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书俊,来北二环物华电器,收尸。”卢克淡淡说完,对着二环的喧嚣放声咆哮,目眦欲裂。<br />
二环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br />
第三十七章 万物归一<br />
这是“大画师”最长的一个视频,因为搬酒瓶的全程都录在里面了。卢克回到警局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此视频从头到尾过一遍。虽然了解了诸多令人震惊的真相,但赵常已死,法律也没能赶上制裁他。警方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快找出“大画师”的破绽,将其从茫茫人海中揪出来。<br />
“卢队,”卢克刚准备看第二遍,丁书俊便从法医室里出来了,“和视频内容一样,赵常死于窒息。你们也看了过程,我就不详细说明了。我们还在赵常的胃里找到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还是一首诗。”<br />
说完,众人下意识地环顾四周。<br />
“左汉在物证室研究血画呢,过会儿你直接拿给他吧。”卢克眉头紧锁,“现在没工夫再去拜读‘大画师’的大作了,我们各司所长。”<br />
丁书俊点点头,转身前往物证室。卢克继续满脸凝重地一段一段研究视频。张雷在分析“大画师”留给他们的各种物件,包括快递包装、小蹦蹦车等。郭涛在研究“大画师”逃离的监控录像,分析他消失在某个小巷子口之后的逃跑路径。而刘依守则在出外勤,郭涛指哪儿打哪儿。<br />
虽然忙上忙下,热火朝天,但众人的心早已凉透。为什么凉透,他们都清楚。可他们不知道,事情其实还可以更糟。<br />
左汉独自站在物证室内。他前方的地面,整齐摆放着“大画师”的五幅血画。李妤非被他硬推出去,分外不爽,但她知道左汉此刻心情不悦,需要安静,而且在书画方面,自己确实没什么真知灼见可以提供。<br />
这张《雪景寒林图》,大画师临摹得十分潦草。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像。“像”与“不像”只是外行对一张临摹作品的评价,对于一个懂画的人来说,真正的像绝非一比一的描摹。<br />
他还没看多久,思绪就被敲门声打断。<br />
“请进。”他说完,发现来人是丁书俊,便道,“是从赵常肚子里又挖出来一首诗吗?”<br />
“那么美好的事情,怎么一被你描述,就让人觉得……”<br />
“你是法医,你还能觉得恶心?”<br />
丁法医只是笑笑,白净的脸蛋加上一副无框金属眼镜,看似一位人畜无害的腼腆书生。书生很识趣,伸出手拍了拍左汉的肩膀,走出物证室。<br />
左汉紧了紧白手套,拿起纸看起来。同样的a4纸,同样的廉价墨水,同样的苏东坡字体。<br />
忖了半晌,他收回思绪,决定先看内容。这次“大画师”写了许多字,不但用了更小的笔,而且居然写到了反面。他轻轻读道:<br />
我终将遇见这样一场雪<br />
它来得很晚<br />
但我笃信它不可期的到来<br />
它会下得很大<br />
像是在无数的苦难中压抑<br />
却在一声淡淡的晚安后<br />
决堤的泪水<br />
它终将覆盖一切的色彩<br />
以保护的名义<br />
将它们占有和吞噬<br />
包括和它一样的白<br />
我没有勇气用指尖的温度戳破它意义的窗纸<br />
它将一切无分别地盖住<br />
我不知我手下被盖住的<br />
它是想保护<br />
杀戮<br />
还是埋葬<br />
我没有勇气用矫捷的步履<br />
跟从雪地上悠长的足印<br />
它将一切无分别地盖住<br />
我不知我要跟从的足印<br />
将把我引向家<br />
远方<br />
还是万丈悬崖<br />
我终将遇见这样一场雪<br />
它以轻的名义<br />
嘲笑着夏夜暴雨的沉重<br />
夏夜的暴雨冲不掉的污秽<br />
就让冬天的雪来掩埋<br />
到最后一首诗,“大画师”不再解释他杀戮的原因,这些似乎已经不再重要。左汉读罢,呆立良久。他读出了“大画师”的信念和迷惘、坚忍和脆弱、压抑和爆发、残酷和善良。他似乎完全不了解“大画师”,又似乎完全了解。他也曾经历彻底的悲伤和迷惘,以及悲伤和迷惘之后前途未卜的选择。只有经历过那种选择的人,才会读懂“大画师”。<br />
你到底是谁?他捧着纸的手微微颤抖。<br />
墨香丝丝缕缕,在他鼻尖潆洄流转。又一阵愣神后,他意识到不能再这样耗下去。“大画师”已经彻底完成作案,但这件事还远没有结束,他依然逍遥法外!突然攥紧的神经让左汉后背沁出一片薄薄冷汗,他暂时放下a4纸,重新回到五幅血画前。<br />
五幅画摆满一地,不难发现“大画师”展示了迥异的临摹手法。在和原作神似的基础上,《富春山居图》笔墨比原作更加润朗绵长,在有意强调原作的优点和特色,体现了他对原作重点特征和精神的深刻理解,比一般画者高出一座喜马拉雅;《早春图》则几乎与原作一模一样,每个细节纤毫毕现,栩栩如生,体现了“大画师”在临摹上深厚的功底、高超的技巧;《万壑松风图》由于原作笔迹过于繁复,而“大画师”作案时间太少,他采用提取原作符号和意象的方法,在笔画上做了很多减法,却在气势、元素上分毫不减,这体现了他超群的提炼和再创作能力;《鹊华秋色图》中,“大画师”自行修改画面构图,将原本赵孟頫画错的地理问题纠正过来,将被画在黄河同一岸边的鹊山和华不注山用一片大水隔开,体现了他尊重事实而不迷信前人的科学态度,以及对书画背后历史的深度考究。
