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养心殿暖阁里,袁庆柏正拿着一份奏折,已在仔细阅览第二遍。<br /><br /> 这份奏折引起了他的格外注意。<br /><br /> 既因写这份奏折的人,也因所奏的事。<br /><br /> 这份奏折是宋嘉涵所写。<br /><br /> 宋嘉涵现任工部侍郎,兼任顺天府尹。<br /><br /> 宋嘉涵素来清正廉洁,敢言直谏,曾上奏折建议承泰帝“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然而承泰帝却素来器重他。<br /><br /> 此次宋嘉涵在奏折里建议袁庆柏解除对原二皇子、原七皇子、原十二皇子的圈禁。<br /><br /> 在此之前,已有人对袁庆柏建议过此事,但上奏折建议的还是第一次。<br /><br /> 袁庆柏将宋嘉涵的这份奏折仔细阅览第二遍后,便御笔写下朱批:“知道了。”<br /><br /> “知道了”这三个字,经常出现在景安帝和承泰帝的朱批中。<br /><br /> 这三个字挺好用。<br /><br /> “知道了”可以是一种敷衍,也可以是故意不表明态度,比如眼下,袁庆柏朱批“知道了”,会让人难以捉摸,他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呢?<br /><br /> 事实上,袁庆柏已打算释放原二皇子、原七皇子、原十二皇子。<br /><br /> 刚登基的他,现在很需要收拢人心,宗室又是重点,原二皇子、原七皇子、原十二皇子被释放,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威胁了。<br /><br /> 而且承泰帝在遗诏中说了让袁庆柏亲近宗室成员,袁庆柏可以借此为理由。<br /><br /> 这是帝王术!<br /><br /> 但现在还不是释放的好时候,毕竟承泰帝才驾崩三十几天,袁庆柏打算待到距离承泰帝驾崩满了两个月便释放。<br /><br /> 批阅完宋嘉涵的奏折,袁庆柏又拿起一份奏折。<br /><br /> 这份奏折是兵部侍郎贾雨村上奏,洋洋洒洒写了四百字,却并无要事,一是请安,二是献媚,三是表忠心。<br /><br /> 袁庆柏冷哼了一声,批阅道:“知道了。”<br /><br /> 贾雨村的轨迹,跟原著里大致一致。<br /><br /> 此人先是靠甄士隐的资助,考中了进士,当上了知府,因犯事被革职,后来到扬州给林黛玉当西宾,又靠林如海,攀附上了贾政、王子腾,当上了应天府知府,再后来又被王子腾举荐成了兵部侍郎。<br /><br /> 袁庆柏知道贾雨村是个擅长伪装的小人,只是目前还不是整治此人的时候,毕竟贾雨村是王子腾、荣国府的门下。<br /><br /> ……<br /><br /> ……<br /><br /> 耗费了一个时辰,袁庆柏接连批阅了二十份奏折,速度挺快。<br /><br /> 盖因大部分都是请安、献媚、表忠心的奏折。<br /><br /> 有人在奏折里说,已经入夏了,让袁庆柏注意避暑。<br /><br /> 袁庆柏朱批:“知道了。”<br /><br /> 他倒是想驻到圆照园听政,只因他刚登基不久,还需进一步稳定自己的天子之位,打算再过两个月,自己的天子之位很稳固了,加上承泰帝驾崩百日过了,再去圆照园。<br /><br /> 有外官在奏折里介绍了当地的土特产,说想要献给袁庆柏。<br /><br /> 袁庆柏朱批:“知道了,不必送来。”<br /><br /> 有人在奏折里写了颂圣的御制诗,让袁庆柏指点,更搞笑的是,此人其实是个不怎么识字的武官。<br /><br /> 袁庆柏朱批:“你识字通诗与否?系幕客代笔与否?”<br /><br /> 虽说大部分的奏折都显得垃圾,但袁庆柏还是乐意阅览,至少密奏人愿意写这些奏折,是对他这位新天子的认可。<br /><br /> 事实上,有密奏权的人,若长时间不上奏折,便会担忧被天子遗忘,甚至被天子猜忌,因此,哪怕是上奏“垃圾奏折”,也要刷一下存在感。<br /><br /> 这是严峻刻薄的承泰帝将他们逼出来的。<br /><br /> 这时,袁庆柏又拿起一份奏折阅览起来。<br /><br /> 这份奏折不是“垃圾”,是一位总督上奏,建议袁庆柏废除承泰帝的“官绅一体当差纳粮”。<br /><br /> 袁庆柏朱批道:“知道了。”<br /><br /> 事实上,此前已有多人对袁庆柏如此建议了。<br /><br /> 而袁庆柏已打算要废除“官绅一体当差纳粮”。<br /><br />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这一政策,在承泰朝实施了好几年,然而也仅仅只是在河南推行,且在河南引起不小的乱子,出现了大规模的罢考科举。