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人手有的是
沉默许久后,魏藻德依然不愿妥协。<br /><br />“倘若陛下坚持改科举之制,臣……乞骸骨!”<br /><br />朱由检沉下脸:“你在威胁朕?”<br /><br />“臣不敢!”<br /><br />魏藻德低着头,说道:“臣对上不能劝阻陛下,对下不能为群臣发声,无法胜任内阁首辅之位,只能退出朝堂,回家种几亩薄田,安度晚年。”<br /><br />朱由检突然问道:“把你能的,你会种地吗?”<br /><br />魏藻德有些不知所措,心中暗道,现在是会不会种地的问题吗?<br /><br />你要改科举,就是与天下士绅为敌,就是动大明的根基!<br /><br />我这个内阁首辅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我不干了还不行吗!<br /><br />“臣不会种地,可以租给佃户。”<br /><br />“然后呢?”<br /><br />“然后……收租子就够了。”<br /><br />“租你的佃户怎么办?”<br /><br />魏藻德对这些问题很是不解,却还是耐着性子说道:“佃户没有自己的田,他们租种别人的土地,收获粮食后,官府收税,再交了租,剩下的粮食都是自己的。”<br /><br />“那好,你跟朕算一笔账,一户就按照三口人来算,一名佃户需要租种多少土地才能养活一家三口?”<br /><br />“大概,大概……五亩就够了,如果收成不好,可能需要多些。”<br /><br />“一个人种五亩地,假设他不生病,也不考虑灾年,每日辛勤耕作也就能养活三口人,如果他家里的孩子长大成人,吃穿用度都要增加,还要考虑娶妻生子,五亩地怕是不够吧?”<br /><br />魏藻德不禁笑了笑,说道:“陛下此言差矣,孩童长到八九岁,就可以帮着家里干活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是壮劳力了。”<br /><br />“八九岁就开始干活,十几岁就下地耕作,他们可有时间读书?”<br /><br />“他们……为何要读书?”<br /><br />朱由检脸色突然变得阴沉,带着些许愤怒,说道:“不读书,如何能进入朝堂?”<br /><br />“难道他们就活该一辈子种地,祖祖辈辈种地?”<br /><br />“当你们住着宽敞的四合院,他们只能一家人挤在茅草房,祈祷不要下雨,否则屋顶要漏水。”<br /><br />“当你们享受着美酒佳肴的时候,他们只能吃着难以下咽的蒸饼,甚至连吃上蒸饼都是奢侈。”<br /><br />“谁都知道读书可以考取功名,可以光宗耀祖,可是,那些每日在田间劳作的百姓,他们有读书的资格吗?”<br /><br />“魏藻德,你是状元出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不需要朕跟你解释吧?”<br /><br />“如果朕不能为百姓谋福祉,百姓们凭什么要拥戴朕?”<br /><br />“你刚刚说,朕改了科举,必会引发朝堂动荡,可是,在朕看来,不改科举,大明只有死路一条!”<br /><br />魏藻德静静听着,不知不觉,后背已经被冷汗浸透。<br /><br />天下读书人都会把为民做主四个字挂在嘴边,可是,谁才是民?<br /><br />田间耕作的百姓,是不是民?<br /><br />想到这里,刚刚坚定反对改科举的态度,竟然开始出现动摇。<br /><br />“可是,太祖皇帝在开国之初,便将天下百姓以户籍划分,农户就是农户,军户就是军户,如此方能保万世太平……”<br /><br />“还万世呢?若非朕主动出击,李自成都打到北京城了!”<br /><br />魏藻德终于沉默了,因为不占理,没什么好说的。<br /><br />朱由检缓了缓,又说道:“朕刚刚有些激动,但不是针对你,希望你能理解。”<br /><br />“臣明白!”<br /><br />魏藻德赶忙答应一声,然后问道:“请问陛下,准备怎么改?”<br /><br />朱由检说道:“朕准备组建科学院,并在科举中加入一些新的学科,比如算术,农学、医学、建筑、水利,物理,化学,等等,从每年的科举中选取对科学感兴趣的学子,进入科学院深造。”<br /><br />魏藻德挠了挠头:“这算术,农学、医学……臣还能理解,如户部每年统计钱粮,就需要算术方面的人才,至于物理和化学……请恕臣孤陋寡闻,实在是没听说过。”<br /><br />“物理便是万物之理,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细微成分,比如火药为何爆炸,如何改良配方才能达到最大威力,都需要物理化学的专业知识。”<br /><br />魏藻德似懂非懂,说道:“格物致知,探究的这个理……”<br /><br />“你可以将其理解为物理!”<br /><br />“原来如此,臣明白了。”<br /><br />魏藻德点点头,然后说道:“我大明实行科举两百余年,如果突然改变,对读书人群体冲击太大,怕适得其反,臣建议,当徐徐图之。”<br /><br />“哦?说说你的建议。”<br /><br />“臣以为,不如将这些新鲜玩意放在乡试当中,考中举人者,可以直接进入当地衙门为官,却要从九品做起,如此便不会影响会试,不知陛下认为如何?”<br /><br />朱由检细细思索,魏藻德果然够精明,如果不动会试,反对的声音肯定要少很多。<br /><br />乡试和会试天差地别,中举最多就是有了会试资格,或者可以后补个地方小官,会试若中了,便可以直接进入权力中枢,即便是三甲同进士,最差的结果也是一方知县。<br /><br />现在将科学放在乡试,主要用以补充地方衙门,根本不会威胁到进京赶考的那些人。<br /><br />而那些人,才是真正垄断科举的士绅望族。<br /><br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平稳过渡,避免引发动乱,但是,人才需要在地方沉淀一段时间,没个三年五年,不可能升上来。<br /><br />组建科学院已经刻不容缓,没有时间去沉淀了。<br /><br />“你这个建议倒是可行,不过,朕现在急需人才,西北有李自成,西南有张献忠,东北有建奴,草原上还有蒙古人,朕需要新式的火器,如今只靠着一个杨廷鉴和一个赵勉,根本不够用,朕等不得!”<br /><br />魏藻德抬头问道:“陛下准备组建科学院,是否与六部齐名?”<br /><br />“那是当然!”<br /><br />“臣建议,降一个级别。”<br /><br />“为何?”<br /><br />“求稳!”<br /><br />“求稳?”<br /><br />朱由检略微沉吟,然后点点头,说道:“那就这么定了,你下去后,即刻起草一份组建科学院的章程,尽快交给朕。”<br /><br />魏藻德说道:“臣还有个建议,是否稍微缓一缓?臣需要走访,给陛下拉拢些得力人手,大力提倡科学的好处,否则,百官视臣为陛下走狗,这件事就会很难办。”<br /><br />朱由检摆摆手:“人手有现成的,你直接去刑部大牢,关着几十个呢!”<br /><br />魏藻德闻言,先是一愣,紧接着自嘲地摇了摇头。<br /><br />“陛下英明,臣告退!”<br /><br />刚刚聊的太投入,都忘记了,今日前来就是为了求情。<br /><br />刑部一下子收押几十人,还都是年轻官员,若处理不当,要出大事的!<br /><br />真是没想到,原来人家在这里等着呢!<br /><br />请收藏本站:https://www.wxzhimen.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wxzhimen.cc <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