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康熙盛世还是不盛世呢?
('第696章康熙盛世…还是不盛世呢?<br /><br />天幕上。<br /><br />横贯长空的光幕上书写四字。<br /><br />『康熙盛世』<br /><br />然而那金光芒射的四字之间,却有一颗白星点缀。<br /><br />……<br /><br />大秦。<br /><br />“太白经天……”<br /><br />嬴政等人望着不该出现的阴星太白,面面相觑。<br /><br />萧何皱眉奇怪道:<br /><br />“不应该啊,既然是盛世又怎么会有乱纪之事呢?”<br /><br />“莫不是……另一个李隆基?”<br /><br />几人一愣,不由想到那位极与极的两级反转。<br /><br />“这可说不准……”<br /><br />是啊,谁能想到大唐盛世转眼变成大唐崩坏了呢。<br /><br />……<br /><br />【康熙曾多次说过:“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总期藏富于民,使家给人足,则礼让益敦,庶几渐臻雍穆之治”,“庶臻于家给人足之风”】<br /><br />【这却不是口头禅,在三征噶尔丹之后,家给人足成为康熙为大清争正统的口号,不但乐于群臣如此颂扬,其本人亦以为庶几近之。】<br /><br />【而致力于承平盛世最为人称道者,莫过自康熙五十年(1711)起三年内蠲免天下一周,凡钱粮三千二百余万两。】<br /><br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又下达了一道震动天下的旨意:<br /><br />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br /><br />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岂特有益于民,亦一盛事也。】<br /><br />【这是一项极为重大的制度改革,也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br /><br />【因为从此之后,大清王朝税收的总数基本不再变化。】<br /><br />【大清每年所征地丁银,也就是农业税稳定在两千八九百万两,再加上关税等其他税收,年财政收入基本在四千万两左右。】<br /><br />【这是按康熙定下的“祖制”和“红线”,不管情况如何变化,皆不得突破这一数字。】<br /><br />……<br /><br />大唐。<br /><br />李承乾看了看天幕,又看向自家阿耶。<br /><br />“这是好事吧?”<br /><br />李世民有点拿捏不准。<br /><br />“就单看这道旨意,确实是好事。”<br /><br />“税收确实是非常之轻。”<br /><br />“也算一劳永逸的减轻百姓负担……就是……”<br /><br />“他是怎么在维持大战的同时,还能降下税收的?”<br /><br />李世民觉得自己的认知受到了挑战。<br /><br />打仗=花钱<br /><br />那花钱就一定要挣钱。<br /><br />朝廷怎么挣钱?<br /><br />提高税赋咯。<br /><br />“但总归是一件好事吧?”<br /><br />……<br /><br />“好事你个球啊。”<br /><br />李隆基看着杨玉环,恨铁不成钢道:<br /><br />“怎么?想事情只考虑一时不考虑万世啊?”<br /><br />“这不就是犯了朱元璋的错误吗!”<br /><br />杨玉环梗着脖子道:<br /><br />“你说那些大道理我不懂,你就说不管国家人口增长多少,永远不再增加税收这事你能做到吗!”<br /><br />“做不到就不要!”<br /><br />李隆基气得两根手指一夹,一把捏住那叭叭不停的小嘴。<br /><br />“朕问你,后面物价开始上涨,税收却不涨,国家的税收是正常还是亏损?”<br /><br />杨玉环对眼看着自己被捏起的嘟嘟嘴,又看了一眼李隆基。<br /><br />李隆基嫌弃的送开手指,杨玉环仰着修长脖颈,大声道:<br /><br />“不知道!”<br /><br />李隆基气乐了,<br /><br />啥都不知道,还啥都敢说。<br /><br />“行,那朕就告诉。”<br /><br />“如果物价涨了三倍但税收却不能同步增长,这也就意味国家的税收相当于缩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br /><br />“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了三分之二,它还能正常运行吗?!”<br /><br />“而国家一旦有重大突发事件,这种固化财政系统它能支持吗?”<br /><br />“当人口越来越多,供养的人越来越多,财政支出的需要也会不断增加。”<br /><br />“但皇帝又限制了永不加赋,不能再加税,地方官员会不会拼命在朝廷无法公开监管的“费”上想办法?”<br /><br />“最后,百姓承受的实际税费只会比其实更高。”<br /><br />杨玉环听得发懵,只能嗫嚅道:<br /><br />“那……永不加赋……是个幌子?”<br /><br />李隆基看着她这幅模样,无奈极了。<br /><br />“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br /><br />“只能说政策是好的,但限制的太死了……”<br /><br />“再者说,这也是后面的事了,最起码对当时的百姓是好事。”