<br /><br /> 因为官绅是这个时代的重要阶层,这一政策对政权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这一政策是对科举制度的挑战,损害到以儒家思想构建的统治体系。<br /><br /> 读书人辛辛苦苦读书,绝大多数都是为了中举后享受特权的。<br /><br /> 袁庆柏打算实施一系列改革,甚至打算要快速推进工业革命,根据前世的历史,再过三十年,西方就要开始工业革命,袁庆柏想让大周比西方提前而不是落后。<br /><br /> 饶是如此,袁庆柏也不能强制执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如此他这个天子都可能坐不稳,他也需要利用广大官绅。<br /><br /> 另外,承泰帝的其他新政,包括了摊丁入亩,已让大周的财政状况好了起来,袁庆柏现在也没必要靠“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增加财政税收。<br /><br /> 摊丁入亩,袁庆柏会保留。<br /><br />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袁庆柏会废除。<br /><br /> 承泰帝也在遗诏里指出了,袁庆柏可斟酌他在位时严苛的章程。<br /><br /> “宽严之用,又必因乎其时……若从前之例本宽,而朕改易从严者,此乃整饬人心风俗之计,原欲暂行于一时,俟诸弊革除之后,仍可酌复旧章,此朕本意也。嗣后遇此等事,则再加斟酌,若应照旧例者,仍照旧例行。”<br /><br /> 袁庆柏可以借此为理由。<br /><br /> 这也是帝王术。<br /><br /> 不过,此事也不急,袁庆柏打算承泰帝驾崩百日后再废除。<br /><br /> ……<br /><br /> ……<br /><br /> 已是中午,袁庆柏暂停了工作,吃了午饭。<br /><br /> 他亲身经历过两次下毒弑君,尤其是第二次,他自己也是被毒害的对象,他又素来谨慎,当他登基,自然对饮食格外在意,已严加管控了御膳房。<br /><br /> 吃完午饭,袁庆柏午睡了半个时辰,便继续忙碌的工作,召见臣子、批阅奏折、下发谕旨……<br /><br /> 唉,当天子真不容易。<br /><br /> 好在,前有勤政过度的承泰帝,袁庆柏虽也需勤政,但可以不用像承泰帝那般勤政过度。<br /><br /> 这时,卢谦翼翼小心步入了暖阁:“圣上,瑞郡王求见。”<br /><br /> 袁庆柏点了点头:“让他进来。”<br /><br /> 瑞郡主便是袁庆树。<br /><br /> 华夏自古以来会避讳皇帝的名字,不过大周对此事不是很讲究。<br /><br /> 袁庆柏登基后便下旨,无论是袁庆松、袁庆树,还是“庆”字辈的宗族兄弟,都不需避讳改名,也传旨天下:“不可为联一人,致使天下之人无庆。”<br /><br /> 这种做法,有利于袁庆柏展现正面形象,收拢宗室人心和天下人心。<br /><br /> 这也是帝王术。<br /><br /> 此时,穿着一身王爷服饰的袁庆树步入了暖阁,看到暖阁里的办公家具,登时眼睛一亮,行完礼后便笑道:“三哥,你这套桌椅倒是蛮新奇的。”<br /><br /> 袁庆柏道:“你若喜欢,朕便送你一套。”<br /><br /> 袁庆树笑道:“臣弟可不和三哥客气了,谢三哥。”<br /><br /> 袁庆柏让袁庆树坐下后,问道:“朕赐你的王府,住着还舒适吗?”<br /><br /> 袁庆柏已将原十一皇子的府邸赐给了袁庆树,作为瑞郡王府。<br /><br /> 袁庆树笑道:“自然舒适的,此事还得再谢三哥。”<br /><br /> 袁庆柏问:“今日你来见朕是有何事?”<br /><br /> 袁庆树笑道:“纵然无事,臣弟也想多见见三哥,一则臣弟素来敬重三哥,二则三哥如今当了圣上,臣弟多见见你,对臣弟也有好处不是?”<br /><br /> 袁庆柏道:“你倒是坦诚。”<br /><br /> 袁庆树道:“臣弟素来在三哥跟前都是这般坦诚的。嗯,其实今日臣弟来见三哥,确实有件事想和三哥说说。”<br /><br /> 袁庆柏道:“说来听听。”<br /><br /> 袁庆树难得在袁庆柏跟前尴尬起来,不过还是挤着笑脸道:“臣弟不敢瞒三哥,这些日子四哥几回求我,让我帮他向三哥求个情,求三哥让他娘活下去。”<br /><br /> 此前袁庆松已自己向袁庆柏求过情,还向何太后求过情,没管用。<br /><br /> 袁庆柏严肃起来:“伱觉得庆松他娘该不该赐死?”<br /><br /> 袁庆树道:“该!她可是要谋害父皇,也要谋害三哥的。只是,臣弟虽最敬重三哥,可四哥好歹也是我的兄长,四哥几回求我,我瞧他怪可怜的,今日他又来求我,我才忍不住来和三哥说说的。”<br /><br /> 袁庆柏冷哼了一声,心里却并不多反感,他知道这位五弟缺点不少,但素来真心敬重他,也素来重情重义。