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咸丰:只要正心诚意,即可平定天下!
('第771章咸丰:只要正心诚意,即可平定天下!<br /><br />天幕上。<br /><br />年少削瘦的天子穿着一身藏蓝色大褂,站在御案前持笔书写着。<br /><br />案前,跪倒一片红色顶戴。<br /><br />……<br /><br />【穆彰阿,郭佳氏,乾隆四十七年(1782)生,满洲镶兰旗人。】<br /><br />【嘉庆十年(1805)中进士,入翰林院,散馆后在词臣上迁转。】<br /><br />【嘉庆十八年(1813)升礼部右侍郎,此后屡降屡升。】<br /><br />【道光五年(1825)以漕运总督襄办海运,开始受道光帝注重,召京后署理工部尚书。】<br /><br />【道光七年(1827)旨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次年任军机大臣。】<br /><br />【道光十七年(1837),为首席军机大臣,一直到道光驾崩,他都是道光最信赖的人。】<br /><br />……<br /><br />大宋·英宗时期<br /><br />赵曙看着皇帝与大臣的光影交错。<br /><br />长叹一口气。<br /><br />“一朝天子,一朝臣啊。”<br /><br />他又想起濮议之事,想起韩琦的站队。<br /><br />“几朝元老加重臣,都是人中之龙啊。”<br /><br />“咸丰……也是个倒霉孩子。”<br /><br />赵曙想着大清的形势。<br /><br />内忧外患。<br /><br />此时玩什么一朝天子一朝臣,真的好吗?<br /><br />……<br /><br />【道光二十九年,英国人入广州城被挫后,英国驻华公使文翰向国内报告,英国外相巴麦尊指示文翰继续交涉,并发下他本人致穆彰阿、耆英的照会。】<br /><br />【文翰因在广州与强硬的徐广缙无法打交道,便驾船北上,企图在吴淞打开缺口。】<br /><br />【道光三十年四月,文翰到达上海,与两江总督陆建瀛会谈,要求转递巴麦尊致穆彰阿、耆英的照会和他本人致耆英照会。】<br /><br />【陆建瀛先是拒绝,但听说英国将派船北上天津直隶,态度立即软了下来。】<br /><br />【咸丰收到陆建瀛的奏折,下旨:命陆建瀛劝文翰南下,有事只许与兼理五口通商事宜的徐广缙交涉。】<br /><br />【同时,他还发给徐广缙一旨,让他“坚明约束”,“折其虚,破其要挟。”】<br /><br />……<br /><br />大汉。<br /><br />“倒是有几分英主气象。”<br /><br />刘邦笑得散漫随意。<br /><br />咸丰的策略很简明。<br /><br />不与这些桀骜不驯的夷人们打交道,让善于制夷的大臣来办理此事。<br /><br />吕雉则笑得很讽刺。<br /><br />“坚明约束?”<br /><br />“这皇帝天真的要命。”<br /><br />……<br /><br />【巴麦尊的照会指责徐广缙危害中英“和好”关系,并要求在北京进行谈判,“商订其事”。】<br /><br />【这种直接照会京内大臣的告状做法,使咸丰认定英方在行反间计,陷害忠良徐广缙。】<br /><br />【而巴麦尊的照会不发给别人,偏偏发给穆彰阿、耆英,让咸丰对两人发生怀疑。】<br /><br />【同时,文翰给耆英的照会,内中有一段话:<br /><br />“兹以贵大臣本属贵国大员,熟悉外务事理,众所共知。更念本国前大臣等素与贵大臣频恒札商,极敦谊礼,衷怀欣慰,为此乘机备文,照会贵大臣阅悉。”】<br /><br />【咸丰看后,以耆英所奏用人行政理财诸端,持论过偏,传旨申斥。】<br /><br />【也就在这一时,咸丰以英人梗顽,命林则徐进京,听候简用。】<br /><br />……<br /><br />大唐·玄宗时期<br /><br />李隆基看着那句简短的文字。<br /><br />脸上的表情是哭笑不得。<br /><br />这种来自敌方的对耆英及其外交政策的赞扬,实实在在是帮倒忙。<br /><br />“此时朕才理解,前文说的因为翻译问题而大事的说法。”<br /><br />“确实像反间计啊。”<br /><br />对于大臣来说,最要命的就是敌人的夸奖。<br /><br />……<br /><br />【文翰没有罢休,他派翻译麦华陀前往天津投递文书,当地地方官奉旨予以拒绝,他本人在吴淞的活动也毫无效果,只能垂头丧气地返回香港。】<br /><br />【文翰的北上交涉无疾而终,给了咸丰信心。】<br /><br />【道光三十年十一月二十八(1850年12月1日)咸丰动手了。】