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往下挪了挪,在那道疤上辗转轻吻,偶尔舌面像画笔在纸上描摹般轻轻画过,睡梦中的女郎发出低低的轻哼,扭了扭,但很配合地扭着腰贴近他,呼吸亦沾了潮气般变重变急。<br />
太痒了,阿姒被这从伤疤处直直窜去心口的痒意勾得醒了大半。<br />
但睡意仍支配着她的神思,阿姒不悦地要翻过身,打算换成平躺着的姿态,也正好制止他再乱挠痒痒。<br />
可她刚一动,腰肢忽而被制住了。<br />
手掌的热意透过寝衣传来。<br />
一道传来的,还有青年在黑暗中显得格外神秘的嗓音。<br />
他双手把住她的腰肢。<br />
“醒了?”<br />
第43章<br />
回应晏书珩的是她停滞了一息的气息, 确认她在装睡,青年掐住她腰间,吻慢慢朝着她后颈而上,一手揽在她腰间, 另一掌心隔着绸缎轻揉。<br />
阿姒不自觉往后靠, 去迎合他的吻。即便一字未说, 他也明白她的心思, 手掌时紧时松,但她得到过更快慰的, 再这般时便只觉是隔靴搔痒, 阿姒不满地呢喃:“我可以睡觉了么……”<br />
晏书珩听出话里的意犹未尽, 却更想亲耳听她说出对他的渴求,轻轻松开她:“怪我吵醒你了,睡吧。”<br />
阿姒倒不是开不了口,是不喜欢这样刻意被吊着的感觉。<br />
不能让他得逞, 惯坏了他。<br />
如此想着,她铁了心要继续睡, 不一会,当真再次坠入梦乡。<br />
晏书珩听着身侧平稳的呼吸声,无奈心道:还真是不肯轻易低头。<br />
若她知道真相, 又会如何?<br />
这夜有人狠心入眠,有人心乱难眠。<br />
.<br />
清晨,晏书珩难得和阿姒一道睡到日上三竿,阿姒还因着昨日他刻意吊着她的事不悦,他从后拥上来。<br />
“我今日休沐, 带你去道观走走,顺道让那位道长替你诊治一二。”<br />
阿姒欣然回头:“太好了!我最近每日都找郑婶竹鸢聊天, 试图再多想起一些,可是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也一直未再未记起其他的事。”<br />
简单收拾后便出了门。马车行了半个时辰,抵达城郊摄山。<br />
近年大周尚玄学,佛寺、道观兴起,势大的僧侣道人甚至拥有属于自己的庄园和佃户。摄山有一座千清观,一座福恩寺。一观一寺中,皆有贵人坐镇,千清观住着手握京口重兵的建康王,而福恩寺则住着晏书珩之母祁氏。<br />
祁氏膝下除晏书珩外,另有一女,早已出嫁。十年前守寡后,祁氏便常年住在福恩寺,庶务交由心腹打理,除去大节主持祭祀诸务才回晏府小住。<br />
晏书珩让竹鸢陪着阿姒在佛寺后山暂留,让护卫妥善护着,自己则去了寺后一处小院,那是祁氏居住的地方。<br />
进了院中,并不闻诵经之声。<br />
祁氏正在打坐,听有人通传长公子来了,缓缓睁眼:“月臣来啦。”<br />
她性情温和,但和晏书珩的温雅不同,她的温和是一团雾,把外人隔绝开来,圈出一个自己的世界。<br />
祁氏关心起晏书珩的伤,又问起祁君和,晏书珩顺道聊起武陵凤光。祁氏目光波动,艳羡又惋惜:“也好,那孩子心性纯粹,能游山玩水也是乐事。”母子二人关系和睦,但也仅限于和睦,世家中的亲情大多寡淡,他们习以为常,闲谈片刻便默契道别。<br />
阿姒正坐在后山亭中等着。<br />
远看着沉静温柔,和平日与他有来有往的小狐狸截然不同。<br />
他上前,在离她一丈开外处出声:“等久了吧。”<br />
阿姒摇摇头,听他语气轻松,笑盈盈问:“夫君的事办完了么?听着你似乎一身轻松。”<br />
听到她声音,晏书珩才好似被仙人点化了般,从行止都被笔墨框定好的画中人走入凡尘,顿时有了血肉,眼底笑意亦充满真情实意的愉悦。<br />
他牵住她:“去道观。”<br />
.<br />
到了山顶,晏书珩让阿姒随竹鸢在偏厢侯着,自己先行去见观主。<br />
观内陈设简单,周遭设有纱慢,风来时如薄雾攒动。晏书珩赞道:“王爷真是大周第一超凡脱俗之人。”<br />
纱后滤过来个沉稳但疏离散漫的声音,衬得观中更不似人间。<br />
