久违地翘起。<br />
她双手自然而然地垂在小腹前,再一抬眸正撞上人群中谢洵望过来的眼神。<br />
同样是含笑的,轻松的,带着些许温情。<br />
自离京的那一日起,谢洵便像套上了一层枷锁,身形削瘦落寞,强撑着精神打点这一路上的大小事宜。<br />
而此刻那些令他倍感压力的过往如云烟消散,露出原本清隽出尘的眉眼。<br />
谢洵凝视着元妤仪,不退不避。<br />
克制的目光中带着温柔,眼底冷漠的冰块彻底融化成一池春水,似乎要将面前笑靥如花的少女一寸寸刻进心底。<br />
第36章 心安<br />
元妤仪直直地望进他的眼底, 心中泛起一股莫名的情绪,仿佛立在风中被人轻轻撩起发丝。<br />
谢洵眼中的笑意却愈发温柔。<br />
她没有躲开他。<br />
这段日子,元妤仪也陷在歉疚的情绪中难以控制, 他怕自己的心意会带给她压力,同样克制。<br />
可是方才见到她露出久违的笑颜,谢洵却鬼使神差地望向她,心底的阴霾一扫而空。<br />
此刻他希望公主能一直如此, 随心所欲,不受世间清规礼法拘束, 亦可以一种蔑视的态度应对旁人质疑的目光。<br />
脑海中闪过元妤仪看向方才那对母女的悲悯目光, 谢洵的心又不自觉沉了一分。<br />
兖州灾情在贪官污吏的影响下,相较普通天灾更加严重, 长此以往, 必定引发暴动。<br />
谢洵从前并没有这样挂念百姓的想法, 对他来说活着的唯一目的便是为陆家翻案, 圆母亲临终前的遗愿。<br />
陈郡谢氏与他无关。<br />
天下江山与他无关。<br />
至于黎民百姓亦是如此。<br />
可是现在谢洵的想法却在逐渐转变,或许从目光下意识地追随着元妤仪时就发生了变化。<br />
他本可以游离于朝局之外, 保全自身, 却还是忍不住躬身入局, 以命相博, 甚至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同江相一党僵持。<br />
对兖州的情况亦是如此。<br />
天下每个角落, 每个城池里每天都会有死去的人,吊死者,自戕者, 吞毒者, 溺死者……<br />
更有甚者连死因都不明,谢洵原本觉得无所谓。<br />
生老病死, 各有归宿而已。<br />
可元妤仪在乎,她怜悯每一个受天灾人祸欺凌的百姓,哪怕她本是尊贵无双的公主,本可以高高在上,不理会这世间一切。<br />
可是她同情,她难过。而谢洵会因她的悲伤而心如刀绞,他会心痛元妤仪沉默的视线,所以他要想法设法去改变兖州百姓凄苦的现状。<br />
只为求她心安。<br />
……<br />
一行人的效率很高,再加上方才亲眼见到了沿路灾民的惨状,脑中都仿佛绷紧着一根弦。<br />
申时一刻,众人已经抵达兖州城。<br />
路上,曾有随行侍卫小声讨论,“怎么离兖州城越近,这里的灾民反而越少?看着灾情不似方才严重。”<br />
谢洵和元妤仪未答,却都想起了那女子说的话,他们是被这城中的官吏乱棍赶出来的。
跪在一边的女童看着面前人的动作,反应过来这群衣着华丽的贵人是在救人,不像城中的高官那样对他们动辄驱赶,嘤嘤低泣。<br />
“谢谢姐姐!谢谢大哥哥!”<br />
小姑娘一遍遍重复,一遍遍磕着头,元妤仪瞥见她干裂苍白的嘴唇,将水囊递过去道:“你也喝点水吧。”<br />
女童一个劲的摇头,目光黏在母亲身上,推辞道:“姐姐,我不渴,给我阿娘喝就行……”<br />
她虽拒绝,看着那水囊,舌尖却不自觉地舔舔上唇,懂事的让人心疼。<br />
谢洵见状上前,右手手指搭在女人脖颈动脉上,感知到跳动,对元妤仪点点头。<br />
元妤仪了然,摸了摸女童的发顶,温声道:“放心,你娘没事了,若是等你娘醒了,见你病倒,她会更难过的。”<br />
小女孩看了看自己的娘亲,又对上面前大姐姐温柔可亲的目光,这才下定决心似的接过水囊,贪婪地喝起来。<br />
两人耐心地等她喝完,又给女童递了几块糕点,小女孩的眼里带着不加掩饰的孺慕。<br />
而原本失血晕倒的女人也缓缓醒转,见到守着女童身边的两个人一惊,忙后挪两步。<br />
小女孩忙抱住女人的胳膊,哑声道:“阿娘,是这个姐姐和哥哥救了我们,姐姐还给我们水喝,他们是好人。”<br />
