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千疮百孔的盛世
('第730章千疮百孔的盛世<br /><br />大清·乾隆时期<br /><br />“一派胡言!”<br /><br />乾隆拍案怒喝,紧绷的表情使得胡须也跟着摆动。<br /><br />“天下万民皆有衣食!”<br /><br />“说什么盛极而衰?!荒谬!”<br /><br />“朕难道是唐明皇那样的人物吗!”<br /><br />身边几人低头不语,唯有和珅小心翼翼道:<br /><br />“万岁爷一举一动皆是为国为民。”<br /><br />“看天幕所言,完全是底下的士绅欺上瞒下,不遵圣令,这怎么能怪万岁爷身上呢?”<br /><br />“真是毫无道理!”<br /><br />几人斜瞥了一眼和珅,依然没说话。<br /><br />乾隆看了眼和珅,又看了其他几人,忍不住冷哼一声。<br /><br />“是啊,就像这忠与奸,有人说自己是忠臣却与国无用。”<br /><br />“有人指责他人是奸臣,却能治国安民。”<br /><br />“谁忠谁奸,就在朕眼皮子底下。”<br /><br />永琰闻言也看向其余几人。<br /><br />他感觉这一幕有哪里不太对劲儿,又一时没想通。<br /><br />乾隆看着永琰懵懂的样子一阵心烦。<br /><br />“一个个的,毫无眼力!”<br /><br />他指着众人鼻子骂道:<br /><br />“不知道去寻纸笔把要发生的事都记下来吗!”<br /><br />“还要朕请你们吗?!”<br /><br />众人立刻起身向门外走去。<br /><br />乾隆脸色铁青的看着他们的背影,又看向天幕。<br /><br />“朕倒要看看,朕哪错了!”<br /><br />……<br /><br />【康乾时期,一方面封建政治、经济还在继续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巩固。】<br /><br />【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固有规律的支配下,这一时期,特别是乾隆中期以后,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br /><br />【其主要表现在人口的激增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br /><br />【土地兼并加剧和高利贷盘剥,给百姓带来极大痛苦。】<br /><br />【政治腐败和财政的严重拮据,百姓负担加重。】<br /><br />【大兴文字狱和大规模禁毁图书,钳制人民的言论思想。】<br /><br />【乾隆中期以后的一系列各族百姓起义,就是这些社会矛盾的总爆发。】<br /><br />……<br /><br />炎汉·光武帝时期<br /><br />刘秀看着这四条总结心生感慨。<br /><br />“这四条……都是亡国之因啊。”<br /><br />刘庄捧着脸坐在阴丽华身边,嘟囔着。<br /><br />“文字狱?我们可没有啊。”<br /><br />刘秀揣着袖子笑道:<br /><br />“这三个字用的有意思,文字之狱。”<br /><br />“你觉得秦始皇禁六国史书算不算文字狱?”<br /><br />刘庄愣了一下。<br /><br />刘秀继续笑道:<br /><br />“你觉得,党锢算不算文字狱?”<br /><br />“你觉得避讳是不是文字狱?”<br /><br />“历朝历代皆有限制言路之事,这不奇怪。”<br /><br />说着刘秀又看向天幕,轻声道:<br /><br />“你要想的是,历朝历代都钳民愚民,为什么就清朝会被天幕与后人指责。”<br /><br />刘庄突然回想起天幕所说过的一些事。<br /><br />“清朝上层知道外面的发展,却不允许百姓接触?”<br /><br />刘秀收敛了笑意,叹声道:<br /><br />“庄儿,如果有选择,父母只会给儿女选一条康庄大道的。”<br /><br />“也许儿女不喜欢,也会有埋怨。”<br /><br />“但到百年之后,儿女会理解。”<br /><br />“这就是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br /><br />“我前汉历代君王,或以民为子,或以国为子。”<br /><br />“其心其念皆是想国家鼎盛。”<br /><br />“但事不从人愿……”<br /><br />想到度田之事,刘秀也是一阵心郁。