“晏中书怎有闲莅临弊观?”<br />
里头这位是大周唯一一位异姓王,亦是先帝姑母豫章郡公主之子。豫章郡公主文武双全,曾助高祖打下江山,高祖便封其独子为建康王。<br />
如今新帝的底气,一半来自于这位表叔手中的京口重兵。<br />
难得之处在于,建康王虽手握兵权,却对权势漠然,不恋俗物,常年幽居道观中,不喜在公务以外的场合与人打交道。据闻年轻时的建康王容貌俊朗,每每出行便有掷果盈车盛况,但他毕生未娶,膝下更无子嗣。<br />
新帝说,建康王行事百无禁忌,喜好不定,更是叫人难以琢磨。<br />
唯独有一事不变。<br />
便是不喜欢被人欺骗。<br />
晏书珩在最后一道纱慢前恰到好处地止步,接着道明来意,望能请观中常年闭关的道人替他心上人诊治。<br />
对面毫无波澜。<br />
他不慌不忙,取出一个锦盒:“这是晚辈的谢礼,望王爷莫嫌。”<br />
一小道童上前接过,拿到帷幔后。<br />
“谢礼收了,你可以走了。”<br />
道童暗自无奈,这两人一个未曾得到允诺便奉上谢礼,一个不给承诺却坦然收下谢礼,各说各话竟还能聊下去。<br />
晏书珩神色如常,谦和道:“晚辈恳请王爷打开一看。”<br />
建康王命道童打开,淡淡看了眼,迟迟不语,稍顿才明知故问。<br />
“此为何物?”<br />
“是已故孝宁太后亲手誊抄的佛经。”<br />
孝宁太后是先太子生母,亦是颍川名士陈老先生之女、陈少傅胞妹,更是如今新帝宠妃陈妃的亲姑母。<br />
晏书珩幼时见过这位孝宁太后几面,彼时他才四五岁,孝宁太后还是皇后,相中他作为先太子伴读,这才得以与恩师结缘。因此孝宁太后也算他的恩人。建康王拂过纸面,声如寒雾:“你未打听过么?本王不喜信佛之人。”<br />
晏书珩微讶:“晚辈疏忽。”<br />
话是如此,可他却并无内疚。<br />
孝宁太后数年前已薨逝,又并非少帝李霈生母,与李霈关系亦疏远,但却于一年前李霈登基后被追封为太后。朝中都猜测是新帝因对陈妃爱屋及乌,可晏书珩却认为这与建康王有关。<br />
果真,对面沉默须臾,把佛经收起来:“带着你那位心上人进来吧。”<br />
.<br />
晏书珩带着阿姒到了后山。<br />
亭中已候着一位须发斑白、身着道袍的老者,与心思难猜的建康王相比,这位老者便和善许多。<br />
刚要切脉,建康王身侧的道童过来了,附耳对老道说了两句话。<br />
老道听罢微讶,不动声色地看了阿姒一眼。继而替阿姒施针,和寡言的建康王不同,他的话跟洪水般滔滔不绝,简直快把阿姒的祖宗十八代问了个遍。<br />
可阿姒哪说得上来?<br />
“我因为失忆都记不清了,只偶尔想起一些零碎片段。”<br />
老道便煞有介事道:“那不妨趁贫道施针时,娘子仔细想想,过去都有什么记忆?想到什么说什么。”<br />
阿姒把之前所记起的都说来。<br />
道人若有所思点点头:“娘子既然能想起过去之事,看来脑中淤血已渐消,近来可曾觉得双目有何不适?”<br />
阿姒说:“偶尔发酸发涩。”<br />
老道又看了她的眼睛,语气更为松快:“此乃痊愈之兆啊!”<br />
他转向晏书珩,却见青年定定看向女郎,双眸幽深,似在纠结。<br />
老道不懂年轻人的情情爱爱,但能看出这位郎君极在乎心上人。苍老声音里含了笑:“只是仅靠干等,恐不知何年何月方能彻底恢复,贫道替女郎开个方子,另佐以贫道特制的丹丸……”<br />
晏书珩忙问:“此丹可会损及身子?”<br />
阿姒忧心的却是别的事:“敢问仙长,拢共需耗费多少银子?”<br />
老道正要报数,收到晏书珩暗示,顿时会意:“不过一百两罢了。”<br />
阿姒当即睁大眼。<br />
什么叫不过一百两……罢了!?<br />
几两银子就够寻常人家丰衣足食了。<br />
这莫不是个妖道吧?<br />
夫君月俸有一两银,一百两的话,他们要不吃不喝近十年。<br />
阿姒神色恹恹,看得青年心里一阵内疚,握住她手:“不必忧心,我有俸禄,亦小有积蓄。再不济,去富贵亲戚家中打打秋风也能凑够。”<br />
老道藏下眼底鄙夷。这贵公子为了哄女郎高兴,连打秋风都说得出口。光他那身袍子恐怕就不止百两!<br />
