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城时,他以为自己是执棋之人,后来才发觉主动权已落入阿姒手中。只因她是自由的,一直都是。<br />
被困权势金笼中的人,是他。<br />
无言并肩而立。许久,晏书珩云淡风轻地微微一笑,随意道:“此番一别,阿姒可还会回建康?”<br />
阿姒点头:“我姐姐在这里,自是会回的。只是不知何时回,回来之后可还会长居,故而长公子不必——<br />
“不必挂怀。”<br />
她本是想说不必等她的。<br />
但觉得这样的话太自负,也太残忍,只能往委婉了说。<br />
她不说,晏书珩也能猜到。<br />
他们之间默契得可怕,只是空有默契,却仍隔着鸿沟。<br />
青年垂眼笑笑:“阿姒尽可放心,不必有负担,我不会等你。”<br />
阿姒轻轻吁气,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叹息,还是舒了口气?<br />
晏书珩亦听不出。<br />
他忽地俯身拥住阿姒,顷刻间,心跳声盖过涛声,他不断收紧臂弯。<br />
阿姒被他勒得胸口憋闷,想推开,手刚触上他腰际又放下。<br />
但只须臾,晏书珩便松开她。<br />
他替她把被他抱歪的簪子别正,含笑道:“本想派几个可信的护卫给你,但想着阿姒不喜被约束,恐会认为我是要监视你,只能作罢。”<br />
说罢,晏书珩从袖中掏出一个瞧着有些年头的长命锁,察觉阿姒要后退,柔声道:“不是定情信物,别怕。<br />
长命锁套在阿姒颈上。<br />
青年解释着:“这是我生父留下的,自小跟在我身边。南阳各城都有我的人,你若遇着难处,便以此为信物,我的人,都会为你所用。”<br />
阿姒一听是这样要紧的信物,忙要摘下还给他。<br />
晏书珩按住她肩头,十指收紧,言语仍是客套温和的:“我已然竭力克制。别再推拒了,好么?”<br />
阿姒最终收下了长命锁。<br />
.<br />
船破浪而去,阿姒走了。<br />
她走后,建康的风依旧和煦,江水不改其清,柳枝亦不减其绿。<br />
晏书珩安然过着,每日上朝、下朝,日子似未有所改变。<br />
半月后,在勤政殿等候陛下议事时,他见到了陈妃。<br />
这算是他初次与陈妃交谈,从前并不在意的人,只因是建康城中唯一还与某人有着联系的人,也开始留意。<br />
陈妃很懒散,话也漫无边际。<br />
“我那妹妹虽是世家女,可自小与家父隐居,散漫惯了。”她把玩着手里帕子:“她这孩子啊,狡黠、敏锐。越是危险有趣的东西,她越想去碰,越会喜欢。可越喜欢的东西,她反越会戒备。打小如此。”<br />
晏书珩看着那方帕子,忽而轻笑:“是阿姒绣的?”<br />
“是,她的绣活一向超凡脱俗,叫人看不出名堂。”陈妃也笑了,复又轻叹,“颍川虽刚收复,但也不算太平,真叫人忧心啊。听说长公子欲替陛下巡狩,且不说能不能成,本宫只好奇,以阿姒的性子,没说过让你不必等么?”<br />
晏书珩凝眸看着那方帕子上惟妙惟肖的飞蛾,笑了。<br />
“知妹莫若姐,她是说过让我不必等,我也答应过不会等她。”<br />
但他没答应过不会去找她。<br />
议过事后,勤政殿只剩陈妃和皇帝。陈卿沄懒散半倚着,幽幽道:“许是夏日来了,心口憋闷得慌。”<br />
皇帝一手撑着额头,眼底爱意幽邃,一手没入衣襟下:“大了些,回头让他们给阿姐另裁新衣。”<br />
陈卿沄冷冷推开他:“臣妾在操心妹妹,陛下只想着如何快活。”<br />
李霈无奈:“阿姐,并非我不想。晏书珩是中书令,朝中离不开他。且如今祁家人在外北伐,再放晏书珩出京,岂不如放虎归山?”<br />