<br /><br />“自前汉之后,一代不如一代,但总归是以民为本。”<br /><br />“而到了明清……”<br /><br />刘秀觉得不提也罢。<br /><br />“前一个只想着吃老本。”<br /><br />“后一个只想着别惹事。”<br /><br />“心心念念都是为了自己如何如何。”<br /><br />“天幕没言明,但海外诸国恐怕是早已天翻地覆了。”<br /><br />……<br /><br />【首先说一下人口激增。】<br /><br />【自康熙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推行雍正“摊丁入亩”后,清朝人口迅速增加。】<br /><br />【但人口的快速增长超过了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人口的压力愈来愈大,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br /><br />【据统计,中国人口自汉代至鸦片战争前夕增长了七八倍,而耕地面积只增加了一倍左右,这说明每人平均占有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br /><br />【清初每户平均土地约有三十亩左右,雍正时为二十六七亩,到乾隆中期便只有五六亩。】<br /><br />【这个数字尽管由于田亩有隐蔽而不够精确,但每人平均耕地数愈来愈少,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br /><br />【这就必然造成粮食供应的紧张。】<br /><br />【粮食问题早在康熙时就已经存在“民生所以未尽殷阜者,良由承平既久,户口日蕃,地不加增,产不加益,食用不给,理有必然”】<br /><br />【而地少人多的矛盾到乾隆时更为突出。】<br /><br />【“朕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br /><br />【粮食紧缺已经是全国性的了,苏、松、杭、嘉、湖地区历史上是重要产米区,素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但是到了清朝粮食不能自给,严重到“每岁产米不敷数月口粮,全赖商贩接济”】<br /><br />【乾隆时,由于人口激增,引起粮价持续上涨,同康雍时期比较,粮价上升了四倍。】<br /><br />【在这种情况下,谁拥有更多的土地,谁就可以有更多的粮食,占有更多的社会财富。】<br /><br />【这就驱使人们热衷于购置土地,土地兼并问题更加严重起来。】<br /><br />……<br /><br />{记不清了,但好像马尔萨斯人口论描绘的就是这种情况。}<br /><br />{不用马尔萨斯,乾隆年间的进士洪亮吉就提出了人口增殖与粮食产量增加存在着矛盾的问题。}<br /><br />{他写的《意言》二十篇里的《治平》、《生计》诸篇,就说过人口思想问题。}<br /><br />{提出了人口增长过快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困难这一严重问题,并从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主张开荒移民,反对封山禁林。主张轻徭薄赋,反对横征暴敛。主张整顿吏治,反对巧取豪夺。主张临灾救济,反对不顾民命疾苦等等。}<br /><br />{咋就没想到殖民扩展呢?}<br /><br />{可能是因为本土领土够大吧,且人口分布不均匀。你像新疆、东北、青海等地尚有大片未开发的土地。}<br /><br />{这些地方可以通过移民填边的政策来缓解人口矛盾。}<br /><br />{而像英国,西班牙等殖民国家本土都很狭小。}<br /><br />……<br /><br />大唐。<br /><br />李世民坐在石墩上,手指轮点着石桌,闭目沉思。<br /><br />“殖民……”<br /><br />殖,生也、蕃也、长也。<br /><br />周天子封邦诸侯也是一种殖。<br /><br />问题在于,能不能有利可图?<br /><br />李世民想到了郑和下西洋。<br /><br />“当然是有利可图的……”<br /><br />“既然有利……那就能封邦……”<br /><br />他不由自主的看向一旁读书的小李治。<br /><br />大唐均田制的崩坏不就是地少人多吗。<br /><br />“可惜了明朝……”<br /><br />李世民现在有点能体会为什么后世子孙遗憾郑和下西洋这一行为的无疾而终了。