<br /><br />【颁下一道朱谕《罪穆彰阿、耆英诏》】<br /><br />【紫禁城为之震动。】<br /><br />……<br /><br />天幕上。<br /><br />伏案狂书的皇帝抬起头。<br /><br />案上的谕旨长达千言。<br /><br />……<br /><br />大唐·高宗时期<br /><br />李治看着那长长的谕旨,轻声念着。<br /><br />“嗣后京外大小文武各官,务当激发天良,公忠体国,俾平素因循取巧之积习,一旦悚然改悔。”<br /><br />“毋畏难,毋苟安。”<br /><br />“凡有益于国计民生诸大端者,直陈勿隐,毋得仍顾师生之谊,援引之恩。”<br /><br />“守正不阿,靖共尔位。”<br /><br />“朕实有厚望焉。”<br /><br />李治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br /><br />“积郁胸臆久矣,方能一吐为快。”<br /><br />“其真情实感确实有少年天子那兴除时弊之气概了。”<br /><br />“可惜啊……”<br /><br />长孙无忌也暗叹一声。<br /><br />时代变了,皇帝。<br /><br />就算国计大端直陈勿隐又能怎样呢?<br /><br />它不要时间来进行吗?<br /><br />问题是,那群人会给你时间吗?<br /><br />……<br /><br />【朱谕颁下后,京内外大小臣工奔走捧读,齐声赞扬。】<br /><br />【皇帝把穆彰阿罢斥了,把耆英降革了,道光一朝病衰的妖氛铲除了。】<br /><br />【一切都好转了,这是用忠摈奸!】<br /><br />【合乎“历史逻辑”的!】<br /><br />【他们看到了新君的明察秋毫,看到了新君的有意振作,看到了清朝的希望!】<br /><br />……<br /><br />{合乎历史逻辑……真真是说透了……}<br /><br />{在中国传统历史学中有一固定模式:乱世的基本表征就是奸臣当道,一旦圣主罢斥群奸,起用忠良,定云雾重开,万众欢腾,王朝也会走向中兴。}<br /><br />{这一套路,经千年宣教,早已浇铸在咸丰心中,他真以为靠这一套自己就能做一名中兴的圣君。}<br /><br />……<br /><br />炎汉·灵帝时期<br /><br />刘宏突然有些坐立不安。<br /><br />“诸卿……这话朕怎么听得有些不对劲啊?”<br /><br />诸位大臣也都面面相觑。<br /><br />皇帝觉得不对劲,他们还觉得不对劲呢。<br /><br />这跟他们“朴素”的价值观很悖逆啊。<br /><br />这天下不就是用贤则明,用不贤则昏吗?<br /><br />……<br /><br />季汉·怀帝时期<br /><br />刘禅有事不决就相父。<br /><br />诸葛亮一开始也被贤与不贤的观念所束缚。<br /><br />但因为“事后诸葛亮”的特性,他比多数人有了更多时间去思考。<br /><br />“陛下,贤与不贤,究竟如何判断呢?”<br /><br />诸葛亮反问道:<br /><br />“若是一人背着千古骂名,暗里干的是利国利民的大事。”<br /><br />“他是贤还是不贤呢?”<br /><br />“贤,但在万人眼中他分明是个贼人。”<br /><br />“不贤,但他做的皆是活万家生民之事。”<br /><br />“这是贤与不贤所能限定的吗?”<br /><br />“反之亦然。”<br /><br />刘禅已经不是那个当初的刘禅了,他现在是『神·刘禅』<br /><br />“相父,朕悟了。”<br /><br />“贤与不贤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如何去做。”<br /><br />“所谓贤与不贤,其实是将己责推诿与他人。”<br /><br />“天子的事,自有天子承担。”<br /><br />……<br /><br />【就此,咸丰舒志、臣子们弹冠相庆。】<br /><br />【罢免穆彰阿、耆英,明确表明了咸丰的对外新政策,将启用对外强硬的官员使用强硬的手段来对抗英国等西方国家。】<br /><br />【而对外强硬取决于武力的强大,若非如此,只是一种虚张。】<br /><br />【咸丰也明白这个道理,在其闻悉文翰、麦华陀驾舟北上时,便提出这一问题,随后下旨:<br /><br />“从前夷船由海入江,江、浙一带屡经失事,追溯前因,能勿早之为计,各沿海督抚就紧要处所,悉心察看,预为筹防,断不可稍存大意。”<br /><br />“文武官员,总须慎选晓事得力者分布防堵,其一味卑谄懦弱者概应更换。”】<br /><br />【谕旨颁下后,安徽布政使蒋文庆、前漕运总督周天爵、福建学政黄赞汤亦先后上奏,提具体计谋,咸丰皆发下,令沿海各省参照执行。】