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我的空间,可以模拟战场
<div id="booktxt"><p>“现在,请你看着它,像在看一面镜子。”</p><p></p><p>苏婉站在“无人知晓的空间”核心演算室前方,眼神沉静如夜。</p><p></p><p>她面前是一片如星河般流动的银白色数据海,星点漂浮,节点律动。那是她亲手打造的“行为透明播报系统”的视觉呈现模型——每一个用户行为数据轨迹、每一笔资金流的路径、每一次交易背后的逻辑,在这片空间中都不再是死板的代码,而是一段段可被人“看懂”的演绎轨迹。</p><p></p><p>【系统提示:行为透明播报系统上线倒计时:3分钟】</p><p></p><p>顾铭通过安全通道接入,画面中浮现出他的身影,赵瑜站在他身后,神情凝重。</p><p></p><p>“你真的准备好了?”</p><p></p><p>“我不只是准备好了。”苏婉声音清澈如水,“我只是终于不想再藏着了。”</p><p></p><p>“这个空间……它一开始就不该是我的秘密。”</p><p></p><p>顾铭一时沉默。</p><p></p><p>他很清楚,苏婉将“行为透明播报系统”完全对外公开,不仅仅是放出系统结构,而是公开自己的行为轨迹模型。</p><p></p><p>——一个可以让所有人回放、检查、比对的行为序列,从而判断:她做过什么,是否撒过谎,是否曾操控数据,是否偏离了“信任”的轨道。</p><p></p><p>她这是,在用自己的一切,和世界做一次最彻底的对话。</p><p></p><p>【播报系统启动】</p><p></p><p>下一秒,数万组数据点在全球开启同步:包括她对“秩序节点”的每一次授权调用、她参与的所有核心系统架构修订时间线、系统判断某条资金流的依据……一切,一览无余。</p><p></p><p>几乎是同一时刻,全球数十家科技媒体争相报道:</p><p></p><p>【重磅:苏婉开启“行为透明播报系统”,公开全部技术决策链】</p><p></p><p>【首个全行为路径对外系统诞生,重塑个人技术信任】</p><p></p><p>【透明胜于承诺:她选择用行动证明自己】</p><p></p><p>但真正令全世界震撼的,不止媒体,而是数百家中小型金融机构、独立审计组织、技术团体与投资人——</p><p></p><p>这些原本站在观望区、始终对“秩序节点”保持质疑的人,在看到完整系统回放路径后,一个接一个,选择了“打勾”。</p><p></p><p>“打勾”的动作代表的是——加入“秩序公约”提案投票,支持该系统在全球金融秩序中拥有合法治理资格。</p><p></p><p>这在系统的社交投票墙上,以一个标志性的浮点形式展现。</p><p></p><p>【秩序投票墙·全球节点意向接入图】</p><p></p><p>一个又一个蓝色投票点在地图上亮起,从芬兰到越南,从乌干达到玻利维亚,系统像一棵根系漫长却稳定的树,悄然扎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p><p></p><p>赵瑜眼睛有些泛红:“他们真的……回应了。”</p><p></p><p>顾铭神情没有变化,但掌心却悄然握紧。</p><p></p><p>这一刻,他们知道:苏婉赌赢了第一场。</p><p></p><p>——信任的表达,不需要权力允许,它只需要一个“可以相信”的起点。</p><p></p><p>而这,就是那个起点。</p><p></p><p>但几乎与此同时,纪亦舟也悄然按下了另一个“启动键”。</p><p></p><p>星辰科技·深层权限控制室。</p><p></p><p>他站在环形操作台前,身后浮现的是一张高维节点锁定图——名为【系统锁仓计划】。</p><p></p><p>这是澜井系统部署的第二阶段策略:</p><p></p><p>在全球二十家核心金融基础设施公司中,预植澜井系统接口;</p><p></p><p>在已签署“澜井兼容协定”的国家内,通过证券交易系统加载澜井预判模型;</p><p></p><p>利用“算法优先执行权”构建金融底层强制兼容标准。</p><p></p><p>简单来说,就是:</p><p></p><p>即使你选择不加入澜井,也无法完全避开它。</p><p></p><p>它会出现在你的金融通道中,嵌入你的报表中,覆盖你的风险评估模型,甚至——在你还未察觉时,已经代表你做出决策。