仙风道骨的老者轻捋银须,心下一思量,决定多捞点。
太痒了,阿姒被这从伤疤处直直窜去心口的痒意勾得醒了大半。<br />
但睡意仍支配着她的神思,阿姒不悦地要翻过身,打算换成平躺着的姿态,也正好制止他再乱挠痒痒。<br />
可她刚一动,腰肢忽而被制住了。<br />
手掌的热意透过寝衣传来。<br />
一道传来的,还有青年在黑暗中显得格外神秘的嗓音。<br />
他双手把住她的腰肢。<br />
“醒了?”<br />
第43章<br />
回应晏书珩的是她停滞了一息的气息, 确认她在装睡,青年掐住她腰间,吻慢慢朝着她后颈而上,一手揽在她腰间, 另一掌心隔着绸缎轻揉。<br />
阿姒不自觉往后靠, 去迎合他的吻。即便一字未说, 他也明白她的心思, 手掌时紧时松,但她得到过更快慰的, 再这般时便只觉是隔靴搔痒, 阿姒不满地呢喃:“我可以睡觉了么……”<br />
晏书珩听出话里的意犹未尽, 却更想亲耳听她说出对他的渴求,轻轻松开她:“怪我吵醒你了,睡吧。”<br />
阿姒倒不是开不了口,是不喜欢这样刻意被吊着的感觉。<br />
不能让他得逞, 惯坏了他。<br />
如此想着,她铁了心要继续睡, 不一会,当真再次坠入梦乡。<br />
晏书珩听着身侧平稳的呼吸声,无奈心道:还真是不肯轻易低头。<br />
若她知道真相, 又会如何?<br />
这夜有人狠心入眠,有人心乱难眠。<br />
.<br />
清晨,晏书珩难得和阿姒一道睡到日上三竿,阿姒还因着昨日他刻意吊着她的事不悦,他从后拥上来。<br />
“我今日休沐, 带你去道观走走,顺道让那位道长替你诊治一二。”<br />
阿姒欣然回头:“太好了!我最近每日都找郑婶竹鸢聊天, 试图再多想起一些,可是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也一直未再未记起其他的事。”<br />
简单收拾后便出了门。马车行了半个时辰,抵达城郊摄山。<br />
近年大周尚玄学,佛寺、道观兴起,势大的僧侣道人甚至拥有属于自己的庄园和佃户。摄山有一座千清观,一座福恩寺。一观一寺中,皆有贵人坐镇,千清观住着手握京口重兵的建康王,而福恩寺则住着晏书珩之母祁氏。<br />
祁氏膝下除晏书珩外,另有一女,早已出嫁。十年前守寡后,祁氏便常年住在福恩寺,庶务交由心腹打理,除去大节主持祭祀诸务才回晏府小住。<br />
晏书珩让竹鸢陪着阿姒在佛寺后山暂留,让护卫妥善护着,自己则去了寺后一处小院,那是祁氏居住的地方。<br />
进了院中,并不闻诵经之声。<br />
祁氏正在打坐,听有人通传长公子来了,缓缓睁眼:“月臣来啦。”<br />
她性情温和,但和晏书珩的温雅不同,她的温和是一团雾,把外人隔绝开来,圈出一个自己的世界。<br />
祁氏关心起晏书珩的伤,又问起祁君和,晏书珩顺道聊起武陵凤光。祁氏目光波动,艳羡又惋惜:“也好,那孩子心性纯粹,能游山玩水也是乐事。”母子二人关系和睦,但也仅限于和睦,世家中的亲情大多寡淡,他们习以为常,闲谈片刻便默契道别。<br />
阿姒正坐在后山亭中等着。<br />
远看着沉静温柔,和平日与他有来有往的小狐狸截然不同。<br />
他上前,在离她一丈开外处出声:“等久了吧。”<br />
阿姒摇摇头,听他语气轻松,笑盈盈问:“夫君的事办完了么?听着你似乎一身轻松。”<br />
听到她声音,晏书珩才好似被仙人点化了般,从行止都被笔墨框定好的画中人走入凡尘,顿时有了血肉,眼底笑意亦充满真情实意的愉悦。<br />
他牵住她:“去道观。”<br />
.<br />
到了山顶,晏书珩让阿姒随竹鸢在偏厢侯着,自己先行去见观主。<br />
观内陈设简单,周遭设有纱慢,风来时如薄雾攒动。晏书珩赞道:“王爷真是大周第一超凡脱俗之人。”<br />
纱后滤过来个沉稳但疏离散漫的声音,衬得观中更不似人间。<br />
“晏中书怎有闲莅临弊观?”<br />
里头这位是大周唯一一位异姓王,亦是先帝姑母豫章郡公主之子。豫章郡公主文武双全,曾助高祖打下江山,高祖便封其独子为建康王。<br />
