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只为他能尽兴!<br />
只是这次重逢,又没有相聚多少时间。<br />
他要押送,完颜兀术,前往临安。<br />
为他送别的那天。<br />
郾城之外。<br />
他注视着他的背影。<br />
伫立在城门前良久。<br />
直到许久之后,才沉默回营……<br />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br />
随后……<br />
他领军,攻占开封。<br />
一路势如破竹。<br />
顺利的他都有些不可思议。<br />
更让他觉得不可置信的。<br />
是朝堂,断了和他的联系。<br />
没有半点阻挠他。<br />
他觉得奇怪。<br />
因为他之前,曾收到过官家的诏书。<br />
里面,分明有退兵的意思。<br />
他虽然上书言表。<br />
但自觉官家完全转性的可能性不大。<br />
毕竟三年前,他上书的《乞出师札子》送到官家手里后。<br />
官家也没什么反应……<br />
只期望这一次,被生擒的完颜兀术,送到临安后,官家能回心转意。<br />
支持他抗金收复山河。<br />
臣伏自国家变故以来,起于白屋,实怀捐躯报国、雪复雠耻之心,幸凭社稷威灵,前后粗立薄效。而陛下录臣微劳,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臣一介贱微,宠荣超躐,有逾涯分;今者又蒙益臣军马,使济恢图……臣闻兴师十万,日费千金,邦内骚动七十万家,此岂细事。然古者命将出师,民不再役,粮不再籍,盖虑周而用足也……谋定计审,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济此大事也。<br />
但是他没能等来官家的回信。<br />
等到的……<br />
是临安之变的消息。<br />
那消息传来时。他少见的觉得头皮发麻。<br />
官家在宫中暴毙。<br />
宰相,秦桧身亡……<br />
秦桧附庸,王家,满门皆死……<br />
朝中曾经阻碍自已北伐的投降合议一派,几乎无人生还,死亡殆尽。<br />
而官家留下遗诏数封。<br />
诏书中,言尽此后天下事。<br />
还有一封遗诏,竟是专门写给自已的。<br />
诏书里写……<br />
“待卿复中原、收幽云,朕当还于旧都,亲为卿解甲胄,宴于正殿以慰卿劳。皇太子常念卿忠义功劳,待卿凯旋,欲以卿为太子傅,切勿辞。卿但用心做去,朕必不令昭烈武侯专美于前。勉力!勉力!勉力!”<br />
那文字的亲昵,让他不敢置信。<br />
但临安那边,新皇已然登基。<br />
只是新皇年幼。<br />
国家事宜,暂且皆按照先皇遗诏,行事!<br />
先皇遗诏……不收山河,北伐不休!阻碍北伐者,皆死尽……<br />
那诏书里的文字!<br />
不知为何,他总觉得隐隐熟悉。<br />
但却不敢细想!<br />
临安府那边,大事已定。<br />
他想去插手,想去改变,也做不到了。<br />
甚至只能按照遗诏所书,前去行事。<br />
但好消息是!<br />
满朝文武,再无人阻碍他的北伐之路。<br />
大宋朝廷,少见的,上下一心。<br />
只为北伐!<br />
此后的十几年。<br />
他殚精竭虑,爬冰卧雪……<br />
只为收复失地,夺回燕赵,直捣黄龙府!<br />
幸运的是。<br />
他成功了。金国投降。<br />
和大宋签订了,淳熙合议。<br />
对大宋,奉表称臣。<br />
和绍兴八年的那场合议,完全不一样了。<br />
他凯旋而归开封府的那天。<br />
满城的鲜花!<br />
但是不知为何,他忽然有些怅然若失。<br />
回头四顾。<br />
却什么也没看见。<br />
这样的心情,他在直捣黄龙府的那天,在黄龙城下,也有过一次。他不断的环视自已的四周,想找到什么人的踪影,却怎么也看不见。<br />
……<br />
在开封府的日子。<br />
不算开心,也不算难过。<br />
官家亲政。<br />
以封王之名,让自已留在开封。<br />
自已当然懂得官家的意思。<br />
北伐这些年。<br />
宋军的这些兵阀,膨胀的厉害。<br />
已经隐隐,威胁到了皇权。<br />
但新皇没有军功,做不得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只能鲸吞蚕食……<br />
他看得真切,却无意组织。<br />
因为官家做的是对的。<br />
大宋,不能重走大唐的老路。<br />
藩镇割据,武人乱政……安史之乱,百姓民不聊生。<br />
和天下太平相比。<br />
武将之权,收了也就收了。<br />
唯一让他有些意外的,是北地的义军起义。<br />
他对此有所预料。<br />
但却没想到,这股风,刮来的这么快。<br />
他向官家上表,陈述安抚之法。但官家置若罔闻……<br />
在一次上朝,官家看他的眼神中,他知晓……官家对自已已经没有信任,只有忌惮,甚至,恨不得处之而后快。<br />
很多事情没变,但很多事情又变了。<br />
他知道,自已想要救下那些北地的义军,很难了。<br />
……<br />
时间一晃而过,又过了五年。<br />
淳熙二十三年。<br />
他已过花甲之年。<br />
