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翻脸
<div id="booktxt"><p>“诸位上使,请。”</p><p></p><p>当车队内的一干待任官员跟随着黄子澄齐泰二人抵达台前,多彭满脸堆笑,主打一个雨露均沾的在前指引。</p><p></p><p>堂堂一个七品官。</p><p></p><p>只因为他们身上的太子门生及钦差之名,就对他们如此礼待。</p><p></p><p>对这群不久之前,还常以泥腿子自称的“年轻人”而言,的确是一场不小的心灵洗礼;那高台上座次前后,尊贵不一的座位在此刻的他们眼里也种下了一枚深深的,代表权欲的种子。</p><p></p><p>而他们那没有什么城府的反应,也近乎溢于言表的展露在每个人的脸上。</p><p></p><p>齐泰,黄子澄也好,多彭也罢。</p><p></p><p>都将他们的这些反应尽数的收入了眼底。</p><p></p><p>多彭的脸上隐含着一丝得色。</p><p></p><p>而齐泰,黄子澄则对视一眼,微微颔首。</p><p></p><p>这样的状况他们早有预料。</p><p></p><p>穷人乍富,小人得志,都会陷入一种无法掌控而急速膨胀的心理状态。</p><p></p><p>与他们同期的那批考生中。</p><p></p><p>被筛选出局的,大多就是陷入了这样的心理状态,且无论如何敲打警醒培养也难以扭转,利弊相差悬殊,留用还恐为祸一方,遂弃之不用。</p><p></p><p>而在他们之后的这批秋闱考生,原本也该历经与他们一样的培训才是。</p><p></p><p>但一来朝廷田亩清丈之国策正处用人之际,二则万余官员的培养任用着实糜费不小。</p><p></p><p>最经济实用的方法。</p><p></p><p>无疑就是让他们这群称为官员以旧带新,实地考察培养。</p><p></p><p>现行筛选。</p><p></p><p>培养价值高的,替任时就代县令职,等后期朝廷招录人才的机制稳固下来,这批人还得再调回中央进修,补齐短板。</p><p></p><p>至于其他人能用的,就顶替一些副职,给他们打打下手,或者调任更加偏远之地,大浪淘金。</p><p></p><p>至于最后那些能力或人品欠缺的,朝廷将会另行分派。</p><p></p><p>反正大明初定才十余载。</p><p></p><p>若说要朝廷空出一万多个官职,这着实捉襟见肘。</p><p></p><p>可若是做别的。</p><p></p><p>推行报社也好,兴地方教化也罢。</p><p></p><p>将这一万多人放到北境,那还只是杯水车薪呢。</p><p></p><p>两三百年的战乱摧残,对于北境的摧残,真不是区区一个满目疮痍就能形容的。</p><p></p><p>文脉尽毁,或许只是北京遭遇的摧残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了。</p><p></p><p>而对这批秋闱待任官员的能力及人品筛选,也自这一刻,正式开始。</p><p></p><p>而齐泰及黄子成,即将用多彭,给他们上漫漫官途最重要的第一课。</p><p></p><p>“多大人,还是你先请吧。”</p><p></p><p>“等你核准了我等的身份,我等的公差方才易于推行不是。”</p><p></p><p>多彭不疑有他,只觉得是花花轿子众人抬,朝廷这两位钦差这是有意的给他几份面子,换取他接下来的配合。</p><p></p><p>这份人情世故和政治智慧,别让多彭收起了几分侥幸之心。</p><div id="booktxt"><p></p><p>坚定了接下来他对于朝廷国策的配合之心。</p><p></p><p>只可惜率先上台的他,浑然未觉身后齐泰与随行护卫这队钦差的卫所校尉颔首交流的一幕。</p><p></p><p>更未发觉这队卫所士兵在自家校尉的指挥下,不知不觉就将整个高台与衙役队伍分隔开。</p><p></p><p>上了高台,安排一行人依次落座。</p><p></p><p>多彭便站到了高台前,完全无视台下一干里正,村长及青壮的怨念,滔滔不绝的开讲。</p><p></p><p>不得不说,这人还是有几分机巧和口才的。</p><p></p><p>虽然不时地吹嘘着自己保境安民的功劳,却也不忘将大明立国后与残元统治时百姓的生活进行对比,以吹嘘大明奉天承运,驱除胡虏的正确和必要性。</p><p></p><p>但他却不知是有意忘却,还是避重就轻的忽略掉了一点。</p><p></p><p>不管是残元统治的延续期间,还是大明立国后的这十几年,在大明新野县牧民一方的,可都是他多家。</p><p></p><p>对此,齐泰和黄子澄对视一眼,再看了看一旁反应不一,但或多或少都有些心驰神往,看向多彭背影的一干秋闱待任官员,面上的严肃都更盛两分。</p><p></p><p>吹嘘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p><p></p><p>多彭似乎才将自己准备了多时的稿子全部背完,隆重的将清丈田亩的钦差们尽数介绍了一遍,这才是煞有其事的隆重介绍起齐泰和黄子澄这两名钦差队伍的领头羊。</p><p></p><p>见多彭总算是把那些他们听不懂的车轱辘话都说完了,下方的里正,村长和青壮们刚松了口气,就见那个同样穿着官袍,名叫黄子澄的年轻官员言笑晏晏的上前,不少人顿时发出一声声低声的哀怨。</p><p></p><p>台上的黄子澄亦是充耳不闻,施施然道:“乡亲们,田亩清丈的国策,多大人已经说的很清楚,往后,新野县一干牵扯田亩清丈事宜的纠纷,就将由我及齐大人总领,本官便不再赘述。”</p><p></p><p>“然此次奔赴新野县,除了田亩清丈,还有一道自南阳府的公文需要向诸位父老乡亲说明。”</p><p></p><p>说着。</p><p></p><p>黄子澄从官袍的衣袖中掏出了一卷加盖了南阳府公文的公文,抖落开来,吐字清晰的将其上的内容念了出来。</p><p></p><p>“即日起,暂免新野县县令官职,由朝廷钦差暂领新野县一切机宜。”</p><p></p><p>“自至新野县宣布之时,即刻生效。”</p><p></p><p>…………</p><p></p><p>静。</p><p></p><p>偌大的广场足足静默了十余秒。</p><p></p><p>包括多彭及高台上的其他秋闱代任官员概莫如此。</p><p></p><p>黄子澄所说的每一个字他们都能理解,但是连在一起,他们怎么就听不懂了呢?</p><p></p><p>而多彭的面色更是接连变幻,由黄转白,再由白转赤,当下便怒喝一声。</p><p></p><p>“荒谬!”</p><p></p><p>血涌上头的他,当即也顾不得自己那一揽子与朝廷钦差打好关系的计划了。</p><p></p><p>人家都要摘他的乌纱帽了,他难道还要舔着脸上去让人打么。</p><p></p><p>“本官身为新野县父母官,十余年来兢兢业业,安民有方。”</p><p></p><p>“纵然未见大功,至少无过。”</p><p></p><p>“汝等身为朝廷钦差,虽有灵机决断,便宜行事之权,却也不是汝等僭越律法,随意褫夺本官官职的借口。”</p><p></p><p>“这般无状行事,是在拿大明律开玩笑吗?”</p><p></p><p>“还是说,汝等要造反?”</p><p></p><p>“来人呐,给本官将这些冒充朝廷钦差的逆贼拿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