陈妃轻嗤:“可陛下不是打算在朝中安插自己的人么,他们离京不正方便了陛下?再说,晏书珩他若想继续扩张势力,不出京也能办到。<br />
“与其戒备,不如牵制。让他去巡狩,能护着阿姒,还能试试他对阿姒有几分真心。说不定他顾及阿姒感受,便不会对她的姐姐姐夫如何。”<br />
明知她只是担心她妹妹,但李霈仍是被这句“姐夫”给取悦了:“罢了,朕如今无力压制世家,南周朝局也需他们来维持平衡。便听阿姐的吧。”<br />
次日,皇帝力排众议,下旨命中书令晏书珩代天子巡狩,安抚民心。<br />
同去的,还有姜珣。<br />
众人先走水路,后乘马车。走了一月有余,再有十余日可到颍川。<br />
马车内,二人正对弈。<br />
晏书珩随口聊起阿姒:“见云和阿姒青梅竹马,令人艳羡。”<br />
姜珣黯然一笑,随即释然。<br />
他听阿姒提过四娘遇害的真相,尽管悲愤也无可奈何,罪魁祸首已得到惩罚,此事亦是姜家的因果。<br />
两年前,他便察觉四娘坠崖是因他父亲与陈三爷一道为那神秘人谋划而起,他是姜家人,即便不认同,也不能亲自揭穿。父亲死前,他说服他割断姜家和那人的联系,总算得以安宁。<br />
可他和阿姒,因隔着这个因果和四娘的死,也只能当兄妹。<br />
姜珣轻牵唇角:“与其说是青梅竹马,阿姒更像下官的妹妹。<br />
“且中书大人有所不知,阿姒嘴上说喜爱英武郎君,实则最爱温润如玉的士人。她在豆蔻之年时,曾遇到个少年郎,深得她心意又因救她而死,她记了他很久,过后不知为何竟因爱生恨,从此对性情温润之人退避三舍。”<br />
晏书珩执棋的手微顿。<br />
他垂着睫,落下一子:“此事,见云是如何得知的?”<br />
姜珣笑笑:“自是因为她日日与我和四娘念叨。只是不知那少年郎是哪家郎君,能惹阿姒青睐。”<br />
晏书珩沉默须臾,莞尔。<br />
“多谢见云。”<br />
他随口说起陈三爷及过后他查到有关陈三爷及其幕僚之事。姜珣认真听着,缓缓捏紧棋子:“我想通一处关节了!”<br />
“如何说?”<br />
姜珣屏退众人:“陈三爷的幕僚里应有人在替前朝皇室做事,当初他们要拿玉玺,是为了助前朝皇室复辟。”因为会涉及自己父亲和陈三爷合谋的事,他不曾直接点名是陈三爷。<br />
但晏书珩猜到几分,念在姜珣秉性正直,并不点明。<br />
晏书珩捏紧棋子:“陈三爷虽已伏诛,但他或有部下知道此事。阿姒此行前去颍川,是否会被人盯上?”<br />
此前他顾虑到阿姒正是脆弱敏感的时候,若是派人跟随,她若发现,定会越发抗拒他。想着此行陈家和皇帝的人都会格外小心,便也只给她他的信物,并派一个暗探一路追随。<br />
晏书珩唤来破雾:“传信给暗中护送女郎的人,让他们盯紧些。并加派人手,一路悄悄跟在女郎身后。”<br />
姜珣忙道:“姑父祭日尚有半月,阿姒当会先回临颍看看,她幼时曾和姑父及陈妃在那隐居数年。”<br />
临颍距此稍近,晏书珩吩咐破雾:“改道临颍。”<br />
嘱咐完,犹不放心:“再派些人去阳翟,确保万无一失。”<br />
但信还未到,阿姒已抵临颍。<br />
.<br />
七月半早过了桃李盛放的季节,桃林中青绿一片,不见桃花。<br />
旧时所居的小院已然落败,柴扉歪斜地倚着,形同虚设。阿姒触上锈迹斑斑的门锁,停顿须臾。<br />
时光倒流,眼前的锁忽褪去锈迹,崭新如初,她纤长手指变得充满稚气,耳边响着来自往昔的话语。<br />
“阿姐,钥匙又丢了……”<br />
“哎,你可真粗心!爹爹还未回来,那该如何是好呢?”<br />
“那我们翻个墙?”<br />
……<br />