如今新帝的底气,一半来自于这位表叔手中的京口重兵。<br />
难得之处在于,建康王虽手握兵权,却对权势漠然,不恋俗物,常年幽居道观中,不喜在公务以外的场合与人打交道。据闻年轻时的建康王容貌俊朗,每每出行便有掷果盈车盛况,但他毕生未娶,膝下更无子嗣。<br />
新帝说,建康王行事百无禁忌,喜好不定,更是叫人难以琢磨。<br />
唯独有一事不变。<br />
便是不喜欢被人欺骗。<br />
晏书珩在最后一道纱慢前恰到好处地止步,接着道明来意,望能请观中常年闭关的道人替他心上人诊治。<br />
对面毫无波澜。<br />
他不慌不忙,取出一个锦盒:“这是晚辈的谢礼,望王爷莫嫌。”<br />
一小道童上前接过,拿到帷幔后。<br />
“谢礼收了,你可以走了。”<br />
道童暗自无奈,这两人一个未曾得到允诺便奉上谢礼,一个不给承诺却坦然收下谢礼,各说各话竟还能聊下去。<br />
晏书珩神色如常,谦和道:“晚辈恳请王爷打开一看。”<br />
建康王命道童打开,淡淡看了眼,迟迟不语,稍顿才明知故问。<br />
“此为何物?”<br />
“是已故孝宁太后亲手誊抄的佛经。”<br />
孝宁太后是先太子生母,亦是颍川名士陈老先生之女、陈少傅胞妹,更是如今新帝宠妃陈妃的亲姑母。<br />
晏书珩幼时见过这位孝宁太后几面,彼时他才四五岁,孝宁太后还是皇后,相中他作为先太子伴读,这才得以与恩师结缘。因此孝宁太后也算他的恩人。建康王拂过纸面,声如寒雾:“你未打听过么?本王不喜信佛之人。”<br />
晏书珩微讶:“晚辈疏忽。”<br />
话是如此,可他却并无内疚。<br />
孝宁太后数年前已薨逝,又并非少帝李霈生母,与李霈关系亦疏远,但却于一年前李霈登基后被追封为太后。朝中都猜测是新帝因对陈妃爱屋及乌,可晏书珩却认为这与建康王有关。<br />
果真,对面沉默须臾,把佛经收起来:“带着你那位心上人进来吧。”<br />
.<br />
晏书珩带着阿姒到了后山。<br />
亭中已候着一位须发斑白、身着道袍的老者,与心思难猜的建康王相比,这位老者便和善许多。<br />
刚要切脉,建康王身侧的道童过来了,附耳对老道说了两句话。<br />
老道听罢微讶,不动声色地看了阿姒一眼。继而替阿姒施针,和寡言的建康王不同,他的话跟洪水般滔滔不绝,简直快把阿姒的祖宗十八代问了个遍。<br />
可阿姒哪说得上来?<br />
“我因为失忆都记不清了,只偶尔想起一些零碎片段。”<br />
老道便煞有介事道:“那不妨趁贫道施针时,娘子仔细想想,过去都有什么记忆?想到什么说什么。”<br />
阿姒把之前所记起的都说来。<br />
道人若有所思点点头:“娘子既然能想起过去之事,看来脑中淤血已渐消,近来可曾觉得双目有何不适?”<br />
阿姒说:“偶尔发酸发涩。”<br />
老道又看了她的眼睛,语气更为松快:“此乃痊愈之兆啊!”<br />
他转向晏书珩,却见青年定定看向女郎,双眸幽深,似在纠结。<br />
老道不懂年轻人的情情爱爱,但能看出这位郎君极在乎心上人。苍老声音里含了笑:“只是仅靠干等,恐不知何年何月方能彻底恢复,贫道替女郎开个方子,另佐以贫道特制的丹丸……”<br />
晏书珩忙问:“此丹可会损及身子?”<br />
阿姒忧心的却是别的事:“敢问仙长,拢共需耗费多少银子?”<br />
老道正要报数,收到晏书珩暗示,顿时会意:“不过一百两罢了。”<br />
阿姒当即睁大眼。<br />
什么叫不过一百两……罢了!?<br />
几两银子就够寻常人家丰衣足食了。<br />
这莫不是个妖道吧?<br />
夫君月俸有一两银,一百两的话,他们要不吃不喝近十年。<br />
阿姒神色恹恹,看得青年心里一阵内疚,握住她手:“不必忧心,我有俸禄,亦小有积蓄。再不济,去富贵亲戚家中打打秋风也能凑够。”<br />
老道藏下眼底鄙夷。这贵公子为了哄女郎高兴,连打秋风都说得出口。光他那身袍子恐怕就不止百两!<br />
仙风道骨的老者轻捋银须,心下一思量,决定多捞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