</p><p></p><p>“他们相信人。”纪亦舟低声道,“而我相信系统。”</p><p></p><p>“一个不犯错的世界,不需要人来主导,只需要服从。”</p><p></p><p>助手迟疑道:“纪总,如果‘秩序节点’在民间投票中持续领先……我们是否需要公开系统框架?”</p><p></p><p>“不。”</p><p></p><p>纪亦舟转身,眼神锋利:“我们只要先拿下数据路径的入口,再决定让谁来走。”</p><p></p><p>“告诉元资本,可以开始准备A层监管权建议案了。”</p><p></p><p>而这一份“建议案”,将会在72小时后,在世界金融组织的高层会议中正式亮相,提议将澜井系统作为——</p><p></p><p>全球监管系统底层自动化决策参考模型。</p><p></p><p>顾铭接到消息时,脸色终于变了。</p><p></p><p>“他……是要从‘幕后系统’直接变成全球金融秩序的底座。”</p><p></p><p>赵瑜惊愕:“那他就不再是个竞争者,而是……”</p><p></p><p>“系统本身。”</p><p></p><p>而此时的苏婉,正站在自己的数据光墙前,看着那座由民间投票点聚合成的“信任树”,微微一笑。</p><p></p><p>“你想当这个世界的地基?”</p><p></p><p>她轻轻抬手,激活【共鸣分析模块】。</p><p></p><p>“那我就让你听听,这个世界真正的‘心跳’。”</p><p></p><p>“你想听见他们的心跳。”</p><p></p><p>“那就别只让系统说话。”</p><p></p><p>苏婉盯着空间中那片被投票点连接起来的“信任之树”,眼神在沉默中渐渐变得坚定。</p><p></p><p>她抬手,激活了系统中的一个备用模块:</p><p></p><p>【共鸣系统:全球信任感知网络】</p><p></p><p>这是她在秩序节点1.0架构时便设下的“埋伏线”,原本仅为预警数据异常而设——但现在,她要将它转化为一套真正“民感可量化”的信任模型。</p><p></p><p>“你以为决策只能由算法来做?”</p><p></p><div id="booktxt"><p>“那我就让‘感受’本身成为数据。”</p><p></p><p>空间内开始自下而上地浮现出成千上万条微弱数据波,每一道波动都对应一个用户——他们与秩序节点的交互频次、历史稳定率、反馈响应、是否主动参与提案、对系统的信任评价打分……</p><p></p><p>一切被建模为“信任感知波”。</p><p></p><p>【共鸣核心加载完毕】</p><p></p><p>【数据源:全球节点用户3762万份信任行为日志】</p><p></p><p>【系统判断:可初步绘制“全球金融信任热力图”】</p><p></p><p>下一秒,系统自动生成一张震撼的数据图谱。</p><p></p><p>从东亚到北欧,从拉美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整张世界地图被划分成无数“脉搏单元”,每一个跳动的区域,都在以真实用户的行为为基础,给“信任”一个可量化、可分析、可预测的形态。</p><p></p><p>“纪亦舟,你的系统再高效,也只代表了一种冷硬的理性。”</p><p></p><p>“但我这一次,要让所有人看到——信任,也能被听见。”</p><p></p><p>与此同时,顾铭和赵瑜迅速响应。</p><p></p><p>他们将“共鸣系统”命名为**《全球信任感知公投平台》**,并正式在各大中立国家的金融科技大会上提出运行草案:</p><p></p><p>所有接入“秩序节点3.0”的用户,将自动拥有“信任感知权”;</p><p></p><p>投票无须实名,完全以系统行为数据决定权重;</p><p></p><p>不再只让高层决定监管系统使用与否——普通投资者与中小金融机构,将首次拥有“制度可见权”。</p><p></p><p>当这份草案发布后,全球第三方金融平台首先响应。</p><p></p><p>来自瑞典、爱尔兰、马来西亚、乌拉圭等九个中立国家的监管委员会率先发声:</p><p></p><p>“我们愿意参与此项系统试点,并呼吁全球同步支持‘金融制度的感知民主化’。”</p><p></p><p>在社交媒体上,#共鸣系统上线、#我为信任投票、#金融制度去精英化等标签一夜爆红。