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不赞同立马北伐
大明的发展,正式被朱雄英推动。<br /><br />马秀英只负责把握大方向,具体的全部放权给朱雄英决定。<br /><br />如此以来,名声是马秀英的,但是事情是朱雄英办的,但这是朱雄英想要的。<br /><br />一朝是盛世,远没有两朝盛世来得精彩。<br /><br />朱雄英要让自己奶奶祖凭孙贵!<br /><br />后人谈起我祖孙两朝皆为千古盛世,何其美哉?<br /><br />朱元璋定下来的那些陋习,被通融废除,不再限制百姓自由,不再限制百姓职业。<br /><br />百姓再也不用只有子承父业这一条路了。<br /><br />女帝执政,太孙辅国,大明一片欣欣向荣之景。<br /><br />朱雄英的官场改制,是盛世之基。<br /><br />权力分散,官场的竞争就大了。<br /><br />现在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三品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官员的巅峰。<br /><br />但,不入二品,便是草木,随手可灭。<br /><br />又说,一品之下皆蝼蚁。<br /><br />不入一品,你压根体会不到执掌权力,宰执天下,你的念头可以决定天下数万万百姓命运的那种快感。<br /><br />我的意志,就是你们的命运。<br /><br />我的想法,就是你们的政策。<br /><br />官场改制,导致权力大大分散,那些执政一方的官员都受到委会的辖制,而且他们本身的权力也被分为好几份。<br /><br />你执政,你就只管怎么带动发展。<br /><br />至于经济、文化、宣传等等其他方面,自有副手负责。<br /><br />一个人一条心,心不齐,怎么对抗朝廷?<br /><br />朱雄英把看到的后世政策一一提出,然后经过讨论和试点,然后付诸实施。<br /><br />春去秋来,又是一年过去了。<br /><br />这一年,李文忠的骑兵训练的差不多了,只要朝廷一声令下,就可以北上克复草原。<br /><br />但朱雄英这次却不着急了,让北镇抚司的人先跟在草原上的了解一下草原的情况再说。<br /><br />不过,同时让李文忠备战。<br /><br />若圣旨降下,就要随时能够北上。<br /><br />同时,朱雄英也在让户部筹措粮草,北伐不难,难的是筹措北伐的粮草。<br /><br />不过还好伴随着土豆、红薯的种植,虽不说粮草多么有营养,但最起码饿不着了。<br /><br />别说吃肉了,只要能保证不饿着,那都算顶好的了。<br /><br />毕竟吃人两个字,是真能在具象化的。<br /><br />文人不是看不起武将保家卫国,而是看不起吃人的这种行为。<br /><br />军队战线拉得长,补给不一定次次都能供应得上,那没了补给怎么办?<br /><br />饿着吗?<br /><br />这个残酷的世道,本就是个吃人的世道。<br /><br />草原上。<br /><br />李景隆收到了北镇抚司转呈的朱雄英的信,阅完之后,李景隆提笔写了回信。<br /><br />不建议朱雄英现在就打。<br /><br />北元现在处于战备状态,是有准备的,如果打了,以大明的实力当然可以赢,但是付出的代价很大,不划算。<br /><br />李景隆写完自己的意见,又想办法联系上了北镇抚司的暗探,把信送回了京城。<br /><br />同时,也开始教导自己的儿子更多的东西了。<br /><br />没生他之前,他派不上用场。<br /><br />生了他之后,他还派不上用场。<br /><br />那他妈他不白生出来了吗?<br /><br />毕竟这反向和亲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打下北元啊。<br /><br />若还让大明付出那么大代价,那自己不是白和亲了吗?<br /><br />但是,李景隆这回还弄出了支线计划。<br /><br />那就是利用自己这所谓的妻子,也就是政治棋子,让她有空带儿子去各个部落转转,认识认识新朋友。<br /><br />孩子渐渐大了,总要有玩伴嘛。<br /><br />公主觉得有道理,就经常抱着儿子四处玩儿。<br /><br />此时这小子已经差不多两岁了,能听得懂一些东西了,在李景隆的耳濡目染下,这小子小小年纪就已经成了一名合格的演员。<br /><br />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br /><br />其实他们什么都懂,他们的那些行为只是在试探大人的底线,如果他一哭,大人就满足他,那这一招他将会无往不利。<br /><br />李景隆这边再行动,而他写的信快马加鞭送回了京城,送到了朱雄英的手上。<br /><br />朱雄英手里紧握着那封信,迈着沉重的步伐,径直走向马秀英的宫殿,他的心情异常凝重,因为这封信中的内容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福祉。<br /><br />当他终于来到马秀英面前时,朱雄英深吸一口气,将信递给了她,并详细地讲述了信中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担忧。<br /><br />马秀英静静地听完后,凝视着朱雄英,缓缓开口问道,“如果现在就派遣二十万大军北上,你觉得最终能有多少人活着归来?”<br /><br />朱雄英面露难色,摇了摇头,诚实地回答道,“孙儿不知。”<br /><br />毕竟朱雄英未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战事,实在难以预估,他所知道的都是从别人口里说出来的。<br /><br />马秀英微微颔首,语重心长地说:“雄英啊,你要知道,虽然北元如今已如强弩之末,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br /><br />他们若真的不顾一切地拼死抵抗,到了破釜沉舟的时候,我大明就算能赢,恐怕需要好几年。<br /><br />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从这场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都说北元衰落,可是大明又好到哪里去了?<br /><br />神州近百年陆沉,至今还没有完全缓过来,先前各地起义不断,真要是与北元决战,能赢恐怕也是惨胜。<br /><br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决定一战定乾坤,就得做好必赢的打算,而这个打算背后一定是用人命堆起来的,这你明白吗。”<br /><br />朱雄英认真地点点头,回应道,“孙儿明白,所以孙儿并未轻视北元,也没有掉以轻心。”<br /><br />马秀英见状,满意地笑了笑,继续说道,“古来征战几人回,雄英啊,若是有办法能大幅减少我军的伤亡,那么稍稍等待一段时间,奶奶觉得其实也并无大碍,你还年轻,未来的日子还很长,不必如此着急,有时候,过于急切反而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啊,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就如同烹饪一道精致的菜肴,需要耐心和细心,切不可急躁。”<br /><br />朱雄英虚心地聆听着马秀英的教诲,将她的每一句话都铭记在心。<br /><br />“孙儿明白,只是雪耻就在今朝,孙儿有些按耐不住罢了,能办到就想办,看来孙儿还是没能沉住气。”<br /><br />请收藏本站:https://www.wxzhimen.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wxzhimen.cc <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