北地,连年平乱,却越平越乱。
只是这次重逢,又没有相聚多少时间。<br />
他要押送,完颜兀术,前往临安。<br />
为他送别的那天。<br />
郾城之外。<br />
他注视着他的背影。<br />
伫立在城门前良久。<br />
直到许久之后,才沉默回营……<br />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br />
随后……<br />
他领军,攻占开封。<br />
一路势如破竹。<br />
顺利的他都有些不可思议。<br />
更让他觉得不可置信的。<br />
是朝堂,断了和他的联系。<br />
没有半点阻挠他。<br />
他觉得奇怪。<br />
因为他之前,曾收到过官家的诏书。<br />
里面,分明有退兵的意思。<br />
他虽然上书言表。<br />
但自觉官家完全转性的可能性不大。<br />
毕竟三年前,他上书的《乞出师札子》送到官家手里后。<br />
官家也没什么反应……<br />
只期望这一次,被生擒的完颜兀术,送到临安后,官家能回心转意。<br />
支持他抗金收复山河。<br />
臣伏自国家变故以来,起于白屋,实怀捐躯报国、雪复雠耻之心,幸凭社稷威灵,前后粗立薄效。而陛下录臣微劳,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臣一介贱微,宠荣超躐,有逾涯分;今者又蒙益臣军马,使济恢图……臣闻兴师十万,日费千金,邦内骚动七十万家,此岂细事。然古者命将出师,民不再役,粮不再籍,盖虑周而用足也……谋定计审,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济此大事也。<br />
但是他没能等来官家的回信。<br />
等到的……<br />
是临安之变的消息。<br />
那消息传来时。他少见的觉得头皮发麻。<br />
官家在宫中暴毙。<br />
宰相,秦桧身亡……<br />
秦桧附庸,王家,满门皆死……<br />
朝中曾经阻碍自已北伐的投降合议一派,几乎无人生还,死亡殆尽。<br />
而官家留下遗诏数封。<br />
诏书中,言尽此后天下事。<br />
还有一封遗诏,竟是专门写给自已的。<br />
诏书里写……<br />
“待卿复中原、收幽云,朕当还于旧都,亲为卿解甲胄,宴于正殿以慰卿劳。皇太子常念卿忠义功劳,待卿凯旋,欲以卿为太子傅,切勿辞。卿但用心做去,朕必不令昭烈武侯专美于前。勉力!勉力!勉力!”<br />
那文字的亲昵,让他不敢置信。<br />
但临安那边,新皇已然登基。<br />
只是新皇年幼。<br />
国家事宜,暂且皆按照先皇遗诏,行事!<br />
先皇遗诏……不收山河,北伐不休!阻碍北伐者,皆死尽……<br />
那诏书里的文字!<br />
不知为何,他总觉得隐隐熟悉。<br />
但却不敢细想!<br />
临安府那边,大事已定。<br />
他想去插手,想去改变,也做不到了。<br />
甚至只能按照遗诏所书,前去行事。<br />
但好消息是!<br />
满朝文武,再无人阻碍他的北伐之路。<br />
大宋朝廷,少见的,上下一心。<br />
只为北伐!<br />
此后的十几年。<br />
他殚精竭虑,爬冰卧雪……<br />
只为收复失地,夺回燕赵,直捣黄龙府!<br />
幸运的是。<br />
他成功了。金国投降。<br />
和大宋签订了,淳熙合议。<br />
对大宋,奉表称臣。<br />
和绍兴八年的那场合议,完全不一样了。<br />
他凯旋而归开封府的那天。<br />
满城的鲜花!<br />
但是不知为何,他忽然有些怅然若失。<br />
回头四顾。<br />
却什么也没看见。<br />
这样的心情,他在直捣黄龙府的那天,在黄龙城下,也有过一次。他不断的环视自已的四周,想找到什么人的踪影,却怎么也看不见。<br />
……<br />
在开封府的日子。<br />
不算开心,也不算难过。<br />
官家亲政。<br />
以封王之名,让自已留在开封。<br />
自已当然懂得官家的意思。<br />
北伐这些年。<br />
宋军的这些兵阀,膨胀的厉害。<br />
已经隐隐,威胁到了皇权。<br />
但新皇没有军功,做不得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只能鲸吞蚕食……<br />
他看得真切,却无意组织。<br />
因为官家做的是对的。<br />
大宋,不能重走大唐的老路。<br />
藩镇割据,武人乱政……安史之乱,百姓民不聊生。<br />
和天下太平相比。<br />
武将之权,收了也就收了。<br />
唯一让他有些意外的,是北地的义军起义。<br />
他对此有所预料。<br />
但却没想到,这股风,刮来的这么快。<br />
他向官家上表,陈述安抚之法。但官家置若罔闻……<br />
在一次上朝,官家看他的眼神中,他知晓……官家对自已已经没有信任,只有忌惮,甚至,恨不得处之而后快。<br />
很多事情没变,但很多事情又变了。<br />
他知道,自已想要救下那些北地的义军,很难了。<br />
……<br />
时间一晃而过,又过了五年。<br />
淳熙二十三年。<br />
他已过花甲之年。<br />
北地,连年平乱,却越平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