女人后知后觉地抿到湿润的唇角,反应过来,“多谢二位贵人相助。”说着头便要往地上磕。<br />
“大嫂不必拘礼。”元妤仪将她扶起。<br />
谢洵看着面容憔悴却恢复稍许血色的女人,半蹲在她们身边,仿佛随口询问。<br />
“大嫂可是本地人吗,怎的落魄到如此地步?”<br />
女人闻言,眸中流露几分悲怆,将女儿抱在怀中,含泪点头。<br />
“我们是兖州城郊的百姓,因逢旱灾,粮食颗粒无收,城中米价堪比金银,我们实在无法,这才出城寻活路……”<br />
谢洵看着她的目光更幽深,直觉这女子只说天灾,却未说起那城中的官吏。<br />
果然下一刻,缩在母亲怀中的小女孩动了动身子,疑惑道:“阿娘,我们不是被人赶出来的吗?”<br />
女子闻言,连忙捂住小女孩的嘴,又冲谢洵和元妤仪歉疚道:“恩人勿怪,小孩子不懂事,口无遮拦。”<br />
元妤仪察觉出她的隐瞒,直视着女子躲闪的目光,“大嫂,天灾之下府衙未曾开仓放粮,却逼迫你们背井离乡,是官吏之错,你不必害怕。”<br />
谢洵颔首认同,将手中的食盒放在她们母女身旁,语调平静,“还望您能将城中情况悉数告知。”<br />
女人思忖片刻,瞥了一眼身后根本看不清楚的兖州城,又揉了揉怀中女儿乱糟糟的头发,终是下定决心般开口。<br />
“实不相瞒,我们这群人都是兖州城西的平民百姓,平日靠种地抑或办些小买卖谋生,可是今年的情况……”<br />
女子满含悲戚地望着眼前的一男一女,叹道:“逼我们去死的,除了天灾,更是人祸啊!”<br />
女童抹去女子的泪水,小小的身影微颤,哑声道:“阿娘别哭……”<br />
小女孩转过头,一双漆黑的眼珠望着元妤仪,声音中还带着后怕,“姐姐,我好饿,阿娘和伯伯婶娘去讨饭,可是他们打阿娘。”<br />
女人低垂着头,不发一言。<br />
元妤仪蹲下身子握住女子的手,恍然发现她露出的胳臂上尽是被殴打出的淤青,骇人至极。少女身形一僵,眼眶酸涩滚烫,良久,只低声承诺,“大嫂放心,我们正是此次负责赈灾的朝廷官员,定会为兖州百姓主持公道。”<br />
说罢留下水囊和食盒,起身离开时却几乎站不稳,谢洵扶住她小臂,不动声色地为她按了按手背合谷穴,缓解心神。<br />
“按压合谷穴可抑头痛,缓解心神不宁之症,臣举止唐突,殿下勿怪。”<br />
元妤仪掀开眼帘,目光落在手背上的那两根修长手指,似是有些无奈,“你怎么什么都会?”<br />
谢洵神色如常答,“略通皮毛而已。”<br />
在侯府无人为母亲延请郎中治病,他只好整宿整宿地翻医术寻良方,可母亲的病是心病,又岂是几副药可以治好的呢?<br />
元妤仪见他眼睫低垂,便知道他恐怕是想起了从前在侯府中的那些事。<br />
什么略通皮毛?其实是久病成医吧。<br />
两人默契地避开了这个话题,而那边的季浓卫疏等人也安抚好了灾民,水和食物悉数分发。<br />
季浓将手中的长剑收鞘,沉声唤道:“殿下。”一对远山眉略带愁容。<br />
元妤仪知道她的想法。<br />
任谁见到此番景象,心中也不能保持镇静,更做不到完全的视而不见。<br />
在千里之外的上京,那些朝臣只是看到了字面上的“千里无禾,饿殍遍野。”<br />
可他们此刻就站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亲眼看见了百姓的凄苦与悲伤,心中的煎熬只会更甚。<br />
元妤仪没说话,只是看向站在季浓身侧的卫疏。<br />
上京宛如金银堆,诸多朝臣中,能称上一句“文官清流”的只有卫陆两家。<br />
卫疏又是卫老尚书唯一的孙儿。<br />
“卫公子,本宫可以派人送你回去。”元妤仪看着身上锦袍已经破了几道口子,灰头土脸的卫疏,出声询问。<br />
他此次随行本就在元妤仪意料之外,如今兖州情况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元妤仪不想让远在上京的卫老尚书担忧。<br />
卫家公子是上京风流人物之首,如今风尘仆仆到了兖州,哪里还能看得出一点风流卫郎的模样?<br />