<br /><br />……<br /><br />{冷不丁一看,这事很好对吧。但要知道另一件事。}<br /><br />{明万历初年与清康熙末年的人丁数和征税田土数大体相当,而赋税收入却相差悬殊。}<br /><br />{清初常年赋税,仅地丁钱粮一项即高达三千万万两,几与明末赋税常额加上三饷总和相等。}<br /><br />{康熙之能实行大量蠲免,根本原因即在于高额赋税远远超出地方百姓的承受能力。}<br /><br />{而所谓蠲免,实则是将竭泽而渔亦无法征得的亏欠转化为朝廷恩惠。}<br /><br />{康熙在理智清明之时,未尝虑不及此。三十八年南巡,谕户部:“额赋浩繁,民生拮据,历年逋负计算日增。江苏、安徽所属旧欠带征钱粮几及百万。念小民方供新税,复急旧逋,物力维艰,势难兼办。”又曰:“历年正供钱粮,因输纳维艰,致多逋负。”}<br /><br />{但身为满人统治者,康熙又必须掩饰事实并歪曲历史:“朕屡经蠲免钱粮,何以仍然如此?想由明末伤残,本朝休养六十余年,元气尚未尽复。或有司不善抚循之过欤?”}<br /><br />{要不就是归咎小民不知节俭。“各省朕虽不时蠲免钱粮,屡加恩恤,而小民生计终属艰难。”}<br /><br />{李光地曾感叹:“朝廷一免江南银米即二百万,自古无如此之多者,只是天地间却不见有宽裕润泽之气。”}<br /><br />{“国家免钱粮动数百万,而民不感。”然而慑于康熙,只能将原因归结为“总是无好官”,“想是官不好”。}<br /><br />{但康熙一朝的财经赋税基本特征之一,就在于决不真正实行减轻赋额,而宁愿以不断蠲免逋欠来宣扬“爱养黎元”的“古今第一仁政”。}<br /><br />{否则,怎么造成大清得国最正的明证?}<br /><br />{而与之相应,便是各地大量积欠和新旧兼征,百姓永无喘息之日。}<br /><br />{只要稍检史料,就知三年蠲免全国一周之际,地方上仍积欠如旧。蠲免的实际效果与其政治意义截然有异,但众多史家依然津津乐道如不疲者。}<br /><br />……<br /><br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制度设计,康熙因此也确实成为被后世热烈颂扬的“千古明君”。】<br /><br />【清代后世皇帝一说起大清的成绩,第一项往往都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深仁厚泽,沦肌浃髓”。】<br /><br />【臣子们一提起这项仁政,当然更是称颂无已,称之为“天恩浩荡,亘古未有”,“此诚自古帝王所未闻之盛典,而我国家亿万世休养生息之政源也”。】<br /><br />【“永不加征之谕,皇祖有训”,“上稽百世以上,旁考四海以外,未有如我大清之轻赋者”。】<br /><br />……<br /><br />大清·雍正时期<br /><br />雍正捏着眉心,一阵阵的烦闷。<br /><br />别人不知,他却门清。<br /><br />盛世?盛你个球!<br /><br />“玛法真是千古明君啊。”<br /><br />雍正疲惫的睁眼看向一脸敬佩孺慕神色的弘历,沉声道:<br /><br />“康熙五十五年,江南总督赫寿因五十一年曾奉有免征比年所欠钱粮之旨,仍分年带征。”<br /><br />“随即上折奏以江南赋重,钱粮之多,本年钱粮尚且拖欠,而业已奉命豁免之钱粮,不但民力所不能完结,且民意亦以为业已豁免,顾不完结,实则兼征。”<br /><br />“故请依照陕西已行之例蠲免江南旧欠。”<br /><br />“你玛法批令缮本具奏。”<br /><br />“可待赫寿题奏至京,却为户部所格,以至次年三月未见施行。”<br /><br />“你可知为何?”<br /><br />弘历摇头实表不知。<br /><br />雍正闭上双目,手里转着十八子,往事依然历历在目。<br /><br />“原因是你玛法怀疑赫寿奏请恩蠲是受江南籍汉人赵申乔请托,以取悦地方。”<br /><br />“而赫寿疏中以西边正用兵饷之时,故旧欠未准蠲免,照依部议分年带征一语,令你玛法反感。”<br /><br />“你玛法表明战争绝不影响蠲免。”<br /><br />“所以,当年年底,你玛法得知准军侵入西藏、前线形势明显恶化,以至不得不向汉官曝白之际,宣称将东南和西北八省地丁屯卫银二百余万全部蠲免,并将安徽、江苏漕项免征一半。”<br /><br />弘历愣了一下,随即恍然道:<br /><br />“玛法坚持赈济蠲免,是担心汉人因准部之役而怀疑大清政权的稳定和承平盛世?”<br /><br />雍正不说话。<br /><br />弘历看着默认的阿玛,顺着话语也想到了康熙末年的事。<br /><br />雍正则又再次开口,只是语气莫名。<br /><br />“康熙五十八年,调集大军进藏,截留部分漕粮贮积东南以备赈。”<br /><br />“六十年夏,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麦已无收,民多饥馁。”<br /><br />“承平盛世已难于继续粉饰,清军亦无能深入进剿准噶尔。”<br /><br />“高额赋税使得以营造一个虚有其表的盛世,但同时又伤了清廷赖以树立的基础。”<br /><br />“你以为当了皇帝就能高枕无忧?”<br /><br />“错了……事情远非如蠲免、赈济表现的这样轻松。”<br /><br />……<br /><br />【康熙十分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br /><br />【清朝初年,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生产凋敝。