<br /><br />……<br /><br />大清·康熙时期<br /><br />康熙期待的看着天幕,等着下文呢。<br /><br />但等了半天没有下文。<br /><br />“这就没了?!”<br /><br />老皇帝双手一摊,看向身边人。<br /><br />“没了?!”<br /><br />只令筹防,而不言及如何筹防?<br /><br />要知道,各地方官员那是一人一个想法。<br /><br />而圣旨又是不能不执行的!<br /><br />你不定个调子,结局就是各地做法各行其道!<br /><br />……<br /><br />【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吗。】<br /><br />【咸丰数道上谕,换来的就是地方官在笔头子上耍功夫、实际无为无作的奏折】<br /><br />【直隶总督讷尔经额以大沽、北塘的海口炮台为依托进行抗击,并在炮台之后路组织团练。】<br /><br />【对此,他信心十足,宣称“此臣十载筹防所可深信者,不敢于圣主面前,稍作过量语”。】<br /><br />……<br /><br />大清·乾隆时期<br /><br />“一派胡言!”<br /><br />忍了半天的皇帝终究还是暴跳如雷了!<br /><br />“按照这一方法,直那隶其实什么事也不必做了!”<br /><br />“炮台不是早已建成了!”<br /><br />乾隆拍着御案,额头青筋暴起大声责骂着:<br /><br />“荒谬绝伦!”<br /><br />底下大臣们个个装死。<br /><br />皇帝说得容易,却不知道底下人做事的难啊。<br /><br />别的不说,若真的造炮修船练兵团练,银子又从何而来?<br /><br />上面不给拨款,地方从哪儿弄这笔钱?<br /><br />筹防可是很花钱的?<br /><br />什么?<br /><br />英人打过来怎么办?<br /><br />又不是我家天下。<br /><br />爱新觉罗家的不是在那坐着呢吗。<br /><br />……<br /><br />【盛京将军奕兴的方法更简单,根本不必设防,若英军前来,诱之登岸,坚壁清野,然后以奉天的“劲旅”来剿灭不善击刺步伐的英军,“正我兵所长”。】<br /><br />……<br /><br />后金。<br /><br />努尔哈赤都气笑了。<br /><br />“这意思,就是说盛京也不必筹防,到开战时再说是吧?”<br /><br />“好好好……真是个个都是大清忠臣啊!”<br /><br />努尔哈赤眼睛都气红了。<br /><br />这一幕幕的,实在就是明末翻版……<br /><br />不!<br /><br />还不如明末呢!<br /><br />……<br /><br />【两江总督陆建瀛奏称,鉴于吴淞已经开放,“自当另为一议”实为不设防之议,松江、苏州一带河汊,用沉船的方法阻止英舰船的进军,另行募勇、火攻诸法。】<br /><br />【然沉船、募勇、火攻须战时才可实施,江苏此时也无事可做。】<br /><br />【浙江巡抚常大淳对策有二,一是继续补造战船,因浙江水师战船在鸦片战争中损失殆尽,尚未补造完竣,二是将团练之法寓于保甲之中。】<br /><br />【前者是继续进行正在做的事,后者是以保甲取代团练,实际上一切均无需新张。】<br /><br />……<br /><br />大清·雍正时期<br /><br />雍正闭着眼睛,做着深呼吸。<br /><br />不生气,不生气……<br /><br />“啊!”<br /><br />随着忿恨的低声怒喝,砰的一声,手串被他掼在地上。<br /><br />珠串断裂滚落满地。<br /><br />不待殿内众人慌乱下跪,雍正就愤怒的指着他们怒喝道:<br /><br />“滚!”<br /><br />“都给朕滚!”<br /><br />“别在朕的眼前碍着!”<br /><br />“都滚!”<br /><br />众人忙不迭的退出大殿。<br /><br />雍正喘着粗气,看着天幕。<br /><br />后退着,最后无力的倚坐在龙椅之下的御阶上。<br /><br />“十三年……”<br /><br />辛辛苦苦十三年。<br /><br />最后还是这群臭虫趴在大清朝的身上吸血。<br /><br />雍正颤着手,摘下眼镜。<br /><br />低着头,一言不发。<br /><br />……<br /><br />【两广总督徐广缙、广东巡抚叶名琛仍宣布采用反入城斗争的老办法,一是断绝通商,二是借助民力。】<br /><br />【理由是,英国以贸易为生计,英商挟重资而来,不敢冒商业风险而进攻贸易重埠广州。】