季浓闻言也附和道:“你文不成武不就,一直跟着我们做什么?回去写了退婚书抓紧送去汝南吧,季家那群长辈可不好糊弄。”<br />
卫疏眉头却越皱越紧,咬牙对元妤仪拱手推辞,“在下多谢公主好意,只是祖父本意想让我随行锻炼,绝无半途而废的道理。”<br />
说罢他不满地瞥了季浓一眼。<br />
为什么她天天满脑子除了帮靖阳公主,便是千方百计地与他退婚。<br />
谢洵将卫疏望着季浓的眼神收入眼底,又想到卫老尚书临走时的嘱托。<br />
“若能心意相通,自是两家幸事;若是冤家路窄,择衍执意退婚,也不算棒打鸳鸯。”<br />
现在看来,是郎有意而妾无情。<br />
要退婚的,分明是季姑娘。<br />
卫疏不愿,元妤仪自然也不会强迫送他离开,只是这位卫公子的心思不加遮掩,目光落在季浓身上,带着几分不满的怨怼。<br />
卫疏本就生得桃花眼,饶是疏朗剑眉,也抵不住有些女相,对季浓的情绪愈发遮不住,人也显得格外委屈。但他的在意对元妤仪来说并非坏事。<br />
反而是季浓对此毫无察觉。<br />
元妤仪眉梢一挑,唇角久违地翘起。<br />
她双手自然而然地垂在小腹前,再一抬眸正撞上人群中谢洵望过来的眼神。<br />
同样是含笑的,轻松的,带着些许温情。<br />
自离京的那一日起,谢洵便像套上了一层枷锁,身形削瘦落寞,强撑着精神打点这一路上的大小事宜。<br />
而此刻那些令他倍感压力的过往如云烟消散,露出原本清隽出尘的眉眼。<br />
谢洵凝视着元妤仪,不退不避。<br />
克制的目光中带着温柔,眼底冷漠的冰块彻底融化成一池春水,似乎要将面前笑靥如花的少女一寸寸刻进心底。<br />
第36章 心安<br />
元妤仪直直地望进他的眼底, 心中泛起一股莫名的情绪,仿佛立在风中被人轻轻撩起发丝。<br />
谢洵眼中的笑意却愈发温柔。<br />
她没有躲开他。<br />
这段日子,元妤仪也陷在歉疚的情绪中难以控制, 他怕自己的心意会带给她压力,同样克制。<br />
可是方才见到她露出久违的笑颜,谢洵却鬼使神差地望向她,心底的阴霾一扫而空。<br />
此刻他希望公主能一直如此, 随心所欲,不受世间清规礼法拘束, 亦可以一种蔑视的态度应对旁人质疑的目光。<br />
脑海中闪过元妤仪看向方才那对母女的悲悯目光, 谢洵的心又不自觉沉了一分。<br />
兖州灾情在贪官污吏的影响下,相较普通天灾更加严重, 长此以往, 必定引发暴动。<br />
谢洵从前并没有这样挂念百姓的想法, 对他来说活着的唯一目的便是为陆家翻案, 圆母亲临终前的遗愿。<br />
陈郡谢氏与他无关。<br />
天下江山与他无关。<br />
至于黎民百姓亦是如此。<br />
可是现在谢洵的想法却在逐渐转变,或许从目光下意识地追随着元妤仪时就发生了变化。<br />
他本可以游离于朝局之外, 保全自身, 却还是忍不住躬身入局, 以命相博, 甚至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同江相一党僵持。<br />
对兖州的情况亦是如此。<br />
天下每个角落, 每个城池里每天都会有死去的人,吊死者,自戕者, 吞毒者, 溺死者……<br />
更有甚者连死因都不明,谢洵原本觉得无所谓。<br />
生老病死, 各有归宿而已。<br />
可元妤仪在乎,她怜悯每一个受天灾人祸欺凌的百姓,哪怕她本是尊贵无双的公主,本可以高高在上,不理会这世间一切。<br />
可是她同情,她难过。而谢洵会因她的悲伤而心如刀绞,他会心痛元妤仪沉默的视线,所以他要想法设法去改变兖州百姓凄苦的现状。<br />
只为求她心安。<br />
……<br />
一行人的效率很高,再加上方才亲眼见到了沿路灾民的惨状,脑中都仿佛绷紧着一根弦。<br />
申时一刻,众人已经抵达兖州城。<br />
路上,曾有随行侍卫小声讨论,“怎么离兖州城越近,这里的灾民反而越少?看着灾情不似方才严重。”<br />
谢洵和元妤仪未答,却都想起了那女子说的话,他们是被这城中的官吏乱棍赶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