二环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br />
第三十七章 万物归一<br />
这是“大画师”最长的一个视频,因为搬酒瓶的全程都录在里面了。卢克回到警局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此视频从头到尾过一遍。虽然了解了诸多令人震惊的真相,但赵常已死,法律也没能赶上制裁他。警方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快找出“大画师”的破绽,将其从茫茫人海中揪出来。<br />
“卢队,”卢克刚准备看第二遍,丁书俊便从法医室里出来了,“和视频内容一样,赵常死于窒息。你们也看了过程,我就不详细说明了。我们还在赵常的胃里找到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还是一首诗。”<br />
说完,众人下意识地环顾四周。<br />
“左汉在物证室研究血画呢,过会儿你直接拿给他吧。”卢克眉头紧锁,“现在没工夫再去拜读‘大画师’的大作了,我们各司所长。”<br />
丁书俊点点头,转身前往物证室。卢克继续满脸凝重地一段一段研究视频。张雷在分析“大画师”留给他们的各种物件,包括快递包装、小蹦蹦车等。郭涛在研究“大画师”逃离的监控录像,分析他消失在某个小巷子口之后的逃跑路径。而刘依守则在出外勤,郭涛指哪儿打哪儿。<br />
虽然忙上忙下,热火朝天,但众人的心早已凉透。为什么凉透,他们都清楚。可他们不知道,事情其实还可以更糟。<br />
左汉独自站在物证室内。他前方的地面,整齐摆放着“大画师”的五幅血画。李妤非被他硬推出去,分外不爽,但她知道左汉此刻心情不悦,需要安静,而且在书画方面,自己确实没什么真知灼见可以提供。<br />
这张《雪景寒林图》,大画师临摹得十分潦草。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像。“像”与“不像”只是外行对一张临摹作品的评价,对于一个懂画的人来说,真正的像绝非一比一的描摹。<br />
他还没看多久,思绪就被敲门声打断。<br />
“请进。”他说完,发现来人是丁书俊,便道,“是从赵常肚子里又挖出来一首诗吗?”<br />
“那么美好的事情,怎么一被你描述,就让人觉得……”<br />
“你是法医,你还能觉得恶心?”<br />
丁法医只是笑笑,白净的脸蛋加上一副无框金属眼镜,看似一位人畜无害的腼腆书生。书生很识趣,伸出手拍了拍左汉的肩膀,走出物证室。<br />
左汉紧了紧白手套,拿起纸看起来。同样的a4纸,同样的廉价墨水,同样的苏东坡字体。<br />
忖了半晌,他收回思绪,决定先看内容。这次“大画师”写了许多字,不但用了更小的笔,而且居然写到了反面。他轻轻读道:<br />
我终将遇见这样一场雪<br />
它来得很晚<br />
但我笃信它不可期的到来<br />
它会下得很大<br />
像是在无数的苦难中压抑<br />
却在一声淡淡的晚安后<br />
决堤的泪水<br />
它终将覆盖一切的色彩<br />
以保护的名义<br />
将它们占有和吞噬<br />
包括和它一样的白<br />
我没有勇气用指尖的温度戳破它意义的窗纸<br />
它将一切无分别地盖住<br />
我不知我手下被盖住的<br />
它是想保护<br />
杀戮<br />
还是埋葬<br />
我没有勇气用矫捷的步履<br />
跟从雪地上悠长的足印<br />
它将一切无分别地盖住<br />
我不知我要跟从的足印<br />
将把我引向家<br />
远方<br />
还是万丈悬崖<br />
我终将遇见这样一场雪<br />
它以轻的名义<br />
嘲笑着夏夜暴雨的沉重<br />
夏夜的暴雨冲不掉的污秽<br />
就让冬天的雪来掩埋<br />
到最后一首诗,“大画师”不再解释他杀戮的原因,这些似乎已经不再重要。左汉读罢,呆立良久。他读出了“大画师”的信念和迷惘、坚忍和脆弱、压抑和爆发、残酷和善良。他似乎完全不了解“大画师”,又似乎完全了解。他也曾经历彻底的悲伤和迷惘,以及悲伤和迷惘之后前途未卜的选择。只有经历过那种选择的人,才会读懂“大画师”。<br />
你到底是谁?他捧着纸的手微微颤抖。<br />
墨香丝丝缕缕,在他鼻尖潆洄流转。又一阵愣神后,他意识到不能再这样耗下去。“大画师”已经彻底完成作案,但这件事还远没有结束,他依然逍遥法外!突然攥紧的神经让左汉后背沁出一片薄薄冷汗,他暂时放下a4纸,重新回到五幅血画前。<br />
五幅画摆满一地,不难发现“大画师”展示了迥异的临摹手法。在和原作神似的基础上,《富春山居图》笔墨比原作更加润朗绵长,在有意强调原作的优点和特色,体现了他对原作重点特征和精神的深刻理解,比一般画者高出一座喜马拉雅;《早春图》则几乎与原作一模一样,每个细节纤毫毕现,栩栩如生,体现了“大画师”在临摹上深厚的功底、高超的技巧;《万壑松风图》由于原作笔迹过于繁复,而“大画师”作案时间太少,他采用提取原作符号和意象的方法,在笔画上做了很多减法,却在气势、元素上分毫不减,这体现了他超群的提炼和再创作能力;《鹊华秋色图》中,“大画师”自行修改画面构图,将原本赵孟頫画错的地理问题纠正过来,将被画在黄河同一岸边的鹊山和华不注山用一片大水隔开,体现了他尊重事实而不迷信前人的科学态度,以及对书画背后历史的深度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