<br /><br />【一旦开战,香港英军仅一两千人,何抵抗于广州数万民众?】<br /><br />【且香港巢穴可虞,黄埔船货可虞,广州城外英国商馆可虞,英人岂无顾惜?】<br /><br />【最后结论是英国不敢动手,因此也不必紧张自扰,凭着他们以往的“有效”措施即足以制敌!】<br /><br />……<br /><br />大明。<br /><br />朱元璋吐着瓜子皮。<br /><br />一边吐一边道:<br /><br />“不是,他们咋想的?”<br /><br />“就因为三元里之战赢了?”<br /><br />“这也能当做倚靠吗?”<br /><br />“他们是不是没打过仗啊?”<br /><br />朱标则叹气道:<br /><br />“他们被打怕了,而且还是老想法。”<br /><br />“各地官员之所以不肯花力气整顿海防,除了惜银惜力外,还是觉得英军船坚炮利,清朝无法也不能组建一支强大的海上军队与之对抗。”<br /><br />“所以他们放弃了,只能用这种固守的方式来对抗。”<br /><br />朱元璋拍了拍手,抖了抖衣服上的瓜子皮,嗤笑一声:<br /><br />“如此宝贵的时期,却放弃了努力。”<br /><br />“人家可没放弃。”<br /><br />“大清亡国有日啊。”<br /><br />……<br /><br />【闽浙总督刘韵珂、福建巡抚徐继畲则与以上的官员不同,公然明白主张不设防。】<br /><br />【一、英国控制了制海权,战争无法取胜。】<br /><br />【二、诱敌深入将导致英军蹂躏内地,而陆战必胜的说法不可靠。】<br /><br />【三、福建港宽水深,无险可扼。】<br /><br />【四、团练战时不足恃,平时又易流为寇。】<br /><br />【五、筹防措施会刺激英方,可能招致祸患。】<br /><br />【面对种种奏折,咸丰也蒙了。】<br /><br />【他只想制夷而不知如何制夷,所以对各地的做法结果都予以认可。】<br /><br />【即使对刘韵珂、徐继畲的不设防言论,他没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只是将他们一一革职了。】<br /><br />【虽然咸丰看不懂各地的做法,但他相信义理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br /><br />【战胜逆夷的手段不在于器物,而在于人心,只要正心、诚意即可平天下!】<br /><br />……<br /><br />大汉·武帝时期<br /><br />“战争从来都是客观的。”<br /><br />刘彻没有嘲笑咸丰。<br /><br />虽然稚嫩且荒谬。<br /><br />但他没有嘲笑咸丰。<br /><br />生长在深宫,读的是圣贤书,他又如何知道制夷之法?<br /><br />内外臣工们谁也说不清夷为何物,让他凭空能想出办法来吗?<br /><br />“战争让人量清了中英实力的差距。”<br /><br />“闽浙两人的奏议比那些空叫防夷而不知夷为何物的碌碌臣工的言词,更切合实际。”<br /><br />“然而他们找不到制夷的武器,居然放弃了制夷的使命。”<br /><br />“该杀。”<br /><br />刘彻平静的对小刘据说着自己的想法。<br /><br />小刘据则皱着小眉头,奇怪道:<br /><br />“可哪里轮得到他们说话,他们才说了些实话不就被罢免了吗?”<br /><br />刘彻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出森凉的话语:<br /><br />“那是他们责任。”<br /><br />“说实话可以,不能不办事。”<br /><br />“想要点名原因然后表明自己无能为力。”<br /><br />“那就趁早滚蛋。”<br /><br />……<br /><br />【咸丰想得很好。】<br /><br />【但他也只能想一想了。】<br /><br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br /><br />【拜上帝会众在金田村“恭祝万寿起义”,定国号为太平天国。】<br /><br />【教主洪秀全称天王,立长子洪天贵为幼主,改年号为辛开元年,蓄发易服。】<br /><br />请收藏本站:https://www.moxiangge.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moxiangge.cc <br /><br />\n\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