<br /><br /> 袁庆树又是跟袁庆松一块儿长大的,他若不帮袁庆松求情,那才奇怪。<br /><br /> 而袁庆松素来重视孝道,对她的生母杜氏尤其孝顺。<br /><br /> 袁庆柏沉思了一会子后问道:“庆松也进宫了?”<br /><br /> 袁庆树道:“在宫外候着,四哥说了,没三哥的允许,他不敢擅自进宫。”<br /><br /> 袁庆柏道:“你将他带来。”<br /><br /> “是,臣弟这就去。”<br /><br /> 说完袁庆树便屁颠屁颠离开了养心殿,没过多久便领着袁庆松一同来了。<br /><br /> 袁庆松行起了大礼:“臣弟叩请圣安。”<br /><br /> 袁庆柏没让他即刻起身,而是严肃问道:“你让庆树帮你求情了?”<br /><br /> 袁庆松、袁庆树都有些紧张了。<br /><br /> 袁庆松顿了顿便郑重其事道:“是有此事,圣上,臣弟知道我娘犯了大事,理当处死,只是,无论如何她毕竟是我娘,我素来重视孝道。”<br /><br /> “今日臣弟斗胆再次恳求圣上,纵然将我娘圈禁终老,也让她活下去。臣弟愿赴汤蹈火报效圣上。”<br /><br /> 袁庆柏心中感叹,不愧是相当于前世章总的人物,聪明且有志气有胆气。<br /><br /> 袁庆柏沉声道:“你娘所犯之事甚大,放在别人身上便会满门抄斩了,念及你我之间的兄弟情义,朕可以向太后求求情,只是将你娘终生圈禁,但你得如你所言,对朕竭力尽忠才好。”<br /><br /> 袁庆松忙叩头谢恩:“臣弟谢圣上隆恩,必结草衔环对圣上尽忠。”<br /><br /> 袁庆柏道:“且先别谢恩,太后同不同意,目下还不晓得。明日上午你再来觐见,设若太后同意了,明日朕让你探望你娘,便算是跟你娘告别了,从今往后你不许再探望。”<br /><br /> 袁庆松心里苦闷,却也知道,袁庆柏能做到这样,已是格外开恩。<br /><br /> 袁庆松、袁庆树一同告退。<br /><br /> 袁庆柏之所以同意此事,有几个原因。<br /><br /> 除了妻妾子女,他心里认可的亲人,便仅剩下何太后、袁庆松、袁庆树等屈指可数的几个了,而今日连袁庆树都帮袁庆松求情了。<br /><br /> 承泰帝也在遗诏里说了,让他和庆松、庆树这两个兄弟诚心友爱,休戚相关,他善待两个兄弟,也对他这位天子有利。<br /><br /> 袁庆松此前从未有过夺位的行为,杜贵妃的谋害,他事先确实不知情。<br /><br /> 事到如今,哪怕袁庆松要夺位,也几乎不可能夺位。<br /><br /> 而哪怕杜贵妃本是可以长寿之人,将她圈禁在冷宫,且不许袁庆松探望,她也不可能活很久了,估计几年就会死在冷宫。<br /><br /> 事实上,如果不是杜贵妃谋害,袁庆柏也不会这么年轻就当上天子。<br /><br /> 袁庆柏还可以好好利用袁庆松。<br /><br /> 别以为袁庆松只会写诗盖章,他可是才能非凡。<br /><br /> 眼下袁庆柏就有件极重要的大事要交给袁庆松去办。<br /><br /> 那便是在全国大力推广土豆、红薯、玉米!<br /><br /> 土豆,又叫马铃薯、洋芋、山药蛋,明朝时就已传入华夏,很好生长,落地就生根,入土必出芽,也容易饱腹。<br /><br /> 早在几十年前,景安帝在位时,福建松溪县就有劝农民大力种植土豆的公告,这也是华夏最早推广土豆的政府公告。<br /><br /> 红薯,又叫番薯,来自遥远的美洲,也在明朝时就传入了华夏,且明朝时就已在东南沿海普及,<br /><br /> 红薯也很好生长,不需要肥沃土壤,也不需要辛劳照料。<br /><br /> 玉米同样是在明朝时传入华夏,同样很好生长,这玩意儿可以种植在大周国土上大量难以灌溉的山丘旱地。<br /><br /> 大周目今正处在人口暴涨的时期,粮食问题甚为重要,不解决好粮食,就会有不计其数的人饿死,也会有不计其数的人作乱。<br /><br /> 前世,在乾隆时期,土豆、红薯、玉米这些高产农作物大力推广开来,如果没有大力推广这些高产农作物,那么乾隆帝可能会是第二个崇祯帝。<br /><br /> 在全国大力推广土豆、红薯、玉米,且要尽快取得高成效,这是一件很复杂很麻烦的事情。<br /><br /> 袁庆柏决定将此事交给袁庆松,他相信凭袁庆松的身份和才能,必能办好此事,办好了此事,对袁庆柏对大周都有大利。<br /><br /> 相对而言,杜贵妃的事儿就不算什么了。<br /><br /> 这依然是帝王术!<br /><br /> (本章完)<br /><br /><br /><br /><br /><b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shuyuange.cc。书苑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yuan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