清世祖顺治年间奖励垦荒,但收效甚微,于是,下令停止清初圈地弊政来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r /><br />【康熙执政期间,为招徕垦荒,修订顺治年间的垦荒定例,由原来最高限六年起科,改为“通计十年,方行起科”。】<br /><br />【还规定地方官能招徕垦荒者升迁,否则罢黜。】<br /><br />【实行“更名田”,将明藩王土地给与原种之人,改为民户,承为世业,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br /><br />【实行蠲免政策,以鼓励农业生产。】<br /><br />【又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从而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减轻了百姓负担。】<br /><br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五亿五千万亩到康熙末年超过了八亿亩,生产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的“康熙盛世”】<br /><br />【评价A级·得四分】<br /><br />……<br /><br />{分高了。}<br /><br />{康熙虽然在统一政治、廓清边疆方面功绩显赫,不过在皇权不下乡的农村土地上,成千上万中国人依然在痛苦的深渊中奋力挣扎。}<br /><br />{在税制与乡村行政等重要领域,康熙最终也未能做出积极有效的改变。}<br /><br />{他似乎认为,在既存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普查土地所有权。}<br /><br />{在税制方面,他也遵循晚明旧制,以丁役折换等值银两来纳税。}<br /><br />{税银仅有少部分留在地方,用以支付官吏与仆役的薪俸,或用作地方上的灾难救助和建设经费。}<br /><br />{所以,地方官吏必须另行征收大量的额外费用补充财政,不过大部分钱款都被官吏中饱私囊,给上级送礼,或孝敬京城官员,以期相关衙署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考课时能宽松一点。}<br /><br />{这种松懈状态,怕是担不起盛世二字。}<br /><br />{这话也不能这么说,还是要看是在什么角度看问题。}<br /><br />{就以当时的历史背景,能符合国家统一,疆域广大,民族协和,文化融合,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万国来朝。就算是盛世了。}<br /><br />{况且,在中国皇朝史上,统一王朝皇帝在位四十年以上的有六位:汉武帝、唐玄宗、明世宗、明神宗、清圣祖和清高宗。}<br /><br />{汉武帝有天汉民变、唐玄宗有安史之乱、明世宗嘉靖帝有庚戌之变、明神宗万历帝有萨尔浒之战、清高宗乾隆帝有王伦起义,而中原地区连续四十多年无战争的“太平之世”,只有康熙朝。}<br /><br />{五分摸不上是因为没清田地,但四分还是手拿把掐的。}<br /><br />……<br /><br />大清·乾隆时期<br /><br />无视掉那刺眼的高字。<br /><br />乾隆叹了口气。<br /><br />“清田……”<br /><br />前脚清田后脚就民变了!<br /><br />“哪那么容易啊。”<br /><br />……<br /><br />【用人识人:康熙用人不拘一格】<br /><br />【行兵打仗所用之人暂且不提。】<br /><br />【只有一事,就可奠基康熙用人之能。】<br /><br />【那就是治理黄河。】<br /><br />【《清圣祖实录》,留下了他大量关于治河问题的上谕。且每一项治河计划都由康熙帝直接裁定。】<br /><br />【且六次南巡主要目的都是视察河防。】<br /><br />【尤其是诸河臣的一系列重大治河决策,更多为康熙帝指授。】<br /><br />【康熙帝本人懂得治河,因而任用河臣也多得其人。】<br /><br />【有清一代治河名臣,如靳辅、于成龙、张鹏翮、赵世显,基本都出现在康熙时期,这不是偶然的。】<br /><br />【只有深明其事,才能深知善事之才。】<br /><br />【在康熙帝和治河诸臣的努力下,河工取得了很大成绩。】<br /><br />【康熙十六年以后,黄河大势平稳,虽有几次大雨大水之年,但极少发生决口,出现了四十年的安澜局面。】<br /><br />【评价S级·得五分】<br /><br />【后世影响:文字狱。】<br /><br />【康熙朝文字狱,其数量远不及雍正、乾隆两朝,但开了清朝文字狱的先例。】<br /><br />【为维护清帝自身皇权与满洲贵族特权,加以防范、打压,抹煞了理学的哲学思辨光华,消磨了自尊精神,钳制思想,限制舆论,日后恶果,值得深思。】<br /><br />【评级B级·得三分】<br /><br />【总分:二十七分】<br /><br />……<br /><br />就在前朝各帝看着后世影响一栏的评价若有所思时。<br /><br />许久不见的选择题再次出现!<br /><br />『康熙算不算千古一帝?』<br /><br />『选项一:算』<br /><br />『选项二:不算』<br /><br />请收藏本站:https://www.moxiangge.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moxiangge.cc <br /><br />\n\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