那日翻墙的后果是她和阿姐摔得鼻青脸肿,过后还被爹爹训了顿,认为她们此举太危险。<br />
想起这些,阿姒笑了,一笑过后,锁头又变得破旧。她微叹着,唤护卫:“把这锁头掰开吧。”<br />
小院六七年未曾有人涉足,里头更为荒败,阿姒命护卫确认周遭无人后,屏退众人,到后院几株桃树旁。<br />
走到第三棵下,她取来小铲子,一点点挖开结实的土壤,很快见到当年埋着的酒坛子,只是坛子却有三个。<br />
原本只有两个的。<br />
阿姒当即心领神会,她打开坛子,在其中寻到一个印玺。<br />
印玺硌得手心发颤。<br />
这不过是个死物,却让爹爹和她先后遭受了恶人算计。<br />
阿姒压低长睫,眸底渐深。<br />
将玉玺藏到一个不易察觉的地方后,爱上看着那两坛酒,耳边掠过爹爹“才几岁便想着成婚”的笑语,和阿姐“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期许。末了,是青年令人心里悸动的清越嗓音。<br />
“可我觉得,娶十七岁的你,比画十七岁的你,更合算。”长指摸向颈下,牵出绳结系着的长命锁,阿姒闭上眼,手心收拢。<br />
长命锁上镂刻的纹路印着掌心。<br />
心里忽有个声音。<br />
“你是喜欢他的,不是么?”<br />
“或许让你感到危险的,并非他的城府,而是他手中的权势。”<br />
权势是很美妙的东西,美妙又危险,能让人无所顾忌,也能使人沉沦堕落。它是把剑,可挥刀向仇敌。<br />
但有时,也会斩向自己人。<br />
她怕的并不仅仅是有朝一日他会把剑指向她。更怕自己一旦成了婚,成了他晏书珩的妻子,便会身不由己成为这些执剑厮杀之人中的一个。<br />
时日一久,变得和陈季延一样。<br />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br />
<script>read_xia();</script>
被困权势金笼中的人,是他。<br />
无言并肩而立。许久,晏书珩云淡风轻地微微一笑,随意道:“此番一别,阿姒可还会回建康?”<br />
阿姒点头:“我姐姐在这里,自是会回的。只是不知何时回,回来之后可还会长居,故而长公子不必——<br />
“不必挂怀。”<br />
她本是想说不必等她的。<br />
但觉得这样的话太自负,也太残忍,只能往委婉了说。<br />
她不说,晏书珩也能猜到。<br />
他们之间默契得可怕,只是空有默契,却仍隔着鸿沟。<br />
青年垂眼笑笑:“阿姒尽可放心,不必有负担,我不会等你。”<br />
阿姒轻轻吁气,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叹息,还是舒了口气?<br />
晏书珩亦听不出。<br />
他忽地俯身拥住阿姒,顷刻间,心跳声盖过涛声,他不断收紧臂弯。<br />
阿姒被他勒得胸口憋闷,想推开,手刚触上他腰际又放下。<br />
但只须臾,晏书珩便松开她。<br />
他替她把被他抱歪的簪子别正,含笑道:“本想派几个可信的护卫给你,但想着阿姒不喜被约束,恐会认为我是要监视你,只能作罢。”<br />
说罢,晏书珩从袖中掏出一个瞧着有些年头的长命锁,察觉阿姒要后退,柔声道:“不是定情信物,别怕。<br />
长命锁套在阿姒颈上。<br />
青年解释着:“这是我生父留下的,自小跟在我身边。南阳各城都有我的人,你若遇着难处,便以此为信物,我的人,都会为你所用。”<br />
阿姒一听是这样要紧的信物,忙要摘下还给他。<br />
晏书珩按住她肩头,十指收紧,言语仍是客套温和的:“我已然竭力克制。别再推拒了,好么?”<br />