各大财经博主、投资论坛开始自发推动“信任打卡挑战”:每天使用秩序节点完成一次交易并给予反馈,累积可进入全球透明排行榜。</p><p></p><p>平台用户热评如潮:</p><p></p><p>【第一次感觉,我不是数据里的无名之人,而是规则的一部分】</p><p></p><p>【她不是要掌控这个系统,而是让我们一起来养它】</p><p></p><p>【纪亦舟你再强,也控制不了我的感受】</p><p></p><p>这一场“无形的投票海啸”,悄然击穿了澜井系统以“效率为主”的逻辑壁垒。</p><p></p><p>而纪亦舟,很快察觉到了异动。</p><p></p><p>“他们在用‘感觉’建制度?”他盯着顾铭发出的白皮书,脸色前所未有地冷。</p><p></p><p>澜井系统的核心,是绝对执行与最小误差——它不考虑“人的不稳定性”,也不会允许“情绪”干扰判断。</p><p></p><p>“可现在……他们竟然让信任可以‘被表达’。”</p><p></p><p>他不由地冷笑出声,眼神却逐渐沉下。</p><p></p><p>“那我也得让你们知道,什么叫‘决定权’。”</p><p></p><p>他启动澜井系统的第二阶段部署计划:</p><p></p><p>【算法监管试点国机制】</p><p></p><p>【核心内容:以澜井系统作为该国金融自动审计、信贷风险评估、交易透明性检测的标准系统】</p><p></p><p>而首批签约国,已经悄然敲定:</p><p></p><p>沙特:作为中东金融科技枢纽,愿试点高净值账户AI安全模型</p><p></p><p>匈牙利:接受AI生成监管建议方案,辅佐央行货币政策</p><p></p><p>新加坡:愿接入澜井系统的“交易前预测模块”,优化资本调度</p><p></p><p>智利、以色列、立陶宛……名单仍在扩大</p><p></p><p>与之对应的,是“接入澜井系统”即可获得的资本流动便利、贷款算法通道、国际基金评级加权优势。</p><p></p><p>纪亦舟不再追逐道义上的“被认可”,他开始用现实世界最底层的力量:</p><p></p><p>资本与效率</p><p></p><p>来撬动制度的决策权。</p><p></p><p>助手看着数据说:“纪总,您设定的‘目标完成率线’为全球40%的金融交易系统默认兼容澜井,目前已完成23%。”</p><p></p><p>“只要超过一半。”纪亦舟眼神冰冷,“到那时,就算苏婉再高尚,也只能是‘配角’。”</p><p></p><p>“因为——她的系统将会被动兼容于我的逻辑下。”</p><p></p><p>这话语落下的同时,澜井系统的“先发兼容机制”开始激活:任何未明确选择系统的交易平台,默认加载澜井底层建议算法,作为风险评估参考。</p><p></p><p>等于是说——哪怕你没投票选他,他也已经悄然在你身边运行。</p><p></p><p>这场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较量,已不再只是舆论或信任博弈,而是运转层级的潜入式战争。</p><p></p><p>顾铭看着浮现出来的兼容数据图,深吸一口气:“他已经开始绕过投票,从执行底层先动手了。”</p><p></p><p>“如果再晚48小时,全球50%以上资金流将不可避免进入澜井的评估节点。”</p><p></p><p>赵瑜喃喃:“我们得让世界……主动拒绝它。”</p><p></p><p>顾铭抬起头,看向那张由“信任感知波”构成的世界图。</p><p></p><p>“现在,只能靠她了。”</p><p></p><p>而在空间中,苏婉面前出现了一组倒计时:</p><p></p><p>【全球共鸣高频节点同步更新中】</p><p></p><p>【信任感知反馈周期:72小时】</p><p></p><p>【当前阶段:临界点演算阶段】</p><p></p><p>【预测结果波动阈值:±3%】</p><p></p><p>她知道——接下来的72小时,将是她和纪亦舟系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存活之战”。</p><p></p><p>她轻轻抚过那条名为“全球感知线”的流光数据,喃喃道:</p><p></p><p>“我给了他们选择。”</p><p></p><p>“现在,换他们……决定我的命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