<br /><br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br /><br />只要下西洋的行为能带来利益。<br /><br />海禁一开,无数人会蜂涌海外。<br /><br />无他,为财为利也。<br /><br />既能缓解矛盾,又能增加国税。<br /><br />一举两得。<br /><br />唯一可虑的就是,怎么破除师出无名的想法。<br /><br />周天子封邦可是灭了商朝才名正言顺的。<br /><br />李世民看着教导小李治的李承乾,有了个想法。<br /><br />“天下大同啊……教化万民啊……”<br /><br />“胡汉不分……中外一体……”<br /><br />……<br /><br />【乾隆时,高利贷和典当业非常活跃。】<br /><br />【通常是以子为母,利上加利。】<br /><br />【有的以七钱之本而索七八两之偿。】<br /><br />【甚至借二三十两未及一年,算至二三百两者,利率之高达十分、二十分乃至三十分。】<br /><br />【经营高利贷成了富贵人家聚敛社会财富的重要手段。】<br /><br />……<br /><br />{当然了,这是在说清朝。}<br /><br />{超过10%就是高利贷啊。}<br /><br />{那所有的网贷都是高利贷了。}<br /><br />{很多银行都是10-14左右吧?}<br /><br />{邮政给的年化利率是5.6%,但是额度只给我500块,我都不屑用。京东给我额度是六万多,但是年华利率23%,我都不敢用。}<br /><br />{网贷也是你要点的,银行手续麻烦你又没有,按照最新的规定超过24%才是高利贷,所以这些京东、支付宝、美团基本上都是23%24%,受国家保护的。}<br /><br />{目前法律上来讲,民间借贷的年化利率上限就是4倍LPR,金融机构的年化利率上限就是24%,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个上限是不合理的,因为很明显不符合市场实际情况嘛。}<br /><br />{比如说现在民间借贷,月利率基本都在2-3分以上,如果按照1分2这个标准,最起码90%的民间借贷都属于高利贷范围。}<br /><br />{……看出来了……都他妈勇士!都他妈想让作者死……}<br /><br />{啪!想死一边去死!别死在这!}<br /><br />……<br /><br />大宋·仁宗时期<br /><br />赵祯震惊了。<br /><br />“三四分还叫高利贷?”<br /><br />“这根本就是白借给你们啊。”<br /><br />司马光等人也很难理解。<br /><br />“后世子弟还是被养的太好了。”<br /><br />“这种利息完全就是白借,用这些钱做些小生意或者维持生活、考取功名。”<br /><br />“完全可以快速还清。”<br /><br />“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本金啊。”<br /><br />“是啊是啊,不懂他们有什么好抱怨的。”<br /><br />“就是,总不会是贷钱去买华贵之物吧?”<br /><br />“哈哈哈哈!永叔不愧号醉翁,竟说醉话!怎会有这等蠢才!”<br /><br />欧阳修想了想,也对。<br /><br />那些最最纨绔的膏粱子弟借贷赌博也是抱着挣钱的思想。<br /><br />别管能不能挣到,反正是这么想的。<br /><br />而借贷买东西又不是借钱买东西。<br /><br />借贷买东西那是给三分钱。<br /><br />谁会这么蠢啊?!<br /><br />不会的!<br /><br />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对不对。<br /><br />“哈哈哈哈!我还真是不喝既醉啊!”<br /><br />“哈哈哈哈!”<br /><br />群臣大笑,赵祯也捋须笑看着。<br /><br />……<br /><br />【我们前面说过,皇帝都沾点“秦皇汉武雄才大略病”】<br /><br />……<br /><br />嬴政:……<br /><br />刘彻:……<br /><br />……<br /><br />【乾隆到是没被这个病击倒,但被另一种“病”击倒了。】<br /><br />【本人定义为“李隆基活得久病”】<br /><br />……<br /><br />李隆基:……<br /><br />……<br /><br />【统治阶级凭借手中的大量不义之财,任意挥霍民脂民膏,生活极为奢侈腐化,乾隆就是一个挥霍无度的典型。】