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qingshuge.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韩信不得不承认,摄政上个月鼓捣出的“羽翼营”确实有很大用处。<br /><br />不止是主度饮食、蓄积的“通粮四人”与咸阳沟通,通粮道,致五谷,令三军不困乏,连大军接下来需要多少粮食才能维持作战都算得清清楚楚。<br /><br />也不不止是军法、旗鼓、股肱之士,他们要么是经验老到的老吏,扎过的营垒比韩信打过的仗还多,亦或是法不容情的军正,按照不同级别层数,将大营的赏罚、秩序等细节一手包揽,起码韩信不必过问亲揽小卒罚二十以上之事。<br /><br />“韩将军,最精细的河东图舆皆在此。”<br /><br />负责“主三军行止形势”的三人效率也很高,他们给韩信送来的,远不止是秦始皇帝时御史府所藏的河东郡地图概况:<br /><br />河东郡,南倚析城山、王屋山,横亘大河北岸,俯视中原大地,纷河、绘河萦绕其右;漳水、泌水包络其左,既可以用于农业灌溉,又有利于漕运转输;西出临晋渡河,便可以到达关东腹地,南越中条山,至河内,过孟津就可到达三川梁地,而穿过上党山地,东出太行,更可俯瞰赵国核心区域……<br /><br />就是这样一片兵家必争之地,竟还有发达的文化的经济,作为唐尧、夏朝之墟,两地历史悠久,又被春秋霸主晋国用心开垦了许多年,如今已是土地丰饶,民人纤俭。有户十三万六千八百九十六,口六十九万二千九百。县二十,万户大县二,分别是:<br /><br />安邑县,巫咸山在南,盐池在西南。魏绛自魏徙此,至魏惠王徙大梁。有铁官、盐官,为郡治所。<br /><br />平阳县,韩武子玄孙贞子居此,最初为韩国都城,后为秦所并,有铁官,为郡北连同太原的北部大城。<br /><br />紧邻大河渡口的县有四:蒲版(山西永济)、汾阴(山西万荣)、芮城、下阳(山西平陆),分别对应蒲津、龙门、封陵、茅津。<br /><br />河东境内又有根仓、湿仓,皆为屯粮十万石的大仓,分别位于蒲版及安邑。<br /><br />以上种种信息,都具化在舆人们奉摄政之命,测绘的新地图上:除却城邑道路间的距离外,敌军相互支援要多长时间外,还有地形概貌。垒土成山,霍太、介山、中条,山脉和河流都被很好的还原了出来,就好像在从天上俯视一般。<br /><br />“真是毫纤俱现!”<br /><br />这是韩信的评价,他是淮南人,此前从未去过河东,不熟悉那里的山川地貌,能在半个月内,便得到这样一张这时代最精确的河东地图,于他而言,大有裨益。<br /><br />这也是黑夫设立肱股羽翼的目的,不可能每一场仗都靠统帅的灵光乍现来打,没了良将就只能抓瞎乱来。<br /><br />与其如此,毋如集众人之智慧才能,准备好一切细节杂事,制定军事计划,让将领只需要去考虑,如何才能将计划落实,创造胜利。<br /><br />山川地形是死的,敌人部署却是活的,更有护军季婴亲自挑选培训了一批河东难民士人,使之复归河东,收集各处情报,再由某位在魏军中出入自如的“游士”将情报递回来,让韩信知道对手的动向。<br /><br />只是那神秘的游士究竟为谁人,连韩信也不知道。<br /><br />但以上种种,都是外围人员,有提供情报,料理杂务之责,却无知晓军情之权。<br /><br />羽翼营的最核心人员,是每人都经过层层筛选和政审,确定忠于夏公的十二名军吏,他们被称之为“参谋”。或主讲古之用兵异同,行事成败,简练兵器,刺举非法。或主行奇谲,设殊异,行无穷之变,提出一些大胆的建议。<br /><br />此时此刻,他们便在陈恢带领下,于韩信面前,讨论对河东用兵方略。<br /><br />参谋杨武如此建议:“据河东线报,魏相张耳在安邑坐镇,又使大将周叔,副将赵成、柏直各守渡口,与西河、宁秦相对,深沟高垒,运粮积甲,欲守其地。”<br /><br />现在的情况是,想要打河东,就必须渡过河去,而在哪渡,就成了关键。<br /><br />大河是天然险隘,而渡船数量有限,一次仅能送数千人过去,若顶着敌人主力强渡,前锋将遭到半渡而击,仰攻河岸必然损失惨重,若无法建立桥头基地,便无从搭建浮桥,接应后军,渡河必将功败垂成。<br /><br />而能供应数万人渡河的津渡,无非是四处:蒲坂、龙门、封陵、茅津。<br /><br />蒲坂是和平时期关中与河东往来的第一选择,但太过明显,敌人定会驻扎大兵防备,参谋们更倾向与在蒲坂设疑兵,而从他处强渡。<br /><br />“张耳见我大军集于西河,陈船欲度临晋,必帅大军至蒲坂,塞临晋。”<br /><br />“而我可乘其盛兵蒲坂至时,伏兵从夏阳龙门渡,破其偏师,袭安邑。”