阿姒最终收下了长命锁。<br />
.<br />
船破浪而去,阿姒走了。<br />
她走后,建康的风依旧和煦,江水不改其清,柳枝亦不减其绿。<br />
晏书珩安然过着,每日上朝、下朝,日子似未有所改变。<br />
半月后,在勤政殿等候陛下议事时,他见到了陈妃。<br />
这算是他初次与陈妃交谈,从前并不在意的人,只因是建康城中唯一还与某人有着联系的人,也开始留意。<br />
陈妃很懒散,话也漫无边际。<br />
“我那妹妹虽是世家女,可自小与家父隐居,散漫惯了。”她把玩着手里帕子:“她这孩子啊,狡黠、敏锐。越是危险有趣的东西,她越想去碰,越会喜欢。可越喜欢的东西,她反越会戒备。打小如此。”<br />
晏书珩看着那方帕子,忽而轻笑:“是阿姒绣的?”<br />
“是,她的绣活一向超凡脱俗,叫人看不出名堂。”陈妃也笑了,复又轻叹,“颍川虽刚收复,但也不算太平,真叫人忧心啊。听说长公子欲替陛下巡狩,且不说能不能成,本宫只好奇,以阿姒的性子,没说过让你不必等么?”<br />
晏书珩凝眸看着那方帕子上惟妙惟肖的飞蛾,笑了。<br />
“知妹莫若姐,她是说过让我不必等,我也答应过不会等她。”<br />
但他没答应过不会去找她。<br />
议过事后,勤政殿只剩陈妃和皇帝。陈卿沄懒散半倚着,幽幽道:“许是夏日来了,心口憋闷得慌。”<br />
皇帝一手撑着额头,眼底爱意幽邃,一手没入衣襟下:“大了些,回头让他们给阿姐另裁新衣。”<br />
陈卿沄冷冷推开他:“臣妾在操心妹妹,陛下只想着如何快活。”<br />
李霈无奈:“阿姐,并非我不想。晏书珩是中书令,朝中离不开他。且如今祁家人在外北伐,再放晏书珩出京,岂不如放虎归山?”<br />
陈妃轻嗤:“可陛下不是打算在朝中安插自己的人么,他们离京不正方便了陛下?再说,晏书珩他若想继续扩张势力,不出京也能办到。<br />
“与其戒备,不如牵制。让他去巡狩,能护着阿姒,还能试试他对阿姒有几分真心。说不定他顾及阿姒感受,便不会对她的姐姐姐夫如何。”<br />
明知她只是担心她妹妹,但李霈仍是被这句“姐夫”给取悦了:“罢了,朕如今无力压制世家,南周朝局也需他们来维持平衡。便听阿姐的吧。”<br />
次日,皇帝力排众议,下旨命中书令晏书珩代天子巡狩,安抚民心。<br />
同去的,还有姜珣。<br />
众人先走水路,后乘马车。走了一月有余,再有十余日可到颍川。<br />
马车内,二人正对弈。<br />
晏书珩随口聊起阿姒:“见云和阿姒青梅竹马,令人艳羡。”<br />
姜珣黯然一笑,随即释然。<br />
他听阿姒提过四娘遇害的真相,尽管悲愤也无可奈何,罪魁祸首已得到惩罚,此事亦是姜家的因果。<br />
两年前,他便察觉四娘坠崖是因他父亲与陈三爷一道为那神秘人谋划而起,他是姜家人,即便不认同,也不能亲自揭穿。父亲死前,他说服他割断姜家和那人的联系,总算得以安宁。<br />
可他和阿姒,因隔着这个因果和四娘的死,也只能当兄妹。<br />
姜珣轻牵唇角:“与其说是青梅竹马,阿姒更像下官的妹妹。<br />
“且中书大人有所不知,阿姒嘴上说喜爱英武郎君,实则最爱温润如玉的士人。她在豆蔻之年时,曾遇到个少年郎,深得她心意又因救她而死,她记了他很久,过后不知为何竟因爱生恨,从此对性情温润之人退避三舍。”<br />
晏书珩执棋的手微顿。<br />
他垂着睫,落下一子:“此事,见云是如何得知的?”<br />
姜珣笑笑:“自是因为她日日与我和四娘念叨。只是不知那少年郎是哪家郎君,能惹阿姒青睐。”<br />
晏书珩沉默须臾,莞尔。<br />
“多谢见云。”<br />