<br /><br />【他在位时先后六次“南巡”,每一次南巡都兴师动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怨声载道。】<br /><br />【初次南巡时,江南总督黄廷桂科派地方绅商承办差务,严催急督,民不堪其扰。】<br /><br />【刑部员外郎蒋楫独力在苏州捐办临幸大路,计费白银三十万两。】<br /><br />【每次南巡途中,地方官贡献土特产品皆有定例,从织绣龙袍、绫罗绸缎,到珍异器用、时鲜果品,应有尽有,所费动辄万金。】<br /><br />【如此劳民伤财,乾隆却全不在意,说:“朕清跸所经,观民问俗,关政治之大端,即动用数十万正帑,亦何不可!”】<br /><br />……<br /><br />大清·雍正时期<br /><br />“砰”的一声巨响!<br /><br />雍正将手里珠串摔在地上,怒不可遏道:<br /><br />“把他叫来!叫来!”<br /><br />身边的宦官低头道:<br /><br />“陛下,宝亲王还未……”<br /><br />雍正拍案怒声道:<br /><br />“那就抬来!抬来!”<br /><br />太监慌忙退下去。<br /><br />雍正则气的胸膛起伏不停。<br /><br />南巡花钱在他眼里不是最重要的。<br /><br />南巡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彰显,彰显武威、彰显国力、彰显盛世。<br /><br />问题在于弘历的态度!<br /><br />什么叫亦何不可?!<br /><br />“志得意满……”<br /><br />雍正咬牙切齿道:<br /><br />“眼皮子浅的蠢材!”<br /><br />……<br /><br />【乾隆还在全国各地大兴土木,修建了无数离宫别苑、寺院庙宇。】<br /><br />【著名的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都是在乾隆年间竣工的,所费以亿万计。】<br /><br />【为了装点门面,粉饰太平,乾隆五十年(1785)和六十一年(1795)还先后举办了两次盛大的宫廷宴会——千叟宴。】<br /><br />【第一次有两千人参加,第二次增加到五千人,两次盛会耗银数百万两。】<br /><br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br /><br />【乾隆挥霍浪费、一般的官员地主富商也都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br /><br />【乾隆前中期,年年国库收支每年都有节余。】<br /><br />【到了后期库存日见减少,财政有时入不敷出。】<br /><br />【其一个重要因素,是历年军费的开支,常占财政支出总额的一半左右。】<br /><br />【据不完全统计,准、回之役费帑三千三百余万两,两金川之役达七千余万两,台湾之役八百余万两,廓尔喀之役一千余万两,累计总额在一亿五千万两以上。】<br /><br />【这笔庞大的军费开支,大大削弱了清朝的财政基础,以上还只是就中央政府而言。】<br /><br />【至于为了支应战争的差役和物资所加给地方的负担更是很大数字,是无法估算的。】<br /><br />【再有乾隆中期以后,官俸支出也与日俱增。】<br /><br />【乾隆时官员机构臃肿,一职数官,一官数职,人浮于事的现象所在多有,维持这样庞大的官僚机构,也耗费了一大笔国家经费。】<br /><br />【据统计,乾隆三十一年(1766),官俸支出总数为五百四十三万两,约占财政总支出(三千余万两)的六分之一以上(不包括宗室王公的俸禄)。】<br /><br />【为了弥补财政的亏损,乾隆采取了许多措施,广开财源。】<br /><br />【其中最重要三项就是捐纳、商人报效。】<br /><br />【与议罪银。】<br /><br />我就是那个掉入提前消费陷阱的蠢材……<br /><br />……<br /><br />无奖竞猜。<br /><br />乾隆一朝最大的贪污头子是谁?<br /><br />请收藏本站:https://www.moxiangge.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moxiangge.cc <br /><br />\n\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