<br /><br />“明伐暗渡?”<br /><br />韩信点头,却又摇头,他不知道,原本的历史上,他就是靠这声东击西打赢了灭西魏之战,可现在,情势显然不同了。<br /><br />“此策虽好,但只能欺张耳、周叔,却瞒不过一个人。”<br /><br />“谁?”<br /><br />“赵将李左车。”<br /><br />韩信去年秋天,在上郡与太原的李左车有一场间接的交手,深知此人对战局十分敏感,绝不可大意--他可还记得,自己此生唯一的败仗河污点,就是轻敌半渡导致的……<br /><br />“承蒙摄政信任,韩信,绝不会有第二次失败!”<br /><br />他指着龙门渡对岸的汾**:“数月钱,赵军魏军撤离西河时,便是在龙门渡遭到董都尉伏击,吃了大亏,彼辈不可能不设防。河东线报称,有赵军不断从太原来,至北屈、皮氏两地,皆是为了协防河岸。李左车深知太原与河东互为唇齿,唇亡齿寒,故发赵卒,助张耳守河岸,防的就是我军偷渡龙门……”<br /><br />“不选龙门,那当从何处渡?”<br /><br />“封陵?”<br /><br />“茅津?”<br /><br />参谋们建言献策,剖析起那两地的优缺点来。<br /><br />封陵渡的好处在于离关中近,调兵过去方便,缺点在于敌人在对岸也有严密防御,置兵八千。<br /><br />茅津的好处在于,敌人防御稍疏,缺点则是,己方在那缺少船只。<br /><br />但韩信却笑了笑,说了一句让人匪夷所思的话:<br /><br />“渡河何必一定要用船?”<br /><br />参谋们都愣住了,总不能让士卒们浪过去吧?<br /><br />“如何不能,不以舟船,用我夏阳的木罂缻亦能渡!”<br /><br />说话的是此战副将,驻守西河的内史东部都尉董翳,数月前,他手下的大河船工们利用夏阳附近常见的大缶,用绳子绑在一起,再以木头夹住,叫作“木罂缶”,这一个罂缻的浮力,可以载重数人绝无问题,以此奇袭了龙门渡,擒获赵高。<br /><br />“董都尉所言不错,除了木罂缶,还有不少法子,能使少数人暗暗渡河。”<br /><br />但韩信却不欲细细解释,对参谋的建议,他有采纳之权,但最终决策,却把握在自己手中,这场仗怎么打,他心中已有数了。<br /><br />他指了指脑子:“二三子,切勿被条条框框限住了。”<br /><br />“赵魏联军不过五万之众,刨除守安邑、平阳的一万,其余四万,能守住四个大津渡,但,他们能守得住这数百里河岸么?”<br /><br />“既然不用船只,这绵延数百里的河岸,何处不能渡人呢?”<br /><br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参谋们虽然能集中智谋,但也容易陷入兵法和常识的条框里。<br /><br />他们能协助帅才,让其如虎添翼,却终究无法取代帅才,那一瞬间的灵感乍现,那带着巨大决心的冒险,有时候恰恰是赢取大胜的关键。<br /><br />而在韩信眼里,河东现在就像个漏水的筛子,能堵住一个大孔,堵不住其他无数小孔!<br /><br />“在临晋陈船及兵,大张旗鼓,吸引敌军主力,再派人到龙门做准备,假意被对岸发现,使将敌军集中在蒲坂、龙门。”<br /><br />“而我军先以归乡心切的河东人为先锋,用木罂缶、北地羊皮筏,渡三千人过去,彻底打乱敌人在南部部署,而封陵渡的大军再伺机渡河!”<br /><br />“那将军,当从何处送前锋过去呢?”<br /><br />韩信却反问众人:“秦何时扭转了对魏国的屡战屡败?”<br /><br />“是秦献公时的……”参谋们面面相觑,目光看向地图上,芮城附近,一处两岸多石的崎岖河岸,在那儿,魏军几无一兵一卒驻守……<br /><br />对登陆战而言,有时候最不可能的地方,就是最合适的地方!<br /><br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道:<br /><br />“石门之战!”<br /><br />……<br /><br />PS:只有一章。<br /><br />请收藏本站:https://www.wxzhimen.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wxzhimen.cc <br /><br />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More+

都重生了谁考公务员啊

柳岸花又明

神话版三国

坟土荒草

赤心巡天

情何以甚

绿帽

冰花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