他随口说起陈三爷及过后他查到有关陈三爷及其幕僚之事。姜珣认真听着,缓缓捏紧棋子:“我想通一处关节了!”<br />
“如何说?”<br />
姜珣屏退众人:“陈三爷的幕僚里应有人在替前朝皇室做事,当初他们要拿玉玺,是为了助前朝皇室复辟。”因为会涉及自己父亲和陈三爷合谋的事,他不曾直接点名是陈三爷。<br />
但晏书珩猜到几分,念在姜珣秉性正直,并不点明。<br />
晏书珩捏紧棋子:“陈三爷虽已伏诛,但他或有部下知道此事。阿姒此行前去颍川,是否会被人盯上?”<br />
此前他顾虑到阿姒正是脆弱敏感的时候,若是派人跟随,她若发现,定会越发抗拒他。想着此行陈家和皇帝的人都会格外小心,便也只给她他的信物,并派一个暗探一路追随。<br />
晏书珩唤来破雾:“传信给暗中护送女郎的人,让他们盯紧些。并加派人手,一路悄悄跟在女郎身后。”<br />
姜珣忙道:“姑父祭日尚有半月,阿姒当会先回临颍看看,她幼时曾和姑父及陈妃在那隐居数年。”<br />
临颍距此稍近,晏书珩吩咐破雾:“改道临颍。”<br />
嘱咐完,犹不放心:“再派些人去阳翟,确保万无一失。”<br />
但信还未到,阿姒已抵临颍。<br />
.<br />
七月半早过了桃李盛放的季节,桃林中青绿一片,不见桃花。<br />
旧时所居的小院已然落败,柴扉歪斜地倚着,形同虚设。阿姒触上锈迹斑斑的门锁,停顿须臾。<br />
时光倒流,眼前的锁忽褪去锈迹,崭新如初,她纤长手指变得充满稚气,耳边响着来自往昔的话语。<br />
“阿姐,钥匙又丢了……”<br />
“哎,你可真粗心!爹爹还未回来,那该如何是好呢?”<br />
“那我们翻个墙?”<br />
……<br />
那日翻墙的后果是她和阿姐摔得鼻青脸肿,过后还被爹爹训了顿,认为她们此举太危险。<br />
想起这些,阿姒笑了,一笑过后,锁头又变得破旧。她微叹着,唤护卫:“把这锁头掰开吧。”<br />
小院六七年未曾有人涉足,里头更为荒败,阿姒命护卫确认周遭无人后,屏退众人,到后院几株桃树旁。<br />
走到第三棵下,她取来小铲子,一点点挖开结实的土壤,很快见到当年埋着的酒坛子,只是坛子却有三个。<br />
原本只有两个的。<br />
阿姒当即心领神会,她打开坛子,在其中寻到一个印玺。<br />
印玺硌得手心发颤。<br />
这不过是个死物,却让爹爹和她先后遭受了恶人算计。<br />
阿姒压低长睫,眸底渐深。<br />
将玉玺藏到一个不易察觉的地方后,爱上看着那两坛酒,耳边掠过爹爹“才几岁便想着成婚”的笑语,和阿姐“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期许。末了,是青年令人心里悸动的清越嗓音。<br />
“可我觉得,娶十七岁的你,比画十七岁的你,更合算。”长指摸向颈下,牵出绳结系着的长命锁,阿姒闭上眼,手心收拢。<br />
长命锁上镂刻的纹路印着掌心。<br />
心里忽有个声音。<br />
“你是喜欢他的,不是么?”<br />
“或许让你感到危险的,并非他的城府,而是他手中的权势。”<br />
权势是很美妙的东西,美妙又危险,能让人无所顾忌,也能使人沉沦堕落。它是把剑,可挥刀向仇敌。<br />
但有时,也会斩向自己人。<br />
她怕的并不仅仅是有朝一日他会把剑指向她。更怕自己一旦成了婚,成了他晏书珩的妻子,便会身不由己成为这些执剑厮杀之人中的一个。<br />
时日一久,变得和陈季延一样